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开元情诗与剑榜

作者:长庆二年 | 分类: | 字数:186.5万

第537章 只准堂食,不许外带!

书名:开元情诗与剑榜 作者:长庆二年 字数:4479 更新时间:2024-11-08 03:25:08

“谢谢,都不是,我不吃蛇!”陈成连连摇头。

蛇蛇那么可爱,啊不,那么可怕,谁要吃蛇蛇?

后来连广东人都改去吃福建人了。

各位不要着急下结论,我这后面不还有“反面例子”嘛!

请看颈联:

细君怀肉,老母遗羹!

看不懂的都去检讨一下,尤其是周小三!这俩故事你难道没听过嘛?

我建议看一部电视剧叫《大汉天子》,看一本书叫《古文观止》,不用多,第一篇就行了!

话说汉武帝有一次赐众官员肉,负责分肉的太官丞却迟迟未来,东方朔便独自拔剑割肉,揣进怀里带回家去——

武帝知道了,很不高兴:“只许堂食,不准外带啊!”,“责之”。

这时候东方朔说了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受赐不待诏,何无理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看到这种句式,大家往往忍不住虎躯一震,觉得估计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种名言金句,但东方朔毕竟是“滑稽天王”,他的意思是:

接受赏赐却不等诏令下达,这是多么无礼呀!

拔剑割肉,多么豪壮呀!

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呀!

回家送肉给妻子吃,又是多么仁爱呀!

“细君”,妻子的代称也。

所以别看他说得大义凛然,其实就是想带点肉回家给老婆吃……

汉武帝听罢忍不住大笑:

本来让你这老小子检讨,没想到你竟反过来称赞自己!

于是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家送给老婆,可谓倍有面了。

而“老母遗羹”有点类似,出自“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那个典故。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可谓《左传》的名篇,也是《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按照之前的讲法,陈成只会《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一首,《宋词三百首》的前三首,《古文观止》自然也只看了第一篇啦!

但是这一篇给陈成留下的映像却很深,因为孔夫子就写了“郑伯克段于鄢”一共六个字,左丘明老先生愣是用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故事来描绘孔子这六个字的“微言大义”“意蕴丰富”(或者说,不是左丘明的意思,是那些强行用《左传》解释《春秋》的人。)

故事就不赘述,在尾声阶段,因为干掉自己弟弟,郑庄公与老娘闹翻了,发誓“不及黄泉无复相见”,一次庄公赐食颍考叔,颍考叔故意舍不得吃肉。庄公问其原因,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就是说,您赐给我这么好的食物,我自己在这享受,老母亲却尝不上一口,一想我就心酸,所以我要带一些回去给老母亲吃。

这是摆明了“话里有话”,但发誓后又后悔的庄公为之感动,遂与母和好。后以“遗羹”为赞颂孝道之典。

这两个故事里,“肉”都成了很好的道具,爱老婆,就给她带肉;

爱老娘,就给她带肉羹;

总之,爱她,就给她吃猪猪吧!

反正喝兔兔不同,吃了猪猪她也不觉得猪猪可爱不应该吃……

原本又是“粗鄙”又是“奢靡”的猪肉,换了一个故事,就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这难道不值得大家思考嘛?

这不是另外一个“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吗?

在坏人那里,吃了猪肉就会“肉食者鄙”“荒淫奢靡”;

而在好人那里,堂食猪肉顺便外带,就成了“孝敬老母”“爱护妻子”了!

同样的猪肉,实现的“价值”不一样。

最后陈成说:

从此以后不会有人嘲笑说没有学识——

“俭腹”,腹中空虚,由此比喻知识贫乏。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便便一样说边生”!

便便,不是那个“便便”,而是“大腹便便”的“便便”。

边生则是东汉的边韶,“大腹便便”这个成语也正是由他来的。

《后汉书·边韶传》上说,汉桓帝时,陈留郡边韶,字孝先,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堪称汉代的“大诗师”,也很有口才,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

不过他人胖肚子大,又有个毛病,爱打瞌睡。学生看他打瞌睡的模样就很好笑。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边孝先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不料边韶那天在半梦半醒之间,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你们不要笑我的大肚皮,那可是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

即便睡觉也是去思考五经的事!因为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又可以可以与孔子通心意!

