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王者降临
作者:黄牛道人 | 分类:历史 | 字数:80.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五十一章 结伴赴并
荀攸为什么不看好袁绍,得从袁绍怂恿大将军何进召外兵入京除阉宦说起。当时何进广征海内名士,引为腹心。像逢纪、荀攸、何顒等全在其中。荀攸到后,被拜为黄门侍郎,可以说,何进是他荀攸的举主。
何进这个人性格有些优柔寡断,又想要诛宦官,又想听弟弟和妹妹的饶宦官一条生路,反正就是在左右摇摆。因为何太后的原因,何进迟疑,袁绍为了逼何进和吓太后,就献策何进,让其多召四方猛将豪杰一起引兵到京城来。何进竟然信了,当时陈琳等人,都纷纷反对。说是大兵聚会,强者为强,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真正是金玉良言,可惜何进不听。
后来何进又任用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结果袁绍就发令急促董卓兵进平津观。然后又诈宣何进之命,传书天下州郡命逮捕宦官亲属。
何进这边还没动,袁绍就把声势给造起来了,结果就是宦官反戈一击,与何进来了个同归于尽。等董卓到了洛阳城,何进死了,宦官也死了。而这会袁绍和袁术两兄弟见了凉州兵马的雄壮,也怂了。一个出奔南阳,一个出奔冀州。于是董卓废帝杀后,一通乱搞。搞得好好的一个汉家江山,到现在四分五裂。
当年何进麾下的名士,像逢纪、陈琳、许攸等人,因着袁绍的名望,就跟随了袁绍一起到冀州去了。而荀攸和何顒等人,却就此与袁绍分道扬镳,跟着朝廷一路西迁到了长安。
到长安后,荀攸又跟着叔祖荀爽一起,与王允、士孙瑞、何顒等一起图谋董卓。事情刚开始,荀爽病死,后来事泄,何顒与荀攸一起下狱,何顒忧愤自杀,荀攸关在牢中没多久,董卓还没来得及下手,就被王允和吕布联合起来干死了。后来荀攸出狱之后,本欲离开这是非之地,但因李利之请,就留在长安了。
在荀攸看来,袁绍做事顾头不顾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事到临头需要有人出头担当大任的时候又会退缩,这样的人,难成大事。与他荀攸犯冲。荀攸是一万个不想去袁绍那里的。
这会犹豫,却是在想应该如何回复叔父荀谌了。长安离并州并不远,很快,冯翊羌叛乱,荀攸背锅罢职的消息就传到了李利那里。李利远在太原,但对于关中的事,却是关心得很。那里的风吹草动,都有专人打探了向他那里传递。因为关中乃是中枢所在,任何一点小事,可能都会影响到李利的判断,他不得不慎重。
得知荀攸被免职后,李利哈哈大笑起来。于是站起身来,笔走龙蛇,给荀攸写了一封信。信到长安,荀攸收到后打开一看,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原来李利在信中说,要荀攸前往并州,他将会向朝廷请旨,表荀攸为并州别驾。李利倒是很有意思,并州才拿下一个上党,太原还在打仗,他就想着要当并州之主了。不过,这份锐意进取之心,这意气风发的性子,倒是十分对荀攸的脾气。
这关东乱糟糟的,几处地方荀攸都不想去,益州倒是个好地方,可是道路被刘焉给断了进不去。既然关中这里没自己的位置了,索性去并州散散心也不错。刚好老朋友钟繇也在那里,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去趟并州吧。
说干就干,荀攸匆匆给荀谌写了封信,他在信里随便找了个理由。荀攸说叔父你招我,文若叔父也招我,我不知道要听谁的,该如何选择,索性就两边都不去了。
听说荀攸要去并州,就有小伙伴找上门来了。来的这个唤作张昶,这也是个大有来头的。他爹是凉州三明之一的名将张奂;他哥哥是草圣张芝,张昶自己也极擅长草书,后世有亚圣之誉。张昶在朝为黄门侍郎,他嫌这官儿当的没意思,就辞官不做,只在家中精研书法。当初李利铸钱时,也有人推荐过张昶。只是李利没听过张昶之名,又听说他工于草书,于是综合选择之下,就选了对李利更有帮助的钟繇。
张家世代门第,生活富足,在长安城中,张昶与各路英豪名士交游甚密。尤其是与钟繇,两个人都喜欢书法,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此时钟繇去了上党,张昶在京中甚觉无趣,闻得荀攸要去并州,便寻上门来,要一起结伴同往。
张昶一来,却又引了二人来,凉州牧韦端之子,韦康和韦诞。这兄弟二人,都好书法。平日里和张昶等人走得最近。他们就是京兆土着,其父韦端远任凉州,他兄弟二人在家中闲来无事,听说张昶要同荀攸去并州,就一起寻来了。这会韦康不到二十岁,韦诞才十五岁。兄弟两个长得都非常出色,是汉朝典型的高富帅。
孔融历史上见过这两个娃,然后给韦端写信说:“前日韦康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韦诞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四人之中,荀攸年纪最大,他看到这三个家伙,心中是哭笑不得。幸好从长安到上党,这一条线路很安全。到了河东,跟着河东的运粮车队走就行了。不然荀攸还真不敢带人乱跑。韦端老来得子,把韦康、韦诞兄弟俩宝贝得不行。要是出了个什么好歹,荀攸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于是四人就结伴同游,等到河东杨县时,一场大雪就毫无征兆的落了下来。大雪过后,天地一片洁白,山道虽然难行,但为了不耽误粮草的输送,运粮车队也只好一路艰难跋涉。一场大雪,荀攸、韦康看到了战乱不止,民生多艰。张昶、韦诞看到了天地山川不同的气势,正在想着书法而发痴。
这一路之上,四人分成两对,各自交谈,倒也颇为有趣。韦康年方十五时,就已经出仕郡中为主簿了,或许是经历过底层的磨砺,他对于政事,也颇有见地。荀攸有时候听了韦康之言,也觉得获益良多。至于韦康,那就更是收获巨大了。不是谁都有资格能得到荀攸的指点的,要不是这一路闲着没事干,荀攸也不会跟韦康讲那么多。
等得到了上党时,已经是兴平元年的十二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