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终归始

作者:妍余 | 分类: | 字数:87.9万

. 内部互掐大戏

书名:终归始 作者:妍余 字数:3689 更新时间:2024-11-25 22:54:35

1.1 内部权力角逐

组织内部无休止的权力角逐一直是行政单位常态。每个部门都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部门负责人更是唯恐局势不稳,生怕被架空和弱势。他们津津有味地盯着上级的动向,随时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斗争。在这样的氛围中,谁能够在权力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谁就能牢牢掌控内部资源的分配和调配。

1.2 部门间利益冲突

由于目标不一致、职责交叉,各部门之间难免会发生利益冲突。有的部门想扩大自己的权力边界,去侵占其他部门的职责范围;有的部门则想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阻挠其他部门的越位行为。这种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导致协作变得困难重重,效率低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部门不惜互相攻击、抱怨,甚至采取针锋相对的对抗手段。

1.3 负责人的野心膨胀

部门负责人往往把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等同于部门的利益,对部门的发展和自身的地位过于执着。他们渴望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权力斗争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一些负责人还会借机吞并其他部门,谋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这种野心膨胀的行为,无疑加剧了内部的权力争夺。

1.4 小圈子斗争升级

在激烈的内部权力角逐中,各部门负责人纷纷拉拢本部门的人马,组成小圈子来对抗其他部门。这些小圈子之间互相倾轧,拉拢关系,争夺更多资源。这种小圈子斗争升级到组织层面,严重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协调性和工作效率。大家都在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忙于机关斗争,忽视了本职工作。

1.5 高层动荡不安

由于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组织的高层领导也会卷入其中。权力斗争的焦点转移到更高层,上下级之间也难免产生矛盾对抗。一些负责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地攻击和诽谤对手,甚至采取一些极端手段。这种高层动荡不安的局面,必然会导致整个组织处于动荡之中,阻碍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1.6 众生相争不休

在这样的组织内部,各种利益集团纷纷蠢蠢欲动,不断地爬升和倾轧。他们竭尽全力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整体利益。这种"众生相争"的局面一再重复上演,难以根治。只要还有利益可图,内部权力角逐就永远不会停止。这种持续的内耗,必将严重损害组织的整体效能。

2.明争暗斗的职业竞技

2.1 业务范围争夺战

在一家大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常常会陷入针锋相对的业务范围争夺战。比如市场部希望扩大销售额,会试图抢占其他部门的业务;生产部希望提高产能利用率,也会去抢占其他部门的生产任务;人力资源部希望扩大编制,也会去与其他部门争夺人员编制名额。这些部门之间的你争我夺,使得企业内部时常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

某汽车制造企业就曾经爆发过激烈的业务范围争夺战。销售部门希望提高销量指标,便想尽办法去抢占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资源。研发部门原本负责新车型的研发,却被迫调配大量人力去支持销售任务,新车型研发进度严重滞后。生产部门为了配合销售计划,不得不加班加点,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各部门相互推诿,内部矛盾激化,企业效率大幅下降,最终影响了整体业绩。

2.2 项目资源抢占战

在大型企业中,核心业务往往通过项目的方式组织实施。不同部门或业务线都会争相争取到关键项目的承接权,因为项目不仅带来业绩贡献,还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资金、人力、设备等资源。部门之间为了争夺项目资源,常常会打起激烈的"资源战"。

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曾经爆发过一次项目资源抢占战。公司内部几个业务线都希望承接一个新兴市场的重点项目,不仅涉及丰厌的资金投入,而且还关系到该业务线未来的发展前景。各业务线动员旗下所有力量,展开激烈角逐。在高层的斡旋下,最终项目划分给了一个业务线,但仍然引发了其他业务线的强烈不满,甚至出现了内部人员流失的情况。

2.3 预算经费争夺战

在企业年度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均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资金预算,因为预算经费直接关系到部门的运作和发展。部门之间常常会陷入激烈的"预算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去瓜分有限的预算资金。

某大型制造企业的年度预算编制就曾经陷入"恶战"。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为了争夺更多的设备投资预算,互相制造障碍,甚至出现了公开对峙的情况。人力资源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争夺办公费用、培训费用等,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攻防。最终,高层不得不多次协调,采取了压缩各部门预算的办法,才勉强达成共识。这种内耗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率。

2.4 人员编制争夺战

. 内部互掐大戏

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人员编制名额,因为人员编制直接关系到部门的权力和话语权。部门之间常常会为争夺人员编制而陷入恶劣的"编制战"。