学生嘲笑老师,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啊?

第537章 只准堂食,不许外带!

不得不说,边生的确“神神气气神神气气、辩驳最流利”!

可奈何后人大多还是只记得他的大肚皮,而没记得他的文才……

倒是卢照邻在《七日绵州泛舟诗》序里说:“边生经笥,送炎气以濯缨;郝氏书囊,临秋光而曝背。”可见在卢先生的眼中,边老师更应该被铭记的还是他的“经笥”。(陈成:这些我其实都不关心,我比较关心您那个姘头后来到底咋样了?)

陈成引用边生的典故,便是与众人说:

男人吃吧吃吧不是罪!

即便吃大了肚子,我也可以用边生来当挡箭牌,文采依然杠杠的!

通篇用典,非常工整,却又不失风趣幽默,顺便还“辩证”地看了一下问题,明明是俗不可耐的“烤猪”主题,却被陈成写出一番文化趣味来。

“写这首诗,不为别的。”陈成冲着莫炎叉手道:“只因今日在庄上多食肉,故作‘莫炎兄弟惠佳制烤豚肉赋谢’之诗。”

莫炎连忙道:“陈兄弟言重!”

这些猪能被你吃掉,化为你的“经笥”的养分,实在是三生有幸!

“平大诗师这一首诗,又是食的何物?”众人转去看平鸿轩的第二首诗。

平鸿轩将第二首诗展开,道:“并非我食,是来宜州的路上,观一老渔翁食蟹,乃有此作。”

嗯?

自己不吃,看别人吃?

不过,美食好像都是在别人那里吃得更香,要不然后世也不会有那么多吃播了。吃播在韩国还特流行,可能是因为吃来吃去都是泡菜,就幻想着别人碗里的泡菜能有其他奇特的味道。

众人都想看看平大诗师看别人“吃播”能写出怎样的滋味。

却见标题写的是:

客中观老渔人食蟹作

漓水西风上钓阑,巨螯猎猎带清寒。

渍馀醇酒香喷瓮,和入黄柑汁满盘。

旱岁鱼盐生物少,贫时虾菜食鲜难。

老身病后无兼味,掩泪尊前对晚餐!

话说在漓江上架起钓竿,获得的大螃蟹巨螯猎猎,带着清寒之气——

一看就无比新鲜!

这样的好东西,自然要好好地享用啦!

腌渍之后,瓮里残留着喷香的清酒芳香,加入黄柑鲜甜的果汁,又能加倍食材的芬芳!

满满的一盘,你说喜欢不喜欢?

说实话,众人看了这颔联,包括作为对手的陈成,都忍不住有些吞咽口水!

这是什么神仙吃法!

果香醉蟹嘛?

陈成后世在浙江吃过极品醉蟹,令人回味了多少年!螃蟹大到犯规的个头,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缺一不可;外壳清脆,肉质丰满,鼓胀的肚子里膨出满满的蟹膏,嗯,什么都不加,光是蒸熟,也已经能让人大饱口福了!

但是清蒸无疑还不够,加上有浓郁的回味甘甜的陈酿绍兴黄酒,选用新鲜橙皮、柠檬和干话梅,赋予醉蟹全新的花果清香,清爽不腻人。即使没有吃过醉蟹的人,也会在第一瞬间爱上它的香味;那种醉蟹不会有浓重的酒味和酱油味,反而是带着淡淡的花果清香,吃过后唇齿留香,欲罢不能!再在酱色的醉卤中,将金黄油亮的醉蟹掰开蟹斗,爆膏!

吮吸一口发亮的肥美蟹膏,鲜甜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到整个口腔,直到吃完一整只熟醉蟹,满足感爆棚,嘴里除了鲜,已经容不下任何东西了!

