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大清
作者:天煌贵胄 | 分类:穿越 | 字数:218.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9章 去南洋,发小妾
这就是拳头大的好处。
大明的拳头大,所以大明就说了算,其他人就算心里不满,也只能把憋屈藏在心里。
要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联合起来跟大明开战?
武器装备比不过大明,欧罗巴各国之间又龌龊不断,其中还有英法这种恨不得对方去死的死对头,难道还能指望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支跨海远征大军,从欧罗巴万里迢迢的跑来大明砸场子?
与其打一场多半会输的战争,倒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跟大明帝国搞好关系,从其他的国家身上多捞一些好处回来——欧罗巴的蛮子们同样也知道远交近攻。
所以,欧罗巴的一众使节们只能各自派出人手往自家国内传信,表示大明皇帝要邀请天下所有君主前来大明聚会,并且将在四年之后举办第一届世界级的运动会。
只是相比起谁拳头硬谁就说了算的某锅以及小破球运动会,南洋诸藩的一大堆问题,才是真正令人头疼的难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云南。
无论是大唐时期的南诏,还是大宋时期的段氏,云南那里基本上都只能算是外藩,跟交趾、缅甸之流并无区别。
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把沐英封为世袭黔国公以永镇云南,云南才算是彻底从外藩转回了朝廷直管的布政使司。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不仅指示大将军傅友德回绝了大理段氏的请降和归附,接着又展开了大规模的毁文焚书,将南诏和大理六百多年历史下累积的所有书籍,无论是“在官之典籍”还是“在野之简编”,都尽数付之一炬,再通过严刑峻法来压制当地势力,将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的南康和大理文明连根拔起。
除了大规模的焚书毁史之外,大明又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对云南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换种——先是强行迁移一部分当地居民到山东,继而又从江浙、江西、湖广等地迁移约三百万中原百姓进入云南,并且让这些人占据了交通相对便利的土地。
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给傅友德和沐英的口谕:“将云南布政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百六百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刀枪,根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云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
简单来说,就是朱老用“是否愿意自带干粮跟着明军去打白夷”这种法子来判断当地居民是否可靠,凡是不愿意的,都被当成是不可靠分子,必须强制迁移到中原堂口的其他地方。
再然后,大明又默认许可当地的世家大族们“冒籍”——即承认这些世家大族们的祖上原本是汉人,都是跟着朝廷行军打仗才迁移到了云南,其中大部分都冒认了江南、四川等地的汉籍,大理段氏更是冒认了河西武威郡。
与此同时,大明又不遗余力的在云南推广中原堂口文化,杜绝了当地百姓再度异化的可能。
这个过程,大明花了前前后后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交趾、缅甸和暹罗等地也是一样的道理。
虽然说整个交趾已经宣告平定,再加上缅甸和暹罗也都内附,从法理上来说已经跟山东、河南这样儿的布政使司没什么区别,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在南洋那边设置州县,然后开启大规模的移民实边。
然而交趾的平定以及缅甸和暹罗的内附,仅仅只是在法理上完成了由外藩转为直管的手续,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后面必然还会有一大堆的问题。
像交趾那边还好说一些,但是缅甸和暹罗的诸多世家大族们肯定不乐意朱劲松版的改土归流——要是换成朱元璋版的改土归流,他们兴许还能乐意,毕竟改个家谱改个族谱啥的,对于南洋的这些世家大族们来说也算是祖传技能了。
问题是朱劲松版本的改土归流是要打劣绅,分田地的,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倒是完成了财富再分配,而对于这些士家大族们来说可就要了命了。
还有收缴当地的书籍——无论是“在官典籍”又或者是“在野简编”,这些东西都必须收缴,可以封存到大明的皇家图书馆里,但是绝对不能允许当地民间留存。
再加上彻底废除其原本的文字、语言,全面推行大明的语言和文字……
总之就是一大堆的问题。
当然,其他的问题倒也不算什么问题,就算猴子们反叛不断也无所谓,毕竟大明的军事实力就摆在那儿,不怕镇压不住这些猴子。
真正让朱劲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众大佬们头疼的问题在于移民实边——
朱元璋对于云南的操作就摆在那里,朱劲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众大佬们当然会选择迁移大量的百姓过去,依靠大明本身的人口优势,形成对当地土着人口基数的碾压。
问题在于怎么样才能让百姓迁移。
跟大清时的湖广填四川、迁界禁海一样拿刀逼着百姓迁移?