某金融集团曾经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人员编制争夺战。银行业务部门和投资银行部门为了争夺更多的编制名额,展开了针锋相直的攻防。银行业务部门认为自己是集团的核心业务,理应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而投资银行部门则主张自己是集团的利润增长点,应该获得更多支持。高层不得不多次协调,最终采取了压缩总编制规模,同时调整各部门编制比重的办法,这使得各部门都不太满意,但总算化解了内部矛盾。

2.5 晋升机会争夺战

在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都渴望获得晋升机会,因为晋升代表着地位、权力和报酬的提升。部门之间为了争夺关键管理岗位的晋升指标,常常会陷入恶劣的"晋升战"。

某科技企业曾经爆发过一场激烈的晋升机会争夺战。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为了争夺更多的管理岗位晋升名额,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攻防。研发部门认为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理应获得更多的管理资源。而市场部门则主张自己才是企业的利润增长引擎,更应该获得重点培养。最终,高层不得不采取了压缩总体晋升指标,同时按照部门贡献度进行分配的办法,化解了这场内部冲突。

2.6 工作业绩攀比战

在企业内部,各部门或个人都希望通过业绩的优秀表现来彰显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部门之间或个人之间常常会陷入恶劣的"业绩攀比战"。

某服务外包企业曾经爆发过一场激烈的工作业绩攀比战。各业务线为了突出自己的贡献,纷纷夸大业绩数据,甚至采取违规手段来"做账"。高层发现这一问题后,不得不多次约谈业务负责人,并严厉惩处了个别严重违规的人员。这场内部"业绩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也损害了内部的团结氛围。

3. 无休止的拓荒历程

3.1 不断扩大事业版图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不断扩大事业版图是保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事业版图的扩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开拓新的地理市场、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线等。以某科技公司为例,他们近年来不断通过收购兼并、自主研发等方式,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领域,不断扩大自身的产业版图。正是这种不懈的拓展,使得该公司得以在瞬息万变的科技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又如某知名快消品企业,多年来一直秉持"全球化"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们先后进入亚洲、欧洲、北美等多个区域,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产品,通过本地化运营不断增强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即便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该公司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足见其扩张战略的远见卓识。

3.2 持续探索新的增长点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寻找新的增长点是确保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有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的市场,有的则是依托并购整合实现跨界突破,还有的则是深耕主业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以某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为例,他们在巩固核心业务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新的增长机会,先后布局远程医疗、医疗大数据、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版图。

再比如某新能源汽车公司,凭借在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快速占领新能源车市场的高端份额。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拓展能源存储、智慧出行等业务,努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极。正是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使得该公司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3 面临行业变革压力

尽管不断扩大事业版图、探索新的增长点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行业变革的巨大压力。越是处于行业前沿的企业,越容易受到技术变革、政策调整、消费偏好转变等因素的冲击。对此,企业必须保持警醒,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保持战略上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以某知名零售企业为例,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实体店铺的全国性布局,但近年来却不得不面临电商冲击带来的严峻挑战。为应对此种变局,该企业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努力构建全渠道零售体系,并大力发展自有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可以说,正是这种对行业变革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快速应变,使得该企业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地位。

3.4 寻求突破性创新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纯依靠扩张规模或优化业务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求。唯有通过突破性创新,企业才能真正占据行业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以某科技巨头为例,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和前瞻性战略布局,该公司不断推出具有颠覆性影响力的新产品和服务,在行业中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这种"引领者"的姿态,使得该公司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优势。

. 内部互掐大戏

再比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断推出性能卓越、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新车型,引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潮流。可以说,正是这种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决心,使得该公司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3.5 跨界整合资源优势

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单一企业已难以独立应对。只有通过跨界整合资源,才能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

以某科技公司为例,他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生态化"战略,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形成了覆盖硬件、软件、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产业生态圈。这不仅使得该公司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了巨大优势,也为合作伙伴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可以说,正是这种跨界协同的力量,支撑着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着领先地位。

再比如某知名快消品企业,他们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与上下游渠道商的密切合作,同时也不断拓展与跨界合作伙伴的联盟。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该公司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渠道优势和供应链管控能力,也获得了更多元化的创新动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着持久的竞争力。

3.6 保持机会捕捉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唯有保持对市场动态的高度警觉和快速应变能力,企业才能不断捕捉到新的发展机遇。

以某科技公司为例,他们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洞察,并能够迅速做出战略部署和业务布局。正是这种对未来趋势的高度洞察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使得该公司得以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占得先机,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再比如某医疗器械企业,他们一直保持着对行业政策、技术发展、消费需求等各方面动态的密切关注。正是基于对行业变革趋势的深刻把握,该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地位。

总之,在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中,只有不断拓展事业版图、探索新的增长点、主动应对行业变革压力、 Pursue 突破性创新、整合跨界资源优势、保持敏捷的机会捕捉能力,企业才能确保自身的持续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