螃蟹这种东西,陈成其实不大爱吃的,可是吃了那次之后,多少年过去了都回味无穷!

可就在陈成在内的人都被平鸿轩高超的美食写法馋坏了的时候,七律大诗师却忽然笔锋一转:

旱岁鱼盐生物少,贫时虾菜食鲜难。

不去谈眼前的美食,却“忆苦思甜”了起来。

以前的吃的都是什么?

干旱的年岁,缺鱼少盐,能捕获的活物也少;

贫穷的时候,吃的“虾菜”,想要吃到新鲜的食物也很难。

“虾菜”一般来说应该是海鲜,鱼类菜肴的泛称,杜甫《赠韦七赞善》说:“洞庭春色悲公子,虾菜忘归范蠡船。”宋代马永卿《懒真子》也说:“尝见浙人呼海错为虾菜,每食不可缺。”

但始安附近不靠海,而且听老渔翁的意思,他吃的“虾菜”大概也不是江浙沿海的海鲜大餐,而是类似个头小小的干虾米蒸咸菜那样的腌制食物。

“盐”在古代一直是紧俏东西,大概也不舍得多放,只能勉强防腐那种吧!

让人奇怪的是——

渔翁自己就是与河中生鲜打交道的,怎么会“生物少”、“食鲜难”呢?

看着一个“贫”字,就明白了。

自己打上来的不舍得吃,而要去卖钱,置换一些生活必需品。

说到底,还是因为穷啊!

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

如今是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人人都过上好日子啦!

《难兄难弟》里罗嘉良对吴镇宇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拥有中国人传统的特质!

什么特质?

贫穷。

为什么会贫穷?

不要说人,把动物放到山林里,自生自灭,也不至于会饿肚子。可奇怪的是,人却总是饿肚子。

无他,孔子说“苛政猛于虎”,当古代朝廷把“盐”“铁”之类的必需品提高到一个老百姓消费不起的地步,要么用大量物资去换取食言和农具,要么“人人淡食”呗!

管仲“官山海”让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为桓公霸业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仅食盐专卖一项,管仲为齐桓公算了一笔账:一个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1000万的总人口中应纳税的人约100万,每人每月征收30钱,一个月也就3000万钱;但只要每升盐加价2钱,因为食盐销售严格按照户籍实行“计口售盐”,每月即可多得6000万钱!远超过每月30钱高额人头税带来的收入!

大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也是靠盐专卖恢复生机。

关键这种蔫坏的“创收”手段,与简单的横征暴敛不同,老百姓一般都不大抱怨,达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效果。

幸好老渔翁和我们一起都等到了开元全盛之日,终于不用再为了缺油少盐之类的问题头疼,过上了比较轻松富足的生活!

诗如果写到这里,平大诗师在末句写上两句这都是圣天子的功劳,“千秋万岁拜圣君”,然后与老渔翁把酒言欢,共食醉蟹,那么这就是一首非常“正能量”的诗作了。

可是平大诗师却没有这么写——

问老渔翁“那您现在享受这样的美味,一定非常愉悦、享受吧?”

老渔翁却答:

老身病后无兼味!

自从老身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已经尝不出第二种味道了!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又或者不同的味道。

所以在旁观者看来异常美味的醉蟹,对老渔翁来说,就和他咀嚼树枝、蜡烛,没有什么区别。

那他能品尝到的味道是什么?

咸?淡?辛?辣?

陈成宁愿认为是“苦”。

人生为什么这么苦?

年轻的时候非常贫穷,胃口大得能吞下一头牛!

可是却只能吃糠咽菜;

到老了,有了一点积蓄,可是却已经饱经风霜,再也尝不出任何鲜美的味道了!

这是何等的悲痛!

平鸿轩明明只写了一个老渔翁,可是陈成却深有感触,随时能想到千千万万个人!

您是遇到了开元盛世——

那些没遇到过的古代贫苦人呢?即便失去味觉之后,依然只能吃糠咽菜,甚至把“终于失去味觉”了,作为一种解脱。

呵呵,人生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