别扯淡了,这种直接拿着刀子逼迫百姓迁移的事情,大清可以干,甚至连朱重八和朱老四乃至于历史上的那些皇帝们都能这么干,唯独朱劲松不能这么干。
这是从朱劲松起兵反清之时就已经注定的结果。
现在的局面就处于一种极其蛋疼的状态:朱劲松如果需要钱粮或者需要兵力去打仗,大明的百姓都很愿意支持,他们甚至愿意拿出家里最后一粒米当军粮、送出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
但是要让他们背井离乡,迁移到缅甸和暹罗、交趾等地,那就很难,任凭地方官府和农会怎么劝说,也没几个人愿意响应。
给安家银子?给种子耕牛和农具?
要是搁在大清时期有这种好事儿,那抢着去的老百姓能打出脑浆子,关键是大明的老百姓们不愿意。
太远。
在火车这种神器普及之前,百里之外的距离就已经可以算的上是出远门了,千里之外,生死两不知的情况都属于很正常。
毕竟这时候还没有微信,没有手机,连电话和电报这两种东西都没有。
另外,还得考虑到宗族关系。
人离乡贱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
宗族所在的地方,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下来,结识的人和关系盘根错节,很多事情办起来都很容易。
而一旦离开了宗族势力范围,再想要办点什么事儿,说一声求爷爷告奶奶都算是简单的,除非银子特别多,拿钱开路。
问题在于,如果银子特别多,谁还闲的没事儿干离开自己的宗族势力范围?
更何况是跑到交趾和缅甸那些地方。
一旦去了,有生之年再回老家的希望基本上等于零,也就是说,除非是一个宗族有意开枝散叶,否则的话没有人愿意去。
除非活不下去——问题是大明的百姓在大明活的好好的,又不是离了那点儿安家银子和种子农具啥的就不能活了。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朱劲松的手里。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再往更远的地方比如辽东、阿拉斯加那些地方迁移百姓,绝对会更比现在更困难。
朱劲松阴沉着一张臭脸,望着曾诚等一众大佬们开喷:“咱大明三万万人,结果连三万愿意迁移的都没有!”
“没有足够的百姓迁移过去,那么缅甸和暹罗内附不内附又有什么区别?还有交趾,空有一大片的土地,却没人耕种?这像话吗?”
曾诚等一众大佬眼观鼻,鼻观心,心道这特么怪谁?你看人大清,把刀往老百姓脖子上一架,说迁移多少就迁移多少!
当然,要是换成自己是老百姓,那还是在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的治下比较好,起码能活的像个人样儿。
沉默了一番后,曾诚才把目光投向了朱二旦:“你们前军都督府,这次在交趾那边抓了多少劳工?有没有女的?”
朱二旦一愣,说道:“劳工肯定没少抓,男的女的都有一堆。”
曾诚嗯了一声,然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朱劲松:“陛下,要不然,咱们给愿意迁移到南洋的百姓们发小妾?反正咱大明别的不多,那些没讨到老婆的光棍汉可有的是。”
听到这里,朱劲松也忍不住暗骂自己糊涂——某孤儿院里辣么多的教材都写过这一招,自己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暗自盘算一番后,朱劲松便开口道:“那就发,前军都督府把交趾那边原本要做为劳工的女子都截下来,谁先去南洋谁先挑。”
“还有你们五军都督府,问问那些马上要退役的士卒愿不愿意去南洋,只要愿意去,所有的待遇统统翻倍——安家费给到二十两银子,也就是二百龙元,耕牛给两头,小妾发两个,耕地给两百亩。”
等到一众大佬们都躬身应下来之后,朱劲松又对柯志明吩咐道:“去给朕散布点儿消息。”
……
江湖传言,某个一直都没娶上媳妇的光棍汉,因为响应大明皇帝的号召,主动选择往交趾迁移,结果就挑到了一个长相极为俊美的小妾。
江湖传言,某个士绅老爷跑到南洋那边之后纳了十几房小妾,几乎是天天做新郎,夜夜换新娘,美滴很。
江湖传言,某个不知道姓名的前军都督府的退伍士卒,因为响应大明皇帝的号召,主动选择定居缅甸,结果在官府分给他的地里发现了玉矿,被朝廷以几千万两的价格买下,直接就成了大明最富有的退伍士卒。
尤其是大明朝廷在新一期的《大明报纸》上面公布了即将开始修建贯穿交趾、暹罗、缅甸等地的客运用蒸汽机火线路之后,大明的那些光棍汉以及某些老色批们就坐不住了。
按照朝廷公布的规划来看,大明将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修通这几个地方的铁路,如果蒸汽机车的速度能再提高一些,估计从暹罗到金陵就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如此一来,死后不能落叶归根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后,大明百姓就发现官府的官老爷们变了——原本求着大家伙儿去南洋的时候,这些官老爷们又是保证又是许愿,就差跪下来求爷爷告奶奶了,现在大家伙儿抢着想去南洋了,这些官老爷们就差在脸上写爱去去,不去滚这几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