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45超能力建设秘密基地
作者:雯织天华 | 分类: | 字数:8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48章 雄起,巨野,村子
这一挖掘就是几个月时间,而这几个月却发生了不少事情。
一个是美国在导弹危机结束之后,便派出一个航母战斗群来到亚洲,其目的不言而喻。
印度得到美国的支持后,态度立刻就不一样了。
原本他们在与缅甸谈判领土问题时,已经有了撤军的打算,因为尼赫鲁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来提升自己的威望降低对大陆战事失利的影响,并没有真正期望能够在缅甸占据地盘。
然而,当美国介入并提供支持后,尼赫鲁马上改变了立场,表示占领的土地本来就应该属于印度。
此外对于大陆,尼赫鲁政府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强硬起来,要求中国大陆撤离藏南地区。
只不过大陆对此完全不予理会,并提出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单方面划定的边界,大陆从未承认过这条线。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印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
印度方面坚称根据“麦克马洪线”,藏南地区应归属于印度,而且这个观点在国际上也是被认可的。
然而大陆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强调“麦克马洪线”是英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是非法的、无效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陆与印度之间的防线一直是以双方各自的行政管辖范围作为划分标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长久以来的传统边境线。
当今大陆并未加入联合国,因此美国在联合国会议上对大陆施加的压力也被大陆毫不理会。
即使面临着大国联合军的威胁,大陆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已经占领了这片土地,并且在前线修筑了简易的防御工事,所以绝对不可能轻易撤离。
由于有飞艇的存在,藏南地区恶劣的交通状况不再是问题。
只要前线的战士们清理出一块空地,就能够通过飞艇进行物资投放。
这种优势是其他飞机无法比拟的。
大陆对于飞艇的喜爱可见一斑,甚至下达了科研任务,但研发出来的成品却远远不及南华飞艇的能力。
出于安全考虑,大陆只能选择氦气作为飞艇的燃料,然而氦气的浮力相比氢气要小了10%,为了实现相同的运力,就必须增加更大的体积以提高浮力。
然而随着飞艇体积的增大,内部所需的支撑物比例也会相应增加。
这意味着进一步扩大飞艇体积所带来的提升将变得极为有限。
相比之下,南华的飞艇采用轻钢作为内部支撑结构,只需少量轻钢就能稳固地撑起整个飞艇。
此外南华独特的特种橡胶气囊不仅坚固耐用、轻巧防火,而且可以更安全地使用氢气作为浮力源。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南华的飞艇能够承载如此大量的货物。
大陆各地的科研机构提交的报告明确指出:如果没有轻钢技术支持,不建议继续研发飞艇。
机械部的领导们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位于巨野的工业区,自从王家撤离后,飞艇的生产陷入停滞。
尽管国内现有的数百艘飞艇看似数量众多,但实际应用中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机械部的领导们清楚地了解到南华轻钢在国际市场上的高昂价格,因此并没有考虑购买轻钢来制造飞艇。
价格实在过于昂贵,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目前,小批量采购的轻钢用于关键部件,经过协商后是以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每年都存在一定的数量限制。
如果想大量购买,南华方面根本不会出售。
大陆对南华的主要出口物资包括各类水果、药材以及矿物等。
在无法增加更多出口物品的情况下,南华坚决不同意通过增加人民币来购买其产品。
而能换大钱的东西大陆方面又不愿意,南华提出购买大型青铜器,珍惜瓷器,名人字画,这些东西对于大陆来说也是国宝,别看大陆也大量卖古董赚外汇,但是卖的都是普通的东西,对于独一无二的珍品大陆可保护的很好。
现今的巨野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区,涵盖了从汽车制造到装甲车和坦克生产,从炼钢到机械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这个地区已然成为全国工业的核心,为各地的工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持。
根据中央计划,巨野地区将被收归中央直接管辖,如此重要的地方,不可能再由地方掌控。
巨野的人口现已超过两百万,全国各地的精英纷纷聚集于此。
特别是海军总部在此建立之后,许多海军科研机构也迁移至巨野地区。
这里的工业发展和人才汇聚使得海军的装备得到显着提升。
如今海军的军舰已经开始建造,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虽然3200吨级的军舰规模不算大,但它却是大陆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意义非凡。
能够如此迅速地制造出来,与巨野地区优良的工业基础密不可分。
051型导弹驱逐舰目前正在大连造船厂内紧锣密鼓地施工,船体已经建成,预计再过两年,大陆海军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军舰。
比历史上第一艘船早了八年,这就是王泽带来的变化。
而海军刚刚送回的导弹战列舰则一直停靠在大连造船厂,偶尔也会出海试航。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军舰的设计师们深入研究南华的这艘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为下一艘来的051型导弹驱逐舰提供更多的灵感设计。
相信在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中,未来的051型导弹驱逐舰必将更加出色。
每一位海军将领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认为,连小小的南华都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没有理由地大物博人才众多的大陆无法实现。
如今的王家屯已经焕然一新,与昔日相比简直判若两地。
原来的村庄已不复存在,换了一片地方在几公里外建立了崭新的房屋,这些都是由国家统一建设并分配给村民的。
这里的房屋都是传统的砖瓦结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显得十分温馨。
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艰苦,但由于不时有来自南华的粮食支持,村民们基本能够填饱肚子。
特别是那些跟随王继新外出的族人,每个月都会寄回数百新币,使得许多家庭对他们充满羡慕。
只是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们无法与南华建立直接的联系,更别提把家里的年轻人送到那里去工作了。
不过对比之下,王家族人觉得自己还算幸运,毕竟他们还有南华送来的物资。
在拆除旧王家屯时,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当军方的工程兵开始拆除建筑时,他们发现王泽的院子非常坚固,难以拆除。
无论是使用锤头还是其他工具,都无法在墙壁上留下任何痕迹。
最终,他们不得不采用逐个钻孔、注入大量“物质”的方法来慢慢拆除这座看似普通的房屋。
这里拆除的材料可没有扔掉,而是被小心的收集起来,送去了各个科研机构。
军方很想知道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建设出来的,要是用于修建军用设施,他们都想不到怎么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