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 分类:历史 | 字数:114.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30章 谁杀了李景遂
【谁杀了李景遂】
第一个问题,李璟真的爱护、信任、甚至要传位给弟弟李景遂吗?
李景遂做了十三年储君,在此期间,他谨小慎微,几乎是闭门谢客、息交绝游,只与僧道文人谈经论法、吟诗答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坚决不与权力圈发生任何联系,这是储君的必备素养。
李景遂身边有位叫张易的谏议大夫,此人不仅具有颇高的文化造诣,更精通人情世故,性格耿直忠正,很快就成为了李景遂最为信任的贴身智囊。不出意外的,张易成了李璟的眼中钉。
李璟先派张易出使契丹,故意安排走一条事故死亡率超50%的危险路线。李景遂替他求情,而这却更加坚定了李璟借刀杀人的意志。人算不如天算,张易同志平安往返,于是李璟又将张易调离工作岗位,安排进中央朝廷,将他从李景遂身边夺走。
李景遂真的没有政治野心,不愿当皇帝吗?
看李景遂赴镇洪州的时间节点,那是公元958年初,是“三征淮南”即将结束的前夕。李景遂早不走、晚不走,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走?
这是李景遂的一步大棋。
当时的后周已经打到了长江北岸,长江天险是南唐的最后屏障。在战与和之间,双方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战则两败、和则双赢,和谈是大势所趋,双方接下来将在谈判桌上斗智斗勇。
除了江北全境、战争赔款、奉正朔等常规筹码外,还有一个隐藏的筹码,这便是南唐的“皇位”。
如果后周采取进攻型谈判,比如要求“鹰派”领袖、“淮独头子”李璟退位,而另立一位爱好和平、立志于促进两国友好、倾向统一的“鸽派”、“亲周分子”来统治南唐,好比契丹指定后晋、北汉皇帝和宰相一样,制造一个服务于中原的江南傀儡政权,换句话说,后周有可能会干涉南唐内政,逼迫李璟让位,而让李景遂转正,再指定一批“亲周分子”充任文武百官,从而对实现对南唐的控制。
李璟见招拆招,不等后周发难,便主动封战斗英雄、抗周骨干、“鹰派”皇长子李弘冀为皇太子,并主动请求退位,表示要把位子传给李弘冀。提前将了柴荣一军。
如果后周答应,不仅落下了中原大国干涉、操纵南唐内政的口实,还无法从中获利,因为李弘冀在“常州之役”一战成名,是南唐有名的“鹰派”一哥;而如果后周不答应,那就等于承认了李璟的合法统治,无法再逼迫李璟退位从而操控南唐。
后周最终选择了后者,拒绝了李璟退位的请求,好言相慰。
李景遂的美梦落空了吗?并没有。对于李景遂来说,他还有属于他自己的进攻型夺权之路。
这场战争使南唐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李璟的个人魅力和政治声望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质疑,虽然李璟甩锅给“四凶五鬼”并将之团灭,却无法挽救自己断崖式下跌的口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立贤”。如果此时李景遂在洪州振臂一呼,那么……
回到刚才的问题,李景遂在这个战争的最后关头、谈判的最关键时刻选择离开昇州,离开李璟,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李景遂完全可以主动联系后周,表明自己坚持统一的政治倾向,以爱好和平、维护地区稳定的“亲周分子”形象获取后周信任,私下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为后周做守土官长,并在后周的支持下顶替李璟,成为中原在江南的代理人;如果不成,还可以发动叛乱,呼吁国人推翻昏君,即便无法取代李璟,也可以搞“两个南唐,一昇一洪”,看看隔壁南楚和闽国,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嘛。
而面对李景遂的归藩请求,李璟痛快答应,还非常贴心地为他安排了一个副手——枢密副使李征古,“四凶五鬼”核心成员之一。这就是兄弟俩之间的神仙过招。
显然,李璟自始至终都没有放松对李景遂的戒备,十几年来,李璟都像防贼一样防着诸弟,一刻也不敢放松。
李景遂在赴镇洪州的当年,就遭人投毒而死。幕后真凶真是李弘冀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思考第二个大问题——李璟是要传位给儿子李弘冀吗?
