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角之杨小秋传
作者:杨家次子 | 分类: | 字数:63.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9章 洋玩意儿
看着龚依依一肚子的问题,杨小秋正在不知道如何应付她的时候,何崇楼的声音从后院传来。
“小秋,你到我这儿来一趟。”
杨小秋应了一声,立刻朝着后院跑去。
何崇楼见到杨小秋来后,对着他说道:“消息你都看到了吧!”
杨小秋点头道:“已经看到了。”
何崇楼问道:“你怎么看?”
杨小秋想了想回答道:“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便好。”
何崇楼听完以后,点了点头。
在起身打算离开的时候,补充了一句。
“这件事情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依依。毕竟他们已经回来了,正在全力抓捕反对他们的那一批人。”
杨小秋回应道:“师父,我知道了。”
何崇楼说的他们,自然是慈禧一行人了。
其实他们在去年十一月的月末就乘坐火车回来了。
回来的时候还发卒数万人,带行李车3000辆,出潼关经河南、直隶的回京。
回京以后,这位慈禧太后可是做了不少的事情。
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二的时候,便下诏联固邦交,修明内政,兴利革弊,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切实讲求,并命外务部择期觐见各国公使及公使夫人。
农历十二月初四的时候,她批谕各地方官务使民教相安,严禁传习白莲八卦等邪教。
又将左副都御史何乃莹、侍讲学士彭清藜、编修王龙文、知府连文冲,以逢迎附和拳匪罪,均革职永不叙用。
如果说这只是些小事情,那么她回京做的第一件大事,那就可了不得了。
她直接让袁世凯参与了政务处,也算是正式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
而李鸿章去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回来在京城病逝了。
他死了以后,有的人在惋惜,有的人在拍手称快。
至于如何评价此人。
杨小秋倒是对他还算是有几分了解,虽然自己只是个升斗小民。
如果真要评价他,杨小秋也敢。
活在当下的人,为何没有资格评价他,而是非要等到千百年以后。
他的功对于清政府之功,确实维护了清政府的利益,奈何这个国家羸弱,他所做之事只是杯水车薪。
而他的过,明明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还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最后导致了在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
还有之前的中法战争,明明是我们胜利了,竟然还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是何种作为?
但杨小秋又能够如何?
整个国家都羸弱成了这样,他就算有满腔的热血,也无处抛洒。
但是,杨小秋虽然对李鸿章此人喜欢不起来,可袁世凯此人担任了李鸿章的位置,杨小秋更是无比的担心这个国家的未来。
让一个天生具有反骨的人坐在这么一个重要的位置,只怕这个世界将会被黑白颠倒。
也许他有一天会将这个王朝拉下马也说不定。
只是这样的人具备天大的野心,就算是将这个王朝给拉下马,他也未必没有当皇帝的心思。
他是个聪明人,要不然也不可能升官升得那么快。
他也是一个会左右逢源的人,要不然也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坐到极高的位置去。
袁世凯就像戏剧里面的枭雄一般,如果真要用一个历史人物来形容他的话,袁世凯至少有七分像曹操。
之所以是七分,是曹操并未有反骨。
他才是终身在为汉室复兴在奋斗,可惜历史就像车轮一样,是一直往前走的。
杨小秋最近也发现了,街上多了很多洋车。
这车让他感觉十分稀奇,说是马车不像马车,好像被他们称作摩托车。
杨小秋还问这个摩托车为什么像个龟壳子。
很多人也表示不懂这个车为什么像龟壳子。
难道是防洋枪洋炮?
那它又是怎么能走的呢?
有人说是里面有个圆盘,只要握住这个圆盘就可以走了。
还有人说不是,这东西会叫。
所以这个洋车又多了个新的名字,名叫波波车。
杨小秋好几次听到波波的声音,就觉得这个名字挺符合的。
到了夜晚的时候,有人来何崇楼看戏,就是开的这个波波车,波波车还能够发光,像油灯一样能够发出一束光芒。
准确的说这个也叫灯,叫做车灯。
用电的灯,也叫电灯。
什么是电灯呢,是在快百年前的英国,英国皇家研究院教授汉弗莱·戴维爵士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
杨小秋没太懂,这个电池是什么东西,这个根碳棒又是什么东西。
还有这个弧光灯就是电灯吗?
反正杨小秋突然感觉来到了一个新世界一样,一切都无比的神奇。
杨小秋还听说了,皇宫里面就有电灯,被安装在仪銮殿上,那亮起来,整个宫殿就跟白天一样。
杨小秋在哪听说的,自然是茶馆听说的。
他现在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茶馆了,在茶馆他总是能够看到和听到很多新鲜的事物。
就比如说这个电灯,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秀才说的。
还有人问他,说的你跟亲眼见过一样。
这秀才自然不服气,说自己虽然没有见过皇宫里面的电灯,可他见过其他的地方有电灯,就是自己说的那般。
杨小秋倒是来了兴趣,问道:“不知道这个电灯哪来可以买到啊?”
这秀才不屑的说道:“不是我看不起你,就算你能够买到电灯,你也没办法弄到电啊!电灯可以托人买到,可是这个电的话,只怕你怎么搞都搞不来的。”
杨小秋有些遗憾,他确实想要知道这个电灯是长什么样。
这秀才又说道:“虽然没有电灯,可我听说西洋那边有一种叫做手电筒的东西,也是稀罕玩意儿,可惜这东西在咱们地大物博的大清朝也根本买不到。”
立刻有人提示他,慎言。
这秀才才立刻闭嘴。
大清一直认为自己地大物博,又怎么可能连手电筒都没有呢!
这话要是传出去,那就是藐视清政府。
为了赶紧把这事儿给圆过去,他的朋友问道:“不知道陈兄今年可曾要考科举?”
这被称为陈兄的人立刻回答道:“自然,科举是我寒门学子唯一的出头之路。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够当官,才能够报效国家,改变这个世道,我自然要去。”
杨小秋这才想起,原来今年又轮到三年一次的科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