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1977
作者:海州侯 | 分类:都市 | 字数:48.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零一章 离别
几天里,东门口的川菜馆已在清大学生中声名鹊起,芳香四溢、咸甜适中的口味比学校食堂好了不知多少,瞬间成为不少同学改善生活的地方,院子里的几张桌椅,虽然破旧的厉害,却是天天餐客爆满。
这就是在学校边上开餐馆的好处,传的很快,哪怕一个人吃出来挺好,很快就有很多人知道。
姜斌几个到的时候,已经坐了两桌人,推杯换盏,倒是热闹,幸亏是没到饭点来的,要不然可轮不上好位置。
还是上次的川菜馆老板,喜气的大圆脸,敦实的体型,配上油乎乎的围裙,笑起来嘴角也会跟着微微上咧,一眼看去倒是有些范德彪的几份样貌。
老板眼力劲很好,姜斌只是来过一次,却是一眼能够认出,热络的像是多年的熟客,“同学,往里面坐来,里面宽敞”。
不用叫唤,自是热情的在头前领路,还没落座,热乎乎的茶水就已经送上了餐桌。个体经济的活力就是不一样,可不是国营饭馆能比的,看着老板跑前跑后的样子,姜斌感慨的厉害。
“老板怎么称呼”,虽然来过,姜斌还真不知老板的姓名。
“叫我老王,王师傅都行,一辈子跟后厨打交道,就是这么叫过来的”。
“行,王师傅,辛苦您再拼张桌子过来,我们人多”。
“好咧”,做餐馆最重要的就是人气,人多了老板自是高兴,于是爽爽利利的拉来一张大桌子,使劲一怼,两张合成一张,坐个十来人没问题。
这两天就是离校的日子了,再回来就要出国,那时候正好赶上寒假,同学们肯定都不在,姜斌只好把离别的聚餐提前。
姜斌请吃饭,280宿舍的几人自是最积极,几人打量着这私人的小饭馆甚是好奇,曹景行小声的问道,“这什么时候开的,没人管吗,街道也允许?”
他是第一次见到私人饭馆,这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从小生活在集体之中,已经习惯在一种格式化的、有纪律的和有组织的环境中生活,突然出现了这么个体制外的异类,倒是看不出里面的门道。
“怎么会不允许,回城的人那么多,总得让人吃饭吧”,姜斌一年多的小买卖不是白做的,街面上的态势倒是了解的清楚。
当下,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很多,失业者、回城人员、有刑事前科的和低文化程度者,这些被排挤在“温暖的”、有“保障”的体制之外,在无可奈之际,很多被迫走上了经商和创业之路。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京城和上海这样的大地方,一直有政府的强力监管,小摊小贩也只是在默许下的灰色行为。
就像这种私人小饭馆,街道能不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真正厉害的是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地下商业”已经如杂草般纷纷而起,成千上万的群众如痴如狂,沿海的不少城乡早就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私货集散市场。特别是全国走私最猖獗的温州、台州、潮汕,商品经济已经直冲天际,民营经济非凡活跃,不少人已经完成了灰色的原始积累。
相较之下,京城这种小饭馆只属于小打小闹而已。
正胡思乱想的档口,几个要好的同学,李三思、王援朝、李颖陆陆续续进了门。
王援朝进门的时候,还不停捂着自己冻红的耳朵,夸张的叫到,“他娘的的,这什么鬼天气,耳朵差点冻掉了,要是到了四九天那还得了。”
