扫码手机阅读

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 分类: | 字数:114.9万

第903章 君臣斗

书名: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字数:3403 更新时间:2024-11-06 03:14:34

【君臣斗】

起初,刘承钧对刘继恩寄予了厚望,自即位后便把他当做储君来培养,照例任命为首都市长——太原府尹,加以历练。只可惜刘继恩完美遗传了亲爹薛钊的基因,平庸怯懦、愚蠢呆萌,这让刘承钧非常上头。

刘承钧甚至动过废长立幼的念头,对郭无为说:“继恩对我孝顺恭敬,是个好孩子,但他不是济世之才,无法治理家族基业,这可咋办?”

这是一道送命题。当年曹操也曾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游移不定,故而询问大谋士贾诩,贾诩闭口不言,在曹操的追问下,才貌似答非所问地说自己刚才走神了,因为忽然想起了袁绍和刘表。婉转地表达了自己支持曹丕的立场,却又不漏痕迹,在立嗣的问题中全身而退。当然,最终袭位的是曹丕,贾诩才能平安无事,试想一下,如果是曹植袭位,那么“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的贾诩还能有好下场吗?

郭无为当然也明白这个问题的险要,于是始终闭口不言。《宋史》则记载说郭无为“亦言其然”,明确表明了自己不支持刘继恩的态度,但这个记载值得商榷,恐不足为信。

一朝天子一朝臣,郭无为虽然没有诋毁刘继恩,但也没有帮他美言几句,跟刘继恩不是一条心。所以刘继恩对这位托孤重臣非常反感,欲除之而后快。

郭无为也感受到了这种危险,于是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将刘继恩架空。

按照礼法,刘继恩要为刘承钧服丧。一般来说,新君在除服前不能驾坐金銮,而是要在便殿接见群臣,处理国政,特别是有了刘承钧的先例,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刘承钧拒绝以日易月,规规矩矩地为刘崇守孝三年。

刘继恩的孝子人设让他不得不披麻戴孝,在勤政阁居家隔离,如刘承钧之故事,而文武群臣等全套的组织架构却在金銮殿(太原府)里照常运转,所以北汉朝廷的实际控制人成了宰相兼枢密使的郭无为。

这段时期又被称作“郭无为专政”时期,刘继恩开局即被架空。

作为反击,刘继恩使出了明升暗降的老套路,给郭无为加守司空,却收回了郭无为的实权。从这一刻起,君臣之间的关系宣告破裂。

套路没毛病,但要讲究时机和策略,眼下刘继恩虽有天子之名,却是“独处一室”的光杆司令,文武百官、甚至亲军侍卫全都听命于郭无为,选择此时与他公开决裂,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出意外的话,刘继恩肯定要出意外了。

9月一天,禁军将领侯霸荣带着十几人,手持利刃,光天化日之下闯入勤政阁,反手锁门,随后直奔刘继恩而去。刘继恩大惊,在阁中上演了你追我跑的惊险动作戏,围绕屏风秦王绕柱跑。最终,走位更加风骚的侯霸荣一刀刺入刘继恩的胸膛。

刘继恩就这样被弑杀了,年仅34岁,在位仅六十余天。

据记载,刘继恩长得比较有特点,“皤腹多髯,长上短下,乘马即魁梧,徒步即侏儒”,意思是他上半身很长而腿很短,肚子很大,胡须很长,所以上马如同关云长,下马秒变短腿小柯基。短腿大肚,限制了他的灵活走位。

刘继恩并非一无是处,虽非济世之才,却对刘承钧非常孝顺,“昏定晨省无违礼”,刘承钧在否定其治国才能时,也是先肯定了他的恭顺孝敬。

另在《新五代史》中,记载说他是与大臣、宗室举行了酒宴,宴会结束后,独自在阁中休息,然后侯霸荣入室杀人。

就在侯霸荣弑杀刘继恩之后,郭无为及时地带兵“护驾”,由于阁门被反锁,郭无为指挥士兵搬来梯子,强攻阁楼,将侯霸荣等十余名刺客当场灭口。

郭无为的做法使得刘继恩遇弑一案成为了千古迷案。

在当时就盛传一种说法,说郭无为是幕后主使,他先指使侯霸荣弑杀刘继恩,然后再将侯霸荣灭口。这种说法流传至今,成为主流观点。

随后,郭无为便与群臣商议拥立刘承钧的另一位养子、也是刘继恩同母异父的亲弟弟刘继元为新君。

宰相张昭敏表示反对,说刘继恩、刘继元都不是正宗的刘氏子嗣,因为从血缘上讲,二人都是刘崇的外孙,我们应该立刘崇的嫡孙——刘继文。刘继文此前出使契丹被扣押,所以张昭敏建议与契丹人沟通一下,迎请刘继文回国承继大统,这样既可以稳固宗庙社稷,又可以缓和与契丹的关系,结辽为外援。