4. 经费分配的游戏规则

4.1 内部利益博弈激烈

某事业单位的经费分配一向是一个敏感话题。各部门和个人都会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的角逐。一些部门负责人会设法争取更多的经费预算,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内部游说和利益交换。另一些部门和个人则试图阻挠竞争对手的要求,力图争取更多自己的份额。这种内部利益博弈使得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透明因素。

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经费分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局下属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城建公司、规划设计院等单位,每年都会为争夺更多的基建项目经费而展开激烈角逐。公司主管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分管领导施加压力,甚至搞一些"潜规则"交易,试图达成目标。有的单位负责人则会暗中搞小动作,向上级检举同行的违规行为,以期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这种内部火拼最终导致了经费分配缺乏公平和合理性。

4.2 经费分配标准模糊

许多事业单位在制定经费分配方案时,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依据。通常会simply根据上年度的基数进行调整,很少采取科学的测算和绩效考核。有的单位甚至采取"拍脑袋"的主观决策方式,完全凭领导的经验和偏好来确定各部门的经费份额。这种缺乏规范的分配机制,使得整个过程缺乏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某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在分配科研经费时,往往根据各学院、系所的历史基数和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很少考虑实际的科研产出和绩效指标。有的学院通过各种渠道游说和压力,总能争取到较多的经费,而其他学院的合理诉求却常常被忽视。这种分配方式使得整个过程缺乏公开透明的标准,难以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公平和合理。

4.3 预算编制存在猫腻

在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也常常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一些单位会故意夸大项目需求,编制"一张皮"的预算计划。另一些单位则会对部分开支隐瞒或者低估,试图从中谋取私利。此外,还有的单位会通过虚报人员编制、夸大设备需求等手段,来争取更多的经费。这种种做法使得整个预算编制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给后续的预算审批和资金使用带来了诸多问题。

某区政府的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就曾经出现过此类问题。在编制该项目的预算时,负责部门故意夸大了工程规模和土地征收费用,最终获得了远超实际需求的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门主管利用这笔"多余"资金,挪作他用买了一些办公设备和进行了一些与项目无关的装修。这种预算编制中的"猫腻",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损害了公共利益。

. 内部互掐大戏

4.4 审批过程缺乏公开透明

许多事业单位在经费预算的审批过程中,缺乏公开透明的机制。一些单位会对预算编制和审批情况进行保密,不愿意向下属单位和普通员工公开相关信息。另一些单位则会在审批环节搞一些"潜规则",通过内部人员之间的利益交换来影响最终结果。这种缺乏公开性和制衡性的审批机制,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

某市文化系统的经费预算审批就曾经出现过这类问题。该系统下属的各个文化馆、图书馆在申报预算时,往往对具体的预算编制情况及审批结果保密。一些文化馆馆长会通过向主管部门领导行贿等手段,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而另一些文化馆由于缺乏内部关系,申报的预算经常被大幅削减。这种审批过程的不透明,使得整个经费分配缺乏公平性。

4.5 资金使用缺乏监管

在经费使用环节,许多单位也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一些单位在完成预算审批后,往往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和检查。另一些单位则会在资金使用中弄虚作假,挪用或者挥霍公款。这种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使得经费使用缺乏规范性和合规性。

某区教育局在项目经费使用上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该局下属的一些中小学在完成预算审批后,会对实际使用情况置之不理。有的学校甚至利用预算审批的漏洞,虚增教学设备采购费用,将节余资金挪作他用。由于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和审计,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4.6 腐败问题时有发生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经费分配和使用的不规范行为,还常常导致了腐败问题的发生。一些单位的负责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或收受贿赂,以达到个人或团体的非法利益。另一些单位则会与外部单位或个人勾结,在工程项目、设备采购等环节进行各种不正当交易。这种腐败现象不仅浪费了公共资金,也破坏了单位的正常运转秩序。

某市公路局在经费分配上曾经出现过严重的腐败问题。该局的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多次收受承包商的贿赂。他们在确定公路维修项目的预算和承包单位时,都会考虑收受贿赂的因素。有的承包商甚至主动向相关领导行贿,以获得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这种腐败行为不仅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流失,也导致了工程质量下降,给公众出行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5.写报告不如打游戏

5.1 报告撰写浪费时间

在当下的工作环境中,不可否认报告撰写已成为大多数职场人士的必修课。无论是为领导汇报工作进度、分析市场动态,还是整理年终总结,报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笔者认为报告撰写已成为一种form over substance的形式主义行为,耗费大量宝贵的工作时间,却鲜有实际意义。

以某公司某部门的年终总结报告为例。每逢年末,该部门员工无一例外地埋头于电脑前,拼命整理数据、撰写报告。他们花费数周时间,汇总各种KPI指标,分析去年的业绩表现,编写出长达数十页的厚厚报告。报告呈交上级后,大家松了一口气,庆祝又一个报告季度顺利结束。

