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娘子
作者:惠太平 | 分类:古言 | 字数:7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25章 赈粮(3)
“王家在发死人财!”
“有粮囤着也不给人吃,这是喝人血吃人肉啊!”
“人家地里的苗还没有长出来就被惦记上了,真是黑心!”
“哎!你看看,这名声有了,钱也挣了,什么好处都没落下,可真会算计。”
“王三丫头天天跟一堆男的在一起厮混,说不定……过不久肚子大起来,生出个孩子都认不着谁是孩子爹。”
从最初的王家趁乱敛财,到后来王三秋的品行不端,话越传越难听,而且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王大财坐不住了。
三秋将自家那么多粮食白白送出去,以前堆得高高的粮仓已经见底,现在还掏银子让马帮去府城买高价粮回来送人,结果被人说成这样。
于是他开始寻人辩理,可没有谁承认自己说过这些话,反而惹来一肚子气。
每个人都在教他该将自己的女儿管教管教,说什么以前王三秋只是假小子野丫头,现在是没脸没皮的骚货。
对外不成,他开始天天在王三秋耳边念叨着:这些事有赵二跟农户沟通,你一个姑娘家不要天天跟这些庄稼汉子们打交道,只专心熬辣椒酱料就是。
王三秋只是充耳不闻,逼得急了就说笑逗他开心,应付着过去,该做的事一样不少。
她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对外面的流言蜚语更是无暇去听。
除最初几天因为流民进镇而停工,小云她们几个女娃都已经全部到齐,当然月香是不会再出现了。
灶间热浪滚滚,烘干房里一批批干菜干花被打包装好,现在这些都是小云她们在做。
大热天待在火边辛苦,做得多自然工价也高,每个女孩的月银已经涨到八百文,几乎跟在码头扛大包下苦力的差不多了。
很快半个月时间匆匆而过,马帮从府城又运到两趟粮之后,来取补足粮的农户突然渐少。
王三秋找赵二打听才知道,洪灾过后才下种的小菜苗已经可以吃了,而且一些山地的红薯叶和块茎也可以掺和米面煮食。
没有遭受损失的花生已经在收获,虽然还有些匆忙,但这一切都在显示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了。
这一天除了上午有零星的三人来分了十几斤粮食,整个白天再无人来。
傍晚时分,王三秋将烘干房里的菜翻过一次,正站在外面吹风纳凉。
就见豆豆在侧门边对着自己招手,还一边鬼鬼祟祟的觑着周围有没有人看见。
“豆豆,你在干啥子?”话才出口,就急得豆豆直“嘘嘘”的让她别作声。
小丫头又在玩什么游戏?王三秋一边扯开衣领,让自己更凉快一点,一边往门边走去。
才一到跟前,她就脚下一顿,门外的墙角处,站着一个人,正是多日不见的姜木朗。
从砍青节后,月香就再没有来王家,而姜木朗还留在马帮里,只是不跟王三秋见面。
这也是印叔找王家商量过的,毕竟一个有多年配合经验的熟手,不可能随便舍下。
其实对于姜木朗的事,王三秋并没有怨恨。
她跟姜木朗一无感情,二无婚约,闹到这不可挽回的地步,不过是王大财一厢情愿和姜木朗的自作多情。
如果月香跟他是大大方方的相好,她肯定会送上祝福。
现在看见姜木朗,王三秋只是微微有些惊讶和不解:“姜哥,是你找我有事?”
姜木朗不再有以前的腼腆羞愧,只过去两个月,他已经明显瘦了,脸庞失去少年的圆润而显得棱角分明,没有打理过的胡茬更加增添几分沧桑感。
他抬眼看向王三秋:“镇上的传言你听到了吗?”
王三秋捋了一下有些汗湿散乱的鬓发:“传言太多了,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
姜木朗把目光艰难的从她因为热而红润的脸上挪开:“既然知道传言多,你也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还有……有些事就别做了。”
“言行?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没觉得有什么言行不对。”
“我也只是说说,你如果觉得自己没什么错,就当我没有来过吧!”