李颖也是被他破马张飞的样子逗笑了,道“你一东北人,居然还怕冷,忒让我们南方人瞧不起了”。
王援朝似乎被踩到了痛处,觉着必须得解释解释,立马反驳道,“俺们东北那嘎达可不冷,冬天有暖炕,就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额在家都是穿的短袖”。
瞧着李颖不信的眼神,王援朝立马就想脱衣上炕,给大家演示一段。
一时大家有些笑疯了,连不苟言笑的曹景行都笑眯眯道,“李颖逗你玩了,赶快上桌入座”。
看着大家到的差不多了,姜斌也是招呼着大家,“今天,大家敞开了吃,想吃啥点啥,别给我省钱”。
离别的日子,姜斌也是难得的大方了一次。
“晓得咧,我们今天一定努力吃穷你这个资本家”。
第一个不客气的就是王援朝,“来个水煮鱼或暖锅都行,我要吃热乎的,其他的你们看着点。还有赶紧让老板在屋里填个炭火,快冻死老子了”。
其他人倒也没客气,一一照着自己爱吃的点,生怕饶过了即将去美国的资本家。
姜斌笑眯眯的看着大家,挨个记下大家的要求,末了,还让老板上了几瓶二锅头。
这不醉不归的架势,倒是让男生们顿时来了兴致。
不一会儿,炭火逐渐旺了起来,房间里也透着暖和。
水煮鱼上的比想象中的要快,当菜上桌时,菜盘盖自然飘荡出一层热腾白气,让一行人暗自垂涎,一揭盖,鱼香四溢、椒味袭人,自更不必多说。
顾不得礼仪,大家抄起碗边的筷子,也不管沸油烫舌,将筷子探入方锅内,夹起白嫩的鱼片就往嘴里送。王援朝一时有些急了,烫的只呼噜嘴,叫道,“好吃,好吃”,逗得大家一阵哄笑。
而锅内满目的花椒也红亮养眼,既去除了鱼的腥味,又保持了鱼的鲜嫩,姜斌不自觉的伸手夹了一筷子,吃上去辣而不燥、麻而不苦,但却真的麻辣得一塌糊涂。
回过味来,不禁觉得身心都有些飘然。
等二锅头上桌,男生每人倒了大半个茶缸,这是不醉不归的架势,连少有饮酒的几位女生都稍稍倒了些,还是班长的起的头,“今天,不说煽情的话,只有一句,祝小姜早日学成归来,同为四个现代化添砖加瓦”。
话音刚落,众人齐齐举杯,一阵祝福声中,各人狠狠地抿了一口。倒是几位女生,初次喝酒的缘故,呛得有些脸红,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接下来又陆续上了其他菜,无一例外,都是一些特色的川菜,麻辣鲜香,让众人爽快至极。一时气氛融洽,哄哄闹闹,不一会儿众人的话题就转移到国家的政策上来了,特别是最近一年热热闹闹的土地政策。
姜斌夹了一口菜,静静的听着大家说。
曹景行作为老大哥,经历的多,最先挑起了话头,“你们是年纪小,以前的事情不知道。58年的时候,搞集体经济,农民吃上大锅饭,这一转眼都二十多年了。粮食没见增产,日子也没见好,这次的大包干,我看行”。
李三思也是农村出来的,了解的清楚,道,“我觉着安徽搞得不错,家里来信,年底俺们那儿也得搞,大包干在所难免。如果懒的,勤的都一样,谁还愿意出力”。
王援朝边夹菜,边附和道,“就是!要早知道分地,我还考什么大学啊,在家有吃有喝多好。这次回去,我是准备力挺老家分地的”。
看着大家讨论的热烈,姜斌也是放下筷子道,“我看这大包干是在所难免,小岗村就是最好的证明,土地政策是不能再回头了,也不会回头了。”
不仅是小岗村,很多地方人心都野了,政策好不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实践出来,而农民就是最好的实践家
喝完杯中酒,众人就披好外套散了,三三两两的往自己的宿舍赶。
姜斌裹紧大衣,走在回校的路上,兀自的想着,这历史有趣的很。几十年前,毛爷爷整了个农村包围城市,可到了眼下,好像又是历史重演。
大包干,好不好,姜斌不做评价。他只知道小岗村多年发展停滞,30年没进富裕门,而大包干一年却是一步跨过了温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