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战神记
作者:面包小子 | 分类: | 字数:45.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0章 宫廷权谋,霍去病与李峰的崛起
在反复思考之后,霍去病得出了一个结论:他无法正面对抗皇权,但可以策略性地进行掩饰。
“帝王不就是期望看到卫氏与霍氏划清界限吗?那么,就成全他的愿望……”
霍去病自觉继承了母亲的戏剧天赋,如同在蹴鞠场上迷惑对手一般,他决定上演一出“卫霍分离”的大戏,让整个长安都深信不疑。
他减少了对大将军府的拜访,那些原本要与大将军共同商议的事务,现在全都由他独自决策。
他想让所有人都明白,两位大司马是平起平坐的。
霍光的莅临也被他用作加深这场大戏效果的棋子,霍光一抵达长安,霍去病就举荐他担任郎官。
意在向所有人展示,霍家已不再是卫家的附属,而是独当一面的新势力,既拥有统帅,也不乏杰出将领。
同时,大将军卫青也在不动声色地逐步退居二线。
卫青性格温和,即便在权势的巅峰时期也未显傲慢,此刻更是故意保持低调,以降低自己的影响力。
虽然舅甥二人并未进行明确的沟通,但他们的行动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默契,这种默契甚至在大将军的幕府中也悄然传递。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受限,纷纷转投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麾下寻求新的机会。
对此,卫青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任由他们离去;而霍去病则慷慨接纳,对他们委以重任。
不久,朝中上下都察觉到了变化:皇帝真正倚重的,是霍去病这位年轻的将领,而卫青虽然功勋卓着,却似乎已不再完全符合皇帝的心意。
尽管宫中的权力游戏不断上演,但这并未影响到霍去病对军事的专注。
他始终如一地投身于军事筹划,立志要在下一次战役中彻底击溃匈奴,为国家带来长久的和平。
至于宫廷中的政务,他则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每当有机会,他总是迫不及待地从宫中返回军营。
这不是做作,而是他真正的情感流露:政务对他来说总是繁琐而沉重。
而在军营中,即便是面对种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却能给他带来乐趣,从未让他感到疲惫。
霍去病对宫廷生活的不喜,还有另一个原因:每当他独自面对皇帝时,总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总是困扰着他:他应该自称“去病”,还是“臣”?
前者代表着他与皇帝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标准的臣子对君王的称呼。
从小到大,他习惯了前者;但随着年岁增长,他在不同的场合下,时而自称“去病”,时而自称“臣”,这种变化曾让他感到自然。
然而,现在,这种选择不再那么简单。
这种困扰,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是难以理解的。
卫青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臣”,他的身份从未有过变化,自然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而皇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卫青,皇帝是使用、欣赏并信任。
而对霍去病,则是宠爱有加,这份情感更像是一位长辈对得意门生的关怀。
有时,皇帝的行为确实让人联想到家长的角色。
当他劝诫霍去病研读兵法,或是在出征前为他准备食物,甚至为他建造府邸时,这些举动无不透露出他对霍去病的深厚情感。
如果仅仅是君臣关系,又有哪位帝王会如此费心?
皇帝已经赐予霍去病万户侯的荣耀,按理说已经尽到了君王的责任,却仍然关心他的起居生活。
在一次公开的场合,霍去病在拒绝皇帝的赏赐时,起初还保持着臣子的礼节,自称“臣”。
但情急之下,他不自觉地改口为“去病”,这一刹那的真情流露,不仅揭示了他与皇帝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也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了这位年轻将领的真挚与坦率。
霍去病在时光的流转中,竟已悄然以天子晚辈之姿自处,与帝王对话时流露出的亲近之感令人称奇。
然而,身为朝廷重臣,他深知皇恩浩荡,每次赏赐皆蕴含深意,岂敢轻易推辞?
短短两年间,霍去病与帝王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里亲如家人的叔侄情谊,如今已演变为君臣之间的庄重与威严。
这一转变之迅速,令人唏嘘不已,仿佛双方都还未完全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定位。
元狩四年的秋日,漠北之战的硝烟已散,朝廷迎来了新一轮的人事调整。
其中,刘彻的一项任命如同晴空霹雳,令人震惊:他竟任命李峰为郎中令!
此职位乃九卿之一,位高权重,既要守护宫廷安全,又要统领郎官,为皇帝出谋划策。
李峰虽在漠北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资历尚浅,难以胜任如此高位。
然而,刘彻却力排众议,破格提拔,此举无疑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刘彻向来对世家权贵保持警惕,最反感世家把持朝政。
李长新丧,其子李峰本不应继承父职,但刘彻却打破常规,令人匪夷所思。
这一反常之举立刻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们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层出不穷。
有朝臣揣测道:“皇帝此举必有深意。
表面看来,这是对李长之死的缅怀与对李家的慰藉;然而深层次来看,这或许是对陇西李氏的刻意扶持……”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有人追问:“皇帝为何要刻意扶持一个世家?
陇西李氏已有丞相之位,为何还要再赐郎中令之职?”这场朝堂风波,似乎才刚刚开始。
于宫廷那幽深的大院之中,李峰的擢升恰似一颗璀璨流星倏地划过夜空,令人猝不及防。
其心间翻涌着难以遏制的欣悦,毕竟,自军中事务的转接至家族长辈的传召,这一切来得这般迅疾,这般突兀。
李和,他的堂叔,亦是当朝丞相,竟突然相邀,这让李峰既感意外又觉兴奋。
李峰与李和的关系曾因他那军职的调动而一度跌入谷底。
李和对他投身骠骑军之决定甚是不悦,觉得此乃背离了家族利益。
然而,伴随李长的逝去,那段不快的过往仿若随之消散殆尽,叔侄二人于哀悼之中重归于好。
直面堂叔的沉默与不满,李峰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抉择。
他深切知晓家族对他的期许,可那些期许亦如无形的枷锁。
他自信满满地认定自己有能力在沙场上证明自身,无需仰仗家族的庇荫。
于国家急需英雄之际,他不甘被家族的陈旧观念所束缚。
而现今,他的坚持与努力终获回报。
他的成就不单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家族的自豪。
虽心中略有一丝得意,可当他立于堂叔跟前时,仍是将这份得意悄然隐匿,恭谨言道:“叔父,此次这意外的提拔,我猜想必是您在圣上面前替我美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