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归
作者:南风寄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160.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26章 大运河4
众人扭头看去,只见在众多农师后面,一个农师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见这么多人看着他,也不退缩,反而又说道:“这里的地,只是地力不足,难以种养。好比一个大病的女子,没有奶汁,如何喂养子孙?只有多施肥,才好耕种。”
几个农师立即说道:“要只是施肥养地,这咸性就能去掉?!只怕你这易州人没见识过我们这里盐地的厉害。”
别的农师也是摇头不语,好像对这个农师的办法不甚赞同。
还有的人说要将土地分割成一块一块的,然后一块块的,将每一块田地里的土都煮过,将里面的盐煮出来,将煮过盐的泥重新投到每块地里,就着分割好的地块,开沟渠种水稻。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好几个农师的赞同,毕竟大家都知道,土地湿咸,是因为土里面含有的盐分比别处高,自然就不能好好种植庄稼。近海百姓都知道煮盐的办法,虽然看起来很费力,可是也算是一劳永逸了。
周南对身旁的虞慎说道:“将这些办法都记下来,等以后再拣选几个行得通的,分头相试,最后看哪个办法最好。”虞慎忙应一声,从身后的背囊里取出纸来,又拿出笔墨,将纸垫在一块木板上,开始记录刚才农师们提到的办法。
众人见周南对他们提出的办法如此重视,大受鼓舞,比刚才的情绪更高了,三三两两的议论起来,有的支持这个办法,有的说还要再改变一下。有几个人都赞同的办法提出来,便马上找到虞慎,告诉虞慎,好让虞慎记录下来。
傍晚时分,天色已经暗淡下来了,太阳的余晖洒在河里,只可惜从河西岸看不到映照在水里的粼粼斜阳。不远处竟然传来了几声狗叫,这荒野里竟然还有人住,周南不禁向狗叫声传来的地方望去。
东面的河水在这里没有向东南流去,而是折向东北,绕了一个大湾,河道的改变,顿时让这个位置的河水变得湍急起来,河水也更浑浊。在河流的西岸,有一大片高处河岸的土地,虽然也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可是也星星点点地长着几丛野草,还有稀疏的几垄地,也不知道里面种的什么,看样子像是才耕种不久。也有两块水田,里面还没有种庄稼。再向远处看,还能看到几户人家,都是用树枝扎的篱笆,篱笆中间是几间茅屋,好一些的也有土屋。
这时候李飞兴前来见周南,说前面再有五里路,便能到武清县城了,问是不是现在入城。
周南摇摇头,说道:“既然是来治田的,就不进城了。我看这里地势也高,不如在这里住下吧。”
李飞兴毫不迟疑地说道:“小人这就带人平整营地,搭建帐篷。”随后便带着手下又骑马走了。
听说要在这荒村野地里扎营住宿,虞慎这个富家公子反而有些兴奋,立即便要和小九一起去选一处地方。这多半日来,虞慎和小九虽然出身不同,可是在这群人里,也只有他们二人年岁相近,而且都是一直跟随在周南身边,自然熟络起来。
周南也带着工匠和农师向不远处的小荒村走去。走近荒村,站在高处,周南才发现,这里好像是天然的一块土丘,潞河绕着这片土丘流了大半个圆,最后又向东南方向去了,东南方依稀可以看到几里地外武清县城的城墙。被潞河快要完全包围起来的这片土地,不像刚才自己一行人走过来的荒地,而是一块块的田地,每块田地之间,都有水沟相连。只不过,田地并没有连接起来,中间仍是有不少的荒地。而且不论是荒地,还是已经开垦过的田地,都有不少白花花的盐碱地,看来这里的村民只不过是勉强在盐碱地上耕种。
身后的农师们见这里竟然有人种田,比周南都要兴奋,立即凑到田垄前,看是不是自己说的治田的办法。
唯有那个易州的农师,只是走着看了几块田地,又沿着水沟向远处走了一段,才折回来,便不再看了,而是一脸的不屑。周南不禁纳罕,这个易州的农师,只是说要给田地增肥,可是增肥难道能改变盐碱地的本质吗?看这人的神情,好像挺有把握,难道这个时代的农民已经知道如何改良盐碱地了吗?
约莫过了两炷香的功夫,李飞兴又骑马跑了过来,向周南说道:“大寨主,这里只有一处村寨,因潞河绕过村寨的西、北、东三面,因此名唤三水村,村寨里只有百十来户人居住,韩都头和马都头已经在寨子里面平整地块扎营了。”
周南不放心地问道:“村寨里可有空地容得我们这些人?”
“大寨主放心,这片土丘方圆足有五里地,村寨也有一里地方圆,里面尽可住下。那村寨里的人听说是官军,还说要腾出房屋来给我们住。只是他们这些茅屋,还不如我们的帐篷暖和呢。”李飞兴难得地笑着说道。
“那我们就进去吧。只是吩咐下去,莫要惊扰村民,我们住我们的。”周南向李飞兴吩咐道。
李飞兴忙点头答应,牵着马在前面带路,领着周南和这些农师、工匠向村寨入口走去。
这片土丘已经是三面临水了,这三水村坐落在土丘的中央,利用种田挖的水沟,竟然在村寨的寨墙外面挖了一条一丈多宽的水沟,当作是护寨河。
周南等人走到护寨河外面时,吊桥早已经放下,从村寨里面走出好些男女,最前面的是一个须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年男子,见到周南和周南身边的李飞兴,忙带领村民走出吊桥,向周南施礼,说道:“小老儿姓翟,是此间村长,不知贵人驾临,未曾远迎,恕罪!恕罪!”
“村长?!”猛然听到这样熟悉的称呼,周南很是有些亲切,虞慎书虫一般在周南身旁介绍道:“旧辽太宗皇帝有诏:于每村定有力人户为村长。新辽在县以下,仍按旧例,县、乡、村或里,依次管辖。翟村长定然是三水村有威望的长者,故而为村长。”
周南这才明白这个时代不光有村长,还有乡长——其实还有县长,大县为知县,小县为县长。只不过余里衍按照周南的习惯,统称知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