李弘冀是李璟的嫡长子,初封东平郡公,后徙封南昌郡王,出镇润州后进封燕王。李弘冀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三征淮南”的“常州战役”。
当时,吴越国奉柴荣之命,开辟东线战场,进攻常州,威胁润州,李璟担心李弘冀有危险,于是急诏他回防高地,龟进昇州。李弘冀听从了部将赵锷的建议,拒当缩头乌龟,回复说国家正值危难之际,皇子更应冲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为军民做表率,儿臣惟愿以死报国!
李璟大受触动,高度赞扬了李弘冀不畏强敌、勇于战斗的精神,并派前朝勋将柴再用之子柴克宏领兵救援常州。而“四凶五鬼”的骨干成员——枢密副使李征古却给柴克宏处处掣肘,给他调拨的士兵全是老弱病残孕,配发的武器铠甲也都是腐朽不堪用的垃圾,就这样还不满足,还要用自己人朱匡业替换柴克宏。
第930章 谁杀了李景遂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弘冀展现出了过人的胆略和魄力,他以皇长子的身份再次“抗旨不遵”,把一切后果包揽在自己身上,告诉柴克宏,你只管指挥作战,其他方面的事由我来斡旋。
正因有了李弘冀的强力撑腰,柴克宏才有足够的魄力当众斩杀李征古派来的信使,并扬言即便李征古本人来了,也照杀不误。
在李弘冀和柴克宏的完美配合下,南唐军队取得了常州大捷,击走吴越国军队,并最终取得了东线战场的全面胜利,“常州之役”也成为南唐在“三征淮南”中唯一的胜利战役。
当前线军队把数千俘虏押回润州的时候,李弘冀下令将他们全部斩首。擅杀俘虏是一大忌讳,果然,李璟对此大发雷霆(以专杀故不悦者久之)。但是这种粗暴的做法却赢得了军队的极大赞誉,“人皆壮其能决”。
随后就是李景遂请求外放归藩,大元帅李景达又全线崩溃,只有李弘冀立有军功,于是就被李璟封为皇太子,并开始参与军政决策,进入核心权力圈。
通过常州之役,李弘冀露出锋芒,他有胆识、有魄力、有担当,他像春天一样对待自己的同志,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为部将做担保;对待敌人又像寒冬般冷酷无情。
在进入朝廷之后,李弘冀同样表现出了果敢的一面,当时的朝堂被“四凶五鬼”集团搞得乌烟瘴气,李弘冀在“常州之役”中就已经与李征古公开叫板,如今来到朝堂之上,更是重拳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打击“四凶五鬼”集团,在此期间,李弘冀要么先斩后奏,要么干脆只斩不奏。
史籍记载李弘冀“以刚断济之”,整顿朝纲,很快就改变了南唐政坛的风气,严厉打击了“四凶五鬼”集团的嚣张气焰,收获了文武百官的一致好评。
李弘冀霸气外露,在外赢得了军队的赞誉,在内赢得了朝臣们的称赞,声望与口碑齐飞,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少年英主正在冉冉升起……
不要忘了,“四凶五鬼”是李璟的小号、工具人,李弘冀硬刚“四凶五鬼”,实际就是对李璟的敲山震虎。李璟变得警惕起来,他已经有了一种将要被架空、逼宫的恐惧。
很快地,李璟给李弘冀扣上擅专、越权的帽子,指责他藐视皇权,“老子还没死呢,你还没转正呢,怎么,等不及了吗?你想干啥?”一日,李璟拿着打马球的球杆,狠狠抽了李弘冀一顿,一便抽打一边责骂,越骂越生气,最后撂下一句“我这就把你三叔(李景遂)召回来,传位给他!”
李弘冀的出道即巅峰,李璟对李弘冀的猜忌却与日俱增。
第三个大问题,绕回到中心问题——究竟是谁杀了李景遂?