然而,这份高度重视的年终总结报告,到底为公司带来了什么实际价值呢?部门主管在匆忙浏览过报告后,也rarely对报告中的内容给予深入探讨和指导。报告最终不过沦为一纸空文,不了了之。相比之下,如果部门同事们能把这些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的实际业务工作中,或许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5.2 形式主义盛行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工作环境中"形式主义"的盛行。许多领导更注重下属交上来的"结果",而非过程中的投入和创新。他们更关心的是报告呈现的排版是否优美,数据图表是否美观大方,结论是否简明扼要,而非报告背后所蕴含的思考和洞见。

这种"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的风气,不可避免地导致员工将精力过多地集中在修饰报告的外表,而非深入思考报告的实质内容。他们不再注重发掘问题的本质,而是着眼于报告的外观美化。结果就是,报告的质量日渐下降,存在大量"为报告而报告"的现象。

5.3 无实际意义的数据收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员工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大量收集各种数据指标。他们要查阅各种系统,提取各类数据,然后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整理。但是,这些耗时耗力的数据收集,究竟对工作有多少实际帮助呢?

笔者观察发现,很多时候这些数据指标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不会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部门主管通常也很少深究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和趋势。数据的收集更多地成为一种例行公事,一种"走过场"的行为。员工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这些无关紧要的数据,无疑是一种资源的严重浪费。

5.4 结论空洞无物

由于种种原因,报告最终呈现的结论往往是空洞无物的。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建议要么过于宏大和笼统,要么过于狭隘和片面,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以某大型连锁超市的年度发展报告为例。报告中提出的"未来3年要实现门店数量翻番"的目标,虽然看起来宏伟壮阔,但却缺乏具体可行的路径规划。而另一份报告中建议"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却对具体培训内容和方式交代不清。这样的报告结论,显然难以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5.5 领导关注度低

正是由于报告内容的贫乏和无实际价值,使得绝大部分领导对员工撰写的报告也普遍缺乏足够的关注。他们往往只是粗略浏览一遍,然后草草批示一两句,便匆匆将报告归档。

某中型企业的市场部经理就曾感慨,每每提交报告给公司高层领导时,都会担心报告内容是否能引起足够重视。"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去收集数据、分析形势,结果可能只是被草草一瞥,报告最终沦为一纸空文。"他感叹道。

对于这些辛勤付出的员工来说,看到自己的心血最终无人问津,难免会感到挫折和无奈。这种报告形同虚设的现象,自然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5.6 工作效率欠佳

综上所述,报告撰写已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行为,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毫无意义的数据收集和报告修饰上,而非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

相比之下,如果员工能把同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创新、客户服务、团队协作等方面,相信能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实际价值。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破除报告撰写中的形式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将是值得企业高度重视的问题。

6.谁主沉浮,乱象环生

6.1 领导权力滥用问题

某公司高层领导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权力滥用的问题。他们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公司决策之上,缺乏民主讨论和集体决策的机制。一些重大事项不经过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就草率决定,导致了许多决策失误。此外,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包括大额预算挪用、任人唯亲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利益。

6.2 员工士气低落情况

在这种权力过度集中、决策失误频发的环境下,公司内部员工的士气持续低落。他们普遍感到工作环境压抑,晋升机会渺茫,缺乏被认可和被重视的感觉。一些优秀员工选择离职他去,公司的人才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剩下的员工也常常表现出消极、拖沓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6.3 管理混乱的现状

由于领导层的决策失误和员工士气低落,公司的管理也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部门主义严重,互相推诿扯皮。同时,公司内部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和考核机制,管理混乱不堪。一些部门负责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置公司利益于不顾。这种管理混乱局面直接导致了公司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下降。

6.4 效率低下的工作方式

在这种管理混乱的环境中,公司的工作方式也变得极其低效。上级领导层常常临时决策,下级执行时缺乏配合。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很多工作事倍功半。同时,公司内部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员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效率低下。这种低效的工作方式使公司的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空间日益收缩。

6.5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造成以上种种乱象的根源在于,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无法对高层领导的决策和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公司内部也缺乏制衡机制,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相互制衡,使得领导层得以为所欲为。此外,公司的内部审计和监察体系也存在严重漏洞,难以发现和惩治腐败问题。

6.6 亟需全面改革创新

要彻底解决公司面临的各种乱象,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首先要健全公司的决策机制,建立民主集中、科学决策的制度。同时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董事会、股东大会的监督职能,构建健全的内部审计和监察体系。此外,还需要改革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通过这种全面的改革创新,公司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