姜木朗想起在梅龙寨时,三秋要买那些蓬松累赘的山货,也是这样倔强,自己的话说了也没用,到结果她还是对的。
三秋做的事自己都看见的,有人说得难听,但是有更多人说好。
现在自己听到这些难听的话就跑过来,还是太冲动了!
话一说完,姜木朗转身就走,越走越快,几乎是小跑到官道上,那里有他的鬏鬏儿。
看着姜木朗翻身上马,飞快离开,王三秋这才看向豆豆。
“三姐姐,我是无意间打开门,就看见他在门口走来走去的。见到是我,他才没有跑,只是问你现在在干啥。我本来不想理他,可姜木朗说有重要的事要告诉你,让我不要惊动王叔,偷偷唤你出来。结果是这些没头没脑的话,早知道我就把他打出去。”
“没事,他是来关心我的,你别给我爹提这事,若让他知道姜哥来找过我,肯定又会生气的。”王三秋轻蹙眉头,将门缓缓合上。
第225章 赈粮(3)
姜木朗并不是坏人,虽然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其中用意,可到现在依然在关心着自己。
实在可惜,可惜自己对他真的怎么也爱不起来。
到现在她也不说什么做朋友的蠢话了。
既然月香喜欢他,也希望能珍惜这份感情,两个人能好好的过在一起。
“嗯!我知道,王叔现在对姜哥还气着呢!而且对月香那坏妮子更恨。三姐姐,你还不知道吧!我听小云姐说,姜哥在砍青节后不久就跟那个月香闹翻了,现在两个人也没有来往。”
这段八卦王三秋还没有听过,自己刚刚还在心里念叨着两人能合合美美的,就听到这消息,不由多问了一句:“我看他们当时感情挺好的,怎么就闹翻了?”
在自己家门前跪着时,还是手牵着手如胶似漆的样子,这就闹别扭?
豆豆嗤鼻:“听小云姐说,月香是觉得自己亏大了!就因为争一个男人,弄得自己现在熬不成辣椒酱又被人嘲笑,整天都要姜木朗给她保证一辈子不变心,还讨礼物,指明要那对金镯子。”
王三秋眉头跳了跳,那对金镯子是自己退还给姜木朗的:这个月香到底怎么了,非跟自己卯上劲不可。
豆豆接着继续道:“红英姐姐还说月香现在还跟她打听熬料生意好不好,这样辛苦一个月能拿多少工钱了?说那话的意思好像还是想回来干活。真是不要脸,她敢上门来,我见一次打一次。”
王三秋眉头挑起: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弱了?这女人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当初还是应该像王大财说的那样,狠狠打一顿出气?
可是她心里根本就没有月香这个人存在,或者说月香对她根本就构不成威胁,这个女子费尽心机惦记的都是自己不要的东西,自己又何必把宝贵的心思浪费在这些争风吃醋的无用事上。
想到这里,她自嘲的笑笑,自己的目标是京城,为这些人费心还真的是无聊死了!
“你也别跟小云她们提这事,当初是小云打着包票带着月香来的,出了这事她也过意不去,已经跟我道歉好几回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她又管不到别人是专门想的。”此时得一空闲,王三秋在粮仓外的木栏杆上坐下休息。
“我也听见小云姐跟红英姐姐们抱怨过几次,说逮到机会就要好好收拾那个白眼狼。”豆豆也在木栏杆旁边寻位置坐了。
王三秋没有再提月香跟姜木朗的事,她只注意到自己身下的粮仓。
这处粮仓就建在原本乔九想种花墙的地方,现在里面只有刚刚送来的一千斤粮食,除此之外,就是烘干的菜包。
因为裕衡商行从洪水前就没有来收货,现在已经堆满烘干菜。
为防潮,除了抬空下面的隔层外,四周还堆放着一袋袋的木炭灰,能保证里面存放的物品干燥。
现在这些炭包都又湿了,该找人来换,不能让里面的干菜回潮受损。
——————————
在水灾过去一个来月,酱料陆续开始通过客船发货,而去往县城的路也找人重新修过,又可以通行了。
这一日下午,已经勉强恢复生气的大余渡镇口出现了马帮,不是印叔他们的,而是一支清一色高大骡马的马队。
行在前面的是骑着黑色俊马的魏荣,才一踏上镇里的石板路,他便熟门熟路的转过小路,走到王家侧门外。
此时门半开着,正有说话声传出:“赵二哥,这里是百斤谷米,盘溪村那几户人家可有找好地基了?”
