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津卫当埋尸匠的那几年
作者:牛肉煎包 | 分类:其他 | 字数:45.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四章 灰鼠咬出残画
按理说,死者家人想要早点找到凶手,自然会催的比较紧,尤其是像魏家这种有钱有名望的家族,基本上会给警局更大的压力。
但死者家属最期望的事情,肯定是找到真凶,反观魏拜文家属的反应,似乎是想尽早结案,对于真凶是谁,则不是那么在意。
或者说,魏拜文家属知道真凶是谁,而这个真凶,家属们则不愿意让其暴露。再结合赖皮脚失踪的猜测,江流已经将嫌疑人的范围缩小了。
魏拜文今年已经七十九了,而他的大儿子魏尽孝,今年已经六十岁了。江流在大街小巷里听说过魏家的传闻,魏拜文是个典型的大家长,家中的所有产业都是由他把持,儿子魏尽孝已经年近六十,却还是只能在家混吃等死。魏尽孝也颇有抱负,但他的父亲是横在自己面前的一座大山。再加上魏尽孝身体一直不好,清朝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5岁,民国因为战乱不断,平均寿命只有35岁,也就是说,魏尽孝没几年寿命了。
这爷俩谁先死,也是天津卫一些地下赌局乐于开盘的事件。
江流眉头一皱,在他心里,魏尽孝这个大孝子已经成为嫌疑人了。在民国,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情况比比皆是,魏尽孝有充足的作案动机。
那么接下来,就是找到证据了。
一想到证据,江流就头疼,如今他被关在死牢里,出都出不去,更不要谈寻找证据了。江流开动脑筋,想想有谁能帮助自己。但江流孤苦伶仃,他还真一时想不出谁能为自己提供帮助。
很快,江流就迎来了第一个探监的人。
武大来了,虽然这里是死牢,但凭借着半个警察的身份和武头的本事,他还是进来了。武大是四个兄弟中年纪最大,性格最稳重,也是对武头最忠诚的人。
武大看着江流,说:“大家都相信你是无辜的,但我们帮不了你。我在你家里找到了一身西装,特地带给你。”
江流看着武大,问:“大哥,这大热天的,我穿西装干嘛?”
武大惋惜地说:“你吃枪子的时候穿这身衣服,走的也能体面些。那些勾魂的小鬼看到你穿的体面,想必也不会过于为难你。”
江流听了武大的话,也不知道是要感激他,还是要骂他。武大将那身西装给了江流,随后就被狱警带离。
江流抱着西装坐回角落,随手将西装放在地上。江流感慨,这西装是从死人身上扒拉下来的,没想到,自己还要穿着这身西装变成死人,真是世事无常。
江流心中捉摸着如何自救,但人要是倒霉,连喝水都能噎住。
“吱吱吱。”
老鼠的叫声忽然响起,江流扭头一看,一只巴掌大的灰老鼠正在咬着西装。
江流暗骂:“你这死老鼠,我是杀了你祖宗吗?连我的丧服都要咬?”
江流心中这样想,手下却不留情,一巴掌拍下去,打的灰老鼠抱头鼠窜。老鼠在监狱里乱跑,江流留了个心眼,注意着老鼠的行踪。
老鼠跑了一会,似乎找回了冷静,它沿着墙角,从墙壁的破洞中跑了出去。这破洞大概一个拳头大小,老鼠通过这个洞,可以自由进出监狱,可惜人不行。
传闻江湖中有一门叫缩骨术的绝技,如果掌握了这门绝技,江流兴许能跑出去。
但可惜,江流不会。而且如果会“缩骨术”,那就成了天上地下无所不入的人,这种绝技,估计要埋皇亲国戚那种人才能获得。
江流沮丧着来到西装前,发现西装被这老鼠咬出一个破洞,他心疼地摸着西装上的破洞,却忽然发现西装里被缝了一张纸。
江流之前摸过西装的口袋,本以为西装里没有东西,却没想到,因为一只老鼠,江流发现了西装的秘密。
江流小心将纸张拿出来,他碾平纸张,发现这是一张画。确切地说,这是一张画的一部分。画的内容是一名古装侍女,这女子体态多姿,凤眼迷离,好似跨越了千年,正注视着江流。
江流赶紧将这画收起来,他此时已经猜到了死在自己家中的西装男为何被追杀了。这残画应该具有极大价值,但江流此时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残画的事,只能以后再说了。
江流抬起头,却发现自己的狱友在意味深长地看自己。
狱友说:“小兄弟好雅兴啊,都快死了,还在看春宫图。不知这图质量如何,能否借我一观?”
江流笑了笑,他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身上有古画,于是说:“都是些不堪入眼的东西,就不脏了你这种读书人的眼睛了。”
狱友还不放弃,说:“食色性也,这种对美的追求,无论古人今人、洋人华人,都是持欣赏态度的。君不见那洋人,还用摄像机记录女性的身体,美名人体艺术。所以小兄弟,你不要不好意思,让我看一看呗。”
江流心中疑惑,这人后天就要被拉到小王庄吃黑枣了,咋还有闲心看黄图呢?反正这残画一看就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自己不能轻易交出来。
江流回答:“呵呵,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这么好色,对得起孔夫子的教诲吗?”
狱友呵呵一笑,说:“孔夫子的教诲?呵,狗屁一堆。封建礼教毒害中国几千年,早就该被全盘废弃了!”
中国人捧着圣贤书,读了几千年,却被洋人的洋枪大炮打得头破血流。全盘否定儒教,是当时思想进步的体现,不少引领一时思潮的人,也都是对儒教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江流是现代人,自然知道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不符合唯物辩证法。但江流没心情解释,这些人的历史局限性摆在哪呢,你把鲁迅的“拿来主义”讲给他们听,他们不仅不听,反而会更加骂你。
那时候的文人骂架,可不像现代的网络喷子,只会试图没收对方双亲,以及证明对方的血统一半来源其母,一半来源某种动物。
民国时的读书人,尤其是思想领头人,一是在乎面子,二是保持偶像形象,不会向市井之徒一样骂人。
他们骂人,要文雅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