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文道宗师

作者:晨眠 | 分类:都市 | 字数:51.6万

第121章 《人物》专访

书名:文道宗师 作者:晨眠 字数:2311 更新时间:2025-01-17 04:50:21

——幽默、爆笑,打发时间

——有善有恶,有理想,有情感,也会妥协,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完全被很多神来之笔打动了

当读者纷纷对《明朝那些事儿》表达看法的时候,沈哲在燕京一家咖啡屋见到了齐思远。

一名三十七八岁的男记者,供职于《人物》。

深色西服,白衬衫,没系领带,背着那种只能装文件的单肩包,干练又传统的形象。

相互审视一番,齐思远先笑了。

“喝点什么?”

“茶吧。”沈哲也笑着说。

“嗯,我也是一样,那就上两杯绿茶,健康。”齐思远对服务生说道。

服务生脸色怪异。

“我还以为职场人士都爱喝咖啡。”

“有些为了提神,有些为了彰显生活品位,我是个俗人,提神的话,茶也有同样的效果。”

“我比你还俗!”

“哈哈……”

“正式开始前,先聊聊吧,”齐思远掏出记事本,放在一边,伸出四根指头,“你那本书首月销量就破四百万册,成为目前为止最畅销的历史类书籍,有什么感想?尤其是那些学者对你的一些看法,气愤吗?”

“我真的成名了,这段不记录吧?”沈哲笑着问。

“不记录,你看,知道你不喜欢在公众面前露脸,电脑、录音笔都没带。”

“那我就说说,”沈哲组织一下语言,“看到那些前辈很不满意,我倒能理解,毕竟那是他们投入一辈子精力的领域,结果被搞成另一番模样。气愤不至于,因为世界上很多人有不喜欢你的理由,成名太早就是其中最有道理的一个,应该理解。”

“只是有些怨气?”

“不是怨气,是委屈……”沈哲开了个玩笑。

中年记者叹口气:“我们和西方不同,对年少成名的看法也相反。”

“以人为纽带和以利益为纽带,自然有差别。”

齐思远怪异的看了一眼沈哲,这时服务生上来,把两杯绿茶放到他们面前,谈话暂停。

等服务生退下去,齐思远道:“好吧,至少已经对你有了一些了解,本来还担心和年轻人交流有障碍,现在看来完全没必要。先提醒一下,这次采访,主要是表达你个人对历史研究的看法,《人物》关心的只是学术方面,对人物本身反而不会太多关注。”

“这个最好了。”

齐思远打开记事本,准备好后才说道:“首先有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历史的?”

沈哲迟疑了一下。

说三岁肯定不行,会把人吓着,晚熟的孩子还在吃奶呢。

“小学毕业吧。”

齐思远进入记者角色,边听边迅速记录下来沈哲的话语,抬头看看沈哲。

“对于《明朝那些事儿》被认为是小说,你赞同吗?”

这是彼时空原作者当年明月面对的最大问题,如果承认是小说,一切争议都不存在了,但这部书做的却是科普历史的作用。

“不是历史,也不是小说,在我看来体裁并不重要。”沈哲摇头道。

“亦正亦邪?”

“可以这么认为。”

……

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专访,都是沈哲对历史的相关看法。

其实,生活在穿越历史大潮、经历了历史虚无主义洗礼的沈哲,哪里还有能让历史学界认同的看法。

彼时,把支流当主流、演义和小说当真实、穿越回古代改变历史……试卷中,甚至出现“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答案,不知道将来的华夏,会不会有这种奇葩小学生。

幸好,他有一个世界研究者的支持。

采访中,沈哲也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做了一番解释。

“历史著述都是研究者创造的历史。”

齐思远有些动容,沈哲这句话足以把那些“还原真相”的老学者气歪鼻子。

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是过去,无法重现。

所以现在被学者、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都经过描述、归纳,和真实的历史不同,甚至相反。

无论承认与否,古今所有的史书中,无不包括研究者本身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太史公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中的“臣光曰”……都表达的是个人观点。

造成“历史真相”无法还原有很多因素,历史资料的局限、研究者的立场和水平……

最后,沈哲又把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抛了出来。

“研究历史有两个用处。”沈哲伸出两根手指。

“一是应用在当下,以史为鉴。”

“二是作为载体,把思想传承下去,影响后世。”

……

齐思远合上记事本,一脸不可思议。

这不是《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幽默搞笑风格,而是属于正经的学术范畴。

“十岁开始研究历史,如果刚才还有些怀疑,现在我不得不相信,你为什么不考历史系?”

“研究是爱好,一辈子研究就是折磨。”沈哲笑道。

“这是年轻贪玩吧?”齐思远微微摇头,“不过我已经能够想象,这篇专访面世后,肯定会在历史学界掀起十级地震!”

沈哲笑笑没吭声。

说了老半天,都是彼时空著名历史学家的学术成果,虽然散乱,但中心很明确。

——坚持历史实用主意,反对为研究而研究

像原作者的笔名一样——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历史到底如何,只有月亮知道。

……

外界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争论还在持续。

最高兴的就是东方文化一干员工,越争议销量越高,眼看着就要突破五百万册大关。

沈哲也有些吃惊,想了想,猜测可能有几个原因。读者群更大、议论声更多、没有经过网络免费发表……看形势七部下来,破五千万销量都没问题,和彼时空相比,翻了数倍。

齐思远再次打来电话,问沈哲是否需要花点时间整理出来。

因为专访是对话的形式,内容散乱,沈哲选择的又是好几位大师的学术观点,如果不是最后点明“实用”两个字,可能一时都搞不明白说的是什么。

“没关系,乱就乱吧,自然会有人整理。”

三天后,《人物》期刊发行,上面刊载了齐思远以“历史研究那些事儿”为题的专访。

全文都采用了他和沈哲的对话,没有修改整理。

刊物飞入大学校园、研究所……

一位在校大学生,冒冒失失的闯进了学术界,语落惊风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