史料留下了一个小线索:李景遂赴镇之后,就打算找茬杀了李璟安排的眼线李征古,被幕僚们劝住。这时候杀了李征古,无疑是向李璟传递造反的信号。李景遂忍住了,没杀李征古,却因听信谗言而将洪州都押衙袁干杀死。袁干的父亲是昭庆宫使袁从范,李弘冀就派人送给袁从范一包毒药,怂恿他为儿子报仇。一日,李景遂踢完一场球,口渴难忍,袁从范就安排人把投了毒的饮料递上去,李景遂就这样被毒死了。
噩耗传来,李璟先是表示不信,年纪轻轻才38岁,怎么会突然暴毙呢?左右人禀报,说李景遂到了洪州就生了一场怪病,病中告诉左右,说玉皇大帝让他到天宫里代替许逊。许逊,晋朝道教人物,传说中的仙人。
李璟这才宽慰了不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查出李景遂是死于中毒,并且幕后真凶是太子李弘冀,于是宣布废太子,而李弘冀也紧随其后离奇暴毙,据说是看到了李景遂的冤魂索命,惊惧而亡。
史书上言之凿凿,说是李弘冀毒杀李景遂。
试想一下,李景遂为何会轻信所谓的谗言而杀死袁干?袁从范又真有毒杀皇弟、准储君的胆量吗?在时间如此仓促的情况下,被投毒的饮料怎么会这么顺利地送到李景遂手中而不被发现?
再提炼一下人物背景:袁从范是昭庆宫使,也就是李璟的心腹;他的儿子袁干是洪州都押衙,掌握洪州牙兵,也就是掌控着李景遂的贴身武装力量,与李征古一文一武监视、威慑着李景遂……是不是细思极恐了?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李景遂身边密布李璟的眼线,如李征古、袁干等人,所以……如果是李璟要置李景遂于死地的话,是不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想一想李璟对李景遂的猜忌,以及李景遂“两个南唐,一昇一洪”的潜在威胁。李璟其实有着比李弘冀更大的作案动机,更有作案的能力。
也许李璟才是毒杀李景遂的真正主谋,而李弘冀只是背锅侠,并且很快就遭到灭口。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不传弟、不传子,李璟究竟要闹哪样?
其实这里有个小小的误区,一个容易被混淆和忽略的概念,杀人和传位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古往今来,帝王永远是最无情最冷血的,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没有所谓的亲情,手足相残、父子相杀的丑闻屡见不鲜。不管是兄弟还是父子,谁威胁到皇上的统治,谁就会荣登死亡名单。
李景遂精心伪装了十三年,如今终于以请求归藩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他必死;李弘冀获得了军队和文武百官的拥护,行事果敢刚决,擅专和擅杀的行为直接刺激到李璟最敏感的神经,李弘冀距离弑父夺权只差一步之遥,所以他必死。
李璟从来没有想过要传位给弟弟李景遂,也不想过早地传位给儿子李弘冀。“皇太弟”和“皇太子”是李璟在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而已。只不过,李璟没有开天眼,他也不知道自己会年纪轻轻(46)就过早地离开我们。
史官们虽然帮我们隐藏了足够充分的线索,充分到让我们足以推理出真相,但他们还是刻意地强调一下“真相”:太子李弘冀不争气,李璟决定废太子而传位太弟,太子杀太弟之后又突然染疾暴亡……
史馆编修们是一时糊涂,还是别有用心?
当然是后者,因为他们实在是迫于无奈。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提示几个关键词:宋朝,兄终弟及。
结合前文提到的某些割据政权,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凡是兄终弟及的,都要高度赞扬,比如荆南高保融,传位给弟弟高保勖而非儿子高继冲;凡是父死子继的,基本都是反面教材,比如为了传位给儿子而把所有弟弟都杀了的南汉刘弘熙,史官们对他简直是批倒批臭、批得体无完肤,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北宋初年,兄终弟及是政治正确,是所有人都不敢触碰的政治红线。
这就是宋朝史官必须抹黑李弘冀,嘴上硬说李璟要废太子而传太弟的原因。然而史官的身体却很诚实,煞费苦心地把真相隐藏在字里行间,若有若无地露出了蛛丝马迹,等待绝不人云亦云的南无臭蛋抽丝剥茧,才让真相重见天日。
此处应有掌声,请停顿三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