别国送回新君的神操作自春秋时期便已习以为常,有时候,有能力的国家为了操纵别国,也会主动挽留(扣留)、输送别国储君,例如后唐热情接纳耶律倍、金国羁押徽钦二帝。

如果北汉主动要迎请客居辽国的刘继文回国继统,那么对于辽国来说必然是天降喜事,辽国对北汉的控制将进一步加深。

表面上是北汉议立新君的问题,背后却又是北汉的路线斗争。郭无为是借着刘承钧的“反辽路线”崭露头角,通过排斥“亲辽派”平步青云的,可以看做是“反辽派”,而张昭敏提出的“亲辽路线”明显是动摇以郭无为为首的权力体系的根基,断送他们的政治前途。

郭无为集团在北汉如日中天,张昭敏孤掌难鸣,所以最终还是毫无悬念地拥立了刘继元。不久之后,不畏强权的张昭敏不出意外地被郭无为杀害。

刘继元即位后,继续沿用刘承钧的“天会”年号,遣使如辽告哀、告即位,且乞兵救援。

听说北汉发生血腥政变后,赵匡胤喜形于色,于是写信劝降,许诺授予刘继元青州平卢军节度使,授予郭无为邢州安国军节度使。此外还有四十余道劝降诏书,赐予大将马峰以下,许诺授予藩镇。

郭无为折服于大宋的糖衣炮弹之下,于是劝刘继元投降。从此开始,郭无为黑化为“精宋分子”,沦为大宋的高级间谍。

一个“邢州安国军节度使”就把北汉宰相兼枢密使拿捏地死死的?郭无为是我军成功打入敌军内部的地下工作者,这是毫无异议的盖棺定论,人们更多争论的是他何时成为地下党的。

有人说他一开始就是,还牵强附会地说早在郭无为投奔郭威的时候,就与赵匡胤相识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那时起,赵匡胤就立志当中原天子,而郭无为也是从那时起就秘密潜伏在河东太原,终于在若干年后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无间道……

闭眼撕黄历——瞎扯。

根据现有史料的分析,郭无为与赵匡胤的接触应该不会是在投奔郭威时那么早,也不会是如今兵临城下的一封劝降书那么晚,而应该是两者之间的某个时间点,最有可能的应该是郭无为得到刘承钧重用的这个时间区间内,也就是说刚刚近两年的事。

我们同样可以根据间接证据来分析:

大宋与北汉之间早就有非官方的秘密沟通渠道,比如“界上谍者”,刘承钧曾卖惨说自己割据河东只是“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成功打动赵匡胤,并换来“开尔一路以为生”的君子协议。

赵匡胤曾向北汉定向输送了一个高级间谍,史籍写作“惠璘”,投送手法类似于“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惠璘的官方身份是大宋殿前指挥使,“负罪潜逃”,到北汉投诚。这个时间节点应该是郭无为得到重用之后。老谋深算的郭无为一眼看穿大宋的诡计,然而他却佯作不知,配合演戏,主动帮惠璘打掩护,提拔其为供奉官。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郭无为此时就已经有了向化归顺之意,主动通过惠璘这个秘密渠道与大宋暗通款曲。

刘承钧死后,大宋大举北伐之际,惠璘携带大量机密情报向大宋潜逃,不料中途被北汉巡逻兵截获,送回太原。而负责审理这桩间谍大案的正式权臣郭无为。不出所料,郭无为以冤假错案论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释之不问)。

但惠璘人赃并获,岂是一句“误会”能够轻松化解的?参与抓捕惠璘的一位叫李超的官员不满郭无为的审理,准备越级上报,发某博某音啥的,把事搞大。郭无为在朝廷中密布眼线,提前得到了消息,于是将惠璘和李超一起灭口。

惠璘应该一直没能把情报传回大宋,唯一的一次人肉投送还被抓了现行,所以大宋应该还不知道郭无为已经被我方“赤化”。既然劝降诏书可以送到郭无为手中,那么郭无为也就可以借机向赵匡胤喊话,只需一句“惠璘”,大宋便可感受到郭无为长久以来的诚意。

于是在《宋史》的记载中,说郭无为从此刻开始有了归顺之意(自是始有贰志,劝继元纳款,继元不从)。实际上不是郭无为从此刻开始有,而是大宋从此刻才知道他有。

郭无为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十余道诏书藏匿起来,只献上了给刘继元的那一道诏书,然后力劝刘继元接受劝降。

刘继元刚刚坐上皇帝龙椅,还没捂热,就贬为节度使了?他当然不高兴,于是断然拒绝了劝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契丹爸爸身上。

辽国名将耶律挞烈指挥着数万契丹铁骑,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千里奔袭,驰援太原。

太原城池坚固,自五代以来数次遭遇围攻,无论是朱温还是柴荣,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如今,李继勋等人围攻月余,久攻不下,陷入僵持,而此时又有数万契丹铁骑加入战斗,形势对宋军极为不利。在左右权衡之后,主帅李继勋下令撤退,保存实力。

北汉借机反扑,大掠晋、绛二州。

赵匡胤的初征太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