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情诗与剑榜
作者:长庆二年 | 分类:历史 | 字数:18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8章 送孟浩然之广陵
当然,小陈现在的审美也提高了不少,王勃的这首诗的好处他还是能听得出来的,那就是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很擅长运用重复的词语,营造出一种回旋反复的美。
后世人经常会感叹王勃英年早逝,想象着他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能取得多么大的成就。
这是因为王勃不过活了二十八岁,可是已经有万古流芳的名篇,而且他的技巧非常纯熟,掌握了不少诀窍。
就像这首诗,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
嗯……
听起来就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李白写给孟老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难道就是就从这里摹效的?
没想到啊没想到,李十二白浓眉大眼的,也是很会学习前人的诀窍的嘛!
那不用说,就来《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慕莲儿自以为抢先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没想到小陈直接抢先了一首更加脍炙人口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舟”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哎,不对啊,我从小到大背的都好像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啊!
你这是篡改了!
作弊!
这个小陈还真的感觉很冤枉,古诗古诗,流传下来没有不同的版本,那还叫古诗嘛!
就比如这首诗里,“碧空”也有的版本就是“碧山”的,过分较真那就没意思啦!
人人都会的《静夜思》还是蘅塘退士篡改的呢,查查原版,李白根本不是那么写的。
小陈有底气的原因更在于,这诗的手稿,李白的手迹,就在他的手里呢!
开元十五年,李白同志结束了自己又一次漫长的东南自由行归来,来到湖北安陆时,觉得风景非常不错,就直接安家,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过的都是诗酒会友的日子。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孟老师,当然那时候孟老师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国手啦,对这位小兄弟也是非常赞赏(可就是不给小兄弟赠诗!),就如同后来李白欣赏小兄弟杜甫一样,成为挚友。
开元十八年三月,就是孟老师那次不成功的进京考试之后,心情不好,也准备一次东南自由行。
很有这方面经验的小老弟李白得知后,便殷勤地托人带信,约孟老师到江夏(武昌)会面,介绍介绍大唐东南大好河山的风土人情、诗坛势力之类——毕竟孟老师是一个窝在在家里很少出门的大宅男嘛!
在江夏一直聊了好几天,经验都还没有说完,孟老师实在是受不了了,说“李十二这次我真的是要走了,再晚就赶不上去扬州的破船了!”
李白还能怎么说呢?亲自送宅男大哥到江边吧。
临别时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直翘首凝望到船影逐渐模糊,消失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看上去的确有点模仿王勃的影子,李白自己那一年也还没有到三十岁(29),可以说是王勃的同龄人了。
可是毫无疑问已经超越了原诗,流传也更加广泛了。
孟老师聊起那次东南行,聊起这首诗时感慨的样子,还在小陈的眼前,所以听到季兰姐姐唱这首诗时格外感动。
只可惜,现场没有一个人质疑他篡改了诗中的文字,也使得他没有机会借着“狡辩”的时候,向众人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没法宣扬自己作为孟氏唯一传人的事实。
可能众人都下意识觉得小陈不可能在第一首诗中就犯错吧——
而且最好不要给这小子见缝插针的机会,否则他会扯出很多有的没的玩意。
李季兰唱的诗提到了“江陵”,恰巧慕莲儿自己就是扬州人,不用背后的文案提醒,她自己就想到了一首“老乡”的诗作,登台时还介绍了一下,这首诗可能不是特别出名,但莲儿不会窃他人之美,这首诗是家乡贤达所作,曲调也十分清新,欢迎大家都到扬州去玩——
小陈原本还在想着孟老师和李白的事,一听慕莲儿这么说,心想这大姐还蛮会接茬的啊!
既给自己的家乡打了广告,还在赤果果地暗示来到报恩寺的扬州老乡记得给她投票!打Call!
嗯,那想必,她唱的肯定是一首扬州民歌了!
难道是《数鸭蛋》,“一只鸭子一张嘴哪,两只那个眼睛两条腿,走起路来两边摆哪,扑通那个一声跳下水”?
哈哈哈哈!
结果,慕莲儿唱了第一句小陈就差点从座位上摔倒下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特么不是《春江花月夜》么!
算哪门子的民歌啊!
嗯,好像她也没说是家乡民歌,而且《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也的确是扬州人,去世算到现在应该是十年了,生前跟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来着。
民歌算是小陈的误解,可是你说《春江花月夜》不是特别出名,那也太夸张了吧!
在后世《春江花月夜》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而且还有“孤篇盖全唐”之称呢!
小陈一方面大惑不解,但另一方面却要承认,莲儿姐姐这首歌唱得可真好听呀!
韵律宛转悠扬,语言清新优美,真是给人艺术和美的享受!
因为这首诗比较长嘛,符合题目要求的自然就多了,比如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甚至还能多找好几处出来了。
唱完之后,陈成鼓掌鼓得非常起劲,可是观众们似乎并没有觉得这首诗多么了不起的样子,更加不会认为这一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以盖绝大唐。
如果不是慕莲儿作为老乡来唱这首诗,在唐代,张若虚先生的诗集似乎就已经失传了。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花月夜》诗也几乎无人问津。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这可能是一桩离奇的悬案了,如果不是今天听慕莲儿唱起,小陈都要怀疑在唐代是否有这首诗的存在了。
当然,慕莲儿演唱的版本也和小陈知道的有所差别,不知道哪一个更对。
可他现在没有时间去考据,而是要拿一首能压过《春江花月夜》的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