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明当王爷
作者:鱼窝 | 分类: | 字数:103.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八十一章 张煌言
换做是一般人肯定没代君拟旨的胆子,不过朱由崧既然让朱琳泽代为拟旨,朱琳泽也不和朱由崧客气,他还担心朱由崧拟的旨意语气太过软弱,不够硬气。
朱由崧让朱琳泽代为拟旨肯定有他的小心思,朱由崧文化水平不高可能属实,但朱琳泽不相信他身边找不出一个文采出众的大臣或是亲信。
朱由崧或许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日后要是抗清不济,好把锅甩给朱琳泽。
不过朱琳泽对此并不在意,对于抗清一事,他不会给自己留后路,虽死无悔。
朱琳泽前几日已经登报开府,来闽王府上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朱琳泽中国史硕士出身,文言文的功底还是有一些的,只是没办法和古人的文言文水平相提并论。
来应募幕僚者,有功名的人不在少数,朱琳泽给这些打算将这个难题交给这些应募者,让这些应募者来写,再由他修改润笔。
朱琳泽将文章的题目写一块黑板上,竖于闽王府正门,言此文第一者直接授予闽王府司马一职,地位仅次于王府长史。
杨文来问朱琳泽那些四处张贴的匿名揭帖的人已经抓了整整一百余人,问朱琳泽怎么处置。
对于这些宵小,朱琳泽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们。
不以雷霆手段震慑住那些政敌,那些欺软怕硬者不会收敛,朱琳泽让杨文将这些张贴匿名揭帖的游手全部收监,听候处置,这些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放入民间也是祸害,不如借此机会为民除害。
晚间,朱琳泽和陆闻达在灯下批阅白天那些应募者的文章,结果让朱琳泽感到很失望。
这些文章没一篇让朱琳泽感到满意的,朱琳泽要的是将吴三桂和满清骂的狗血淋头,振聋发聩的文章,而不是这些文绉绉,绕圈子的文章。
陆闻达这边的情况也差不多,这么多应试的幕僚,怎么就没一个让闽王满意的呢?
陆闻达失望地将一一篇篇花团锦簇的文章甩在一旁,很快,陆闻达被一篇文章所吸引,览阅几次之后,陆闻达大为欢喜,激动地说道:“闽王,这篇文章定能让你满意。”
朱琳泽怀着心存不多的希望结果陆闻达手中的文章,看过后亦是直呼过瘾,这应募者硬生生将这文章写成了一片讨伐吴三桂和满清的檄文。
目光下移,朱琳泽被这篇文章的署名者所吸引:张煌言。
“这个张煌言现在何处?”朱琳泽询问左右。
左右答曰还有应募者都在大堂等候结果,朱琳泽让人将张煌言请进来。
来者一袭劲装,腰间佩着一把腰刀,年龄看上去只比朱琳泽稍大一些,眉眼之间充满英气,肩宽体厚,要不是浑身上下透露出遮掩不住的书卷气,张煌言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武人。
“浙江鄞县举人张煌言见过闽王。”张煌言朝朱琳泽施礼道。
“赐座。”
朱琳泽让左右给张煌言搬了个绣墩,张煌言大方地坐下。
“现今王府有司马一职,军师祭酒一职,你更中意哪个职位啊?”朱琳泽不紧不慢地问道。
“若非要从这两个职位中选一个,学生愿为军师祭酒。”张煌言大大方方地说道,“只是学生来投闽王,是冲着闽王的强军来的,学生亲眼目睹过闽王军之军容军纪,为之心驰神往。”
相比于民政的人才,朱琳泽目下正缺军事人才,张煌言要是愿从军,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你既有心投笔从戎,暂且现在本王身边做个军中赞画。”朱琳泽说道。
“谢过闽王。”张煌言谢道。
朱琳泽让亲随给张煌言安置住所,张煌言走后,朱琳泽问陆闻达道:“此人如何?”
“年纪轻轻就能考取举人,才学是有的,是个好苗子,只是若想在军中办事,还欠缺些经验,多加历练才可堪大用。”陆闻达对张煌言的印象也很好。
朱琳泽想设置一个参谋部,现在只要指挥一支军队他一个人能够忙得过来。
日后遇到比较复杂的会战,最好还是要设置一个参谋部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调配军队。这么多部队他总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作战单位都自己负责微操。
高杰已经同意率马步军三万随随朱琳泽北伐,左良玉也答应出三万兵北伐,只是他本人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不能参与这次的北伐,便让部将金声桓代为统军北伐。
高杰和左良玉合计出六万兵马北伐,有这六万兵马,收复山东绰绰有余。
他现在在等马士英那边的消息,要是黄得功愿意随同马士英北伐,那最好不过。要是不愿意,朱琳泽也要留个后手,多留一些兵马在南京以防不测。
在北伐之前,朱琳泽还需要对军队进行一次整编。
他现在在南京算上归来时在江阴招募的一千余新兵,总计有步兵三十哨,骑兵两千五百骑,以及刚刚组建的三哨炮兵。
人数上看着不少,只是由于扩军速度太快,步兵中有作战经验的只有三分之一,骑兵情况倒是要稍微好点,有一千三百骑是从左良玉那边要来的老卒,算上原来自己的骑兵老卒,大半的骑兵都有作战经验。
不仅仅兵员缺乏作战经验,装备也不如前。光是火铳就有一千五百杆的缺口,为了装备这些新兵,朱琳泽的武库里现在一杆多余的火铳都没有了。
除了火铳之外,缺口更大的是甲胄,甲胄现在有两千二百件的缺口,这还是朱琳泽四处收购各地卫所兵和营兵盔甲的情况下。原来的甲胄缺口更大,步卒只有一半左右的披甲率。
这次北伐朱琳泽也有练兵之意,他不想等清军南下之际,让一群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和久经沙场的清军作战,那样毫无胜算。
当然除了士兵之外,最稀缺的还是要数军官,朱琳泽都已经将讲武堂第二期的学员全部下放军中,擢升勤王之战中有军功的士卒,这才勉强填补了军官的空缺,保证自棚长以上的军官都是经过沙场淬炼的老卒。
架子是勉强撑起来了,不过军官的质量和识字率却是不如前了。
陆军讲武堂第三批的学员朱琳泽肯定是要扩招的,不然军官的数量跟不上扩军的速度,部队的规模无法继续扩大。
他的闽王军,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以他现在的财力囤积的粮草,像高杰、左良玉等人一样拉上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部队完全没问题。
只是那样的部队根本不能被称之为部队,而是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完全没有组织度可言。在战场上发挥不出多大作用,徒增后勤压力罢了。
因此每次扩军,基层士官的数量都是朱琳泽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士官数量跟不上,朱琳泽宁可不扩军,保持现有的军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