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草原为王
作者:梦里捉鬼 | 分类: | 字数:94.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66章 两路并进
有人说长途行军步兵比骑兵更快,但在广阔的平原上,骑兵的优势远远不是步兵能比的。
马英清晨出发,下午就赶回到了山海关以北的大营,同样第二天出发,十余万大军只是花了五日,就抵达了前世的通辽附近。
而此时的赵锐,带着20万人,才刚刚抵达宁远城,距锦州还有好几十里路程。
一路上,辽西走廊地区的汉民全部被赵锐接管了,没有撤走的富户军队,通通被野蛮的强制搬离关外,面对如狼似虎的赵家军,辽东的世家大富根本不敢反抗。
普通的汉民则是就地编户入册,按照军户模式分田地,当然这些工作,赵锐可不需要自己来干。
而是由几十名文人,和赵家军后勤人员,以及十万民夫来组织协调。
宁远城无疑成了大军的前沿基地,而赵锐也第一次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此次战争的目标和相关战术。
“此次我军不争那一城一池一地的得失,而是以消灭所有八旗有生力量为主,汉奸当官者一律杀之…”
一众将军们闻言,心中皆是一跳,知道这次必定会血流成河。
“牛二,你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八旗兵力的布置。”
“是大帅。”
“各位兄弟,此次八旗的布置非常简单…”牛二开始起身给大家介绍起来。
众人听完后,都是大骂皇太极无耻。
因为防守锦州城的几乎都是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八旗人不到三成,由皇太极亲自坐镇。
而八旗真正的十万骑兵,则由芒古尔泰,鳌拜等人率领,分别位于锦州东南角的大凌河堡,以及后方的义州城。
“大帅,这锦州城实乃东北门户,不攻破我大军根本就绕不过去,皇太极这分明就是想和我军在锦州城下打一场攻防添油战术。”
“添油战术是真的,不过添的是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征召来的真正八旗人都躲在义州,连大凌河堡都只有几千精锐,估计担任的任务,还是在关键时刻掩护锦州城大军撤退,所以本帅估计皇太极的最终战术,应该是且战且退,不断消耗我军,最后将我军引致沈阳城下决战,八旗精锐则在外游走,趁机切断我军后勤补给线,端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啊!”
赵锐冷笑一声,随即就命各营回去,各自整军备战,明日兵发锦州,先试探一番再说。
与此同时。
锦州城中的皇太极,同样在做最后的布置,锦州城虽然高大坚固,一度被汉人经营的如铁桶一般,若非被汉人主动放弃,八旗短时间内还真攻不下来。
但皇太极却没有什么信心能守住这东北门户锦州城,因为城中真正的八旗人只有二千多,其余皆是汉八旗和蒙八旗以及朝鲜雇佣兵。
不是他舍不得八旗子弟,值此存亡时刻,若还保存实力那就是自取灭亡,而是他不想在锦州城下就决战。
想将赵家军的战线再拉长一些,最好拉到沈阳,甚至更远,这样八旗骑兵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在不断的冼扰中,活活拖垮赵家军。
然而,想要达到这一前提,就必须对整个东北坚壁清野,将所有的粮食牲口人口全部迁移到沈阳去,可这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时间。
所以在锦州城下,阻挡赵家军两三个月,试一下他们的攻坚能力,就很有必要了。
当然,这种鱼死网破的打法,最后即便打赢,八旗也得伤筋动骨,十数年休想恢复。
而且,这种坚壁清野的打法,他们最多能坚持一年,所有粮食牲畜就将全部吃光。
毕竟所有的八旗族人和汉人奴仆,加起来差不多有两百多万。
第二天,最先抵达锦州城下的部队,自然是飞雁营的六千蒙古骑兵,兰朵儿带着骑兵时而纵马驰骋,时而朝城中放箭。
气得城墙上的一众八旗子弟,鼻孔都冒了烟,蒙古人何时敢在他们面前骑马拉弓了?
奈何他们的八旗劲旅,都在义州城养精蓄锐。
倒是一旁大凌河堡中的鳌拜,见对方只有六千骑兵,且全是蒙古骑兵,嗷嗷叫地想带着骑兵杀出去,给对方一个狠狠的教训。
奈何皇太极根本就不许。
“大汗,对方的步兵还在几十里外,为何不让鳌拜杀出去,搓一搓对方的锐气?”
阿济格一脸不爽的道,他感觉皇太极越活胆子越小,仗都还未打,竟然就要将所有的人都迁往沈阳,弄得自个儿就先伤筋动骨。
“十二弟,你觉得拿咱们的八旗精锐去和蒙古骑兵死拼合算吗?那怕他们十人换我们一名勇士,都亏了,所以没有本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出战,违令者剥皮抽筋!”
皇太极说到最后,一脸的狰狞。
着实将一众兄弟侄儿们吓得胆战心惊,不敢再多言,毕竟大汗这阵子来,是愈发的狠辣了,反对前往沈阳的老族人,被杀者已经有数百人了。
兰朵儿围着锦州城,转了好几圈,见都没有骑兵出城迎战,稍微一靠近,城上的大炮就响,只得乖乖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担任警戒任务,防止大军抵达时,对方骑兵突然杀出。
第三日中午,赵锐才带到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到锦州城下。
虽然有六千骑兵警戒,但各营依然排着井然有序的阵型,和两个镇交替前进。
之所以这么谨慎,并非惧怕锦州和义州的骑兵,而是三天前马英派快马来报,多尔衮的大军不见了,就让赵锐不得不防备皇太极声东击西。
大军抵达锦州城十里外后,赵锐并没有选择围城,而是打算就攻打一面,毕竟后方义州的几万八旗骑兵,和一旁的大凌河堡,也不容忽视!
南城楼上,皇太极望着远方那一个个整齐的方阵,正在快速散开,然后警戒的警戒,搭营的搭营,十余万人,既然能做到井然有序各干各的,心中也是震撼不已。
只有统帅过十余万大军的人,才知道,想要一支大军做到刚才那一幕,简直难如登天。
同样暗自庆幸,这次自己保守到了极点,否则恐怕就当真一点机会都没有。
比起数年前,如今赵家军的整体战斗力和指挥体系,何止强了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