魏荣面上露出些许笑意,他知道这是谁在说话。
不似一般女儿家的清脆嗓子,也不是破锣的沙哑,这声音微微带有一点暗哑,很有特别的韵味,让人入耳就不能忘记。
下马正想扣门,又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道:“在后面的半坡上寻到空地搭起窝棚,有吃有住,勉强算是有一个安身的地方。都说幸好从你这里发到粮,才这样不慌不忙的,就只损失了些破旧衣服。老幺他们说了,现在先不管房子,就要开始抢收辣椒了,等到入秋雨水少点再起屋子。”
“人没事就好,再修房也得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以后好晒酱,今年遭灾,反而给人出路。”这时声音里带着笑,听起来越发挠人。
想起县城外至今存在的粥棚,还有那些拖家带口尚未离开的灾民,再看看眼前这个飘着饭菜香的小镇,真的印证了半道听到的那个消息:大余渡也受灾不轻,可没有流民。
马队的踢踏声惊动院里的人,院门被人从里打开,赵二探出头来,一眼就看到正笑得和善的魏荣。
“魏……魏公子,你怎么来了?”
听到赵二说话,王三秋也笑道:“二哥也学会开玩笑了,魏公子早就回京都了,怎么此时会来这里,你在忽悠……啊!真的是魏公子来了,快请进。”说着催促赵二将门全部打开。
魏荣微笑点头,顺手抚平自己一路骑马弄皱的衣衫:“我带了些粮食来,还是先卸驮吧!”
王三秋此时也看见随行伙计赶过来的驮队,有人已经开始将骡马背上的麻袋取下来:“带粮食?魏公子带粮食作什么?粮店不在这边。”
“是专门给你们送来的,不过现在好像……有些多余了!”魏荣的马被拴在门外,自己则跟着王三秋往里走。
“多谢魏公子挂心!不多余,我也是去府城买过两趟。”
听到有客人进门,豆豆从正整理东西的后院过来。
“豆豆,你泡一壶茶过来,就放到山墙角边。”王三秋吩咐道。
茶是花茶,就只是几朵干的花苞放在茶盏中,再放两粒冰糖。
滚水一下就舒展开,喝一口花香沁人,又甜丝丝的润喉,显然又是干花的另一种新用法。
现在正是夏季,山墙边有穿堂风过,凉爽宜人,坐在这里,魏荣才说起来这里的目的。
从上月离开,他已经走在去京都的路上,不过人在半道就听说昌平府临桐县这边遭到水灾。
以他商人的敏锐立即就地抛货,原地购买上万斤粮食和大量药材返回,果然临桐县流民涌动,粮价飞涨,他带的粮食大大赚了一笔,而药材除了售卖,也捐出部分济民救灾。
想到大余渡在临桐县城外一条支流的下游,定也遭灾,等路一通,魏荣索性带着上百斤粮食就过来看看。
“魏公子不亏是大商行东家,这随机应变的能力让人信服。”
“想不到王姑娘早有预谋,囤积如此多的粮食,拢住人心稳住货源,以后倒是比我那些死物要财源丰厚,这本事可不能一般人能有的,还望姑娘指点迷津。”魏荣很是谦虚,可话里对王三秋能未卜先知好奇。
王三秋有些汗颜,这场大水来得突然,她哪里是未卜先知,不过是多些安排碰巧而已。
有付出才有收获,大余渡能恢复成现在这样,除去各户在街头有赈粥,光是她家在这一月前前后后就送出近万斤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