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幻想三国从反白衣渡江到三兴炎汉

作者:Totentanz | 分类: | 字数:37.5万

第137章 博研献存人失地论 孔明布声东击西兵

书名:幻想三国从反白衣渡江到三兴炎汉 作者:Totentanz 字数:2598 更新时间:2024-11-07 02:16:53

抓住主要矛盾,从矛盾入手分析,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

现在季汉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实控领土和日益扩大的劳动力缺口之间的矛盾。

如今的季汉,地广人稀,之前打下的荆州长沙桂阳二郡,益州南中四郡,都需要大量人口去完成土地的开发利用,盲目的穷兵黩武所得之地亦过是废土罢了。

那么人口怎么增长呢?鼓励生育是一个方案,但时间线过长,见效过慢。还有一个快速的方法便是人口迁徙。但老百姓不是命中注定跟着你走的,想要民心所向,还得符合民意。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时,赵襄子拒绝智国索地要求,智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遂联合韩康子、魏桓子齐攻晋阳。魏韩迫于智国权势,为求自保,只得配合。然赵襄子有爱民之名,民闲效死,晋阳围城年余不克。后智国水漫晋阳,魏韩倒反,三家合力,反是智氏先灭。

魏韩的反水并非偶然。四家之中,智氏的确最强,但赋税较魏赵韩较重。就算是强权统治,也会受民心向背的影响。如赵襄子骄奢荒淫,则赵民必然箪食壶浆以迎智师,又如何得坚守年余乎?如智国善得人心,亦必无水漫三子国都之威胁。

人心不是石头捏的。很多事情不是天意使然,而是民意使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对季汉的军事行动也颇有限制:雍凉二州之间,有函谷关,武关两道屏障,但凉州之内可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所以,要么能鲸吞整个凉州,否则如果只取部分郡县,势必会被魏军的车轮攻势将国力消耗殆尽。

是故独孤彻所欲言者,便是欲在敌占区打好民意基础,鼓动当地百姓南迁。但之前人多眼杂之际,不宜讨论利害之事。万一得罪了某些贪功的将领,或是被某些流氓成性的兵痞将痞,得知是自己坏了其“好事”,在日后作战中使绊子,就得不偿失了。

自汉中斗地主这一莽后,独孤彻也学精了,有些事私下里可以说,放到台面上就要祸事。毕竟汉军里不论兵将大多数都是合同制,就是给钱干活型,古田会议的精神纲领暂不存在成型的条件。

于是乎独孤彻先入郡府,与管事之人取得郡县志浏览起来。反正干等也是等,不如先准备一二。

估计着诸葛亮处理好军务后,独孤彻再次独自一人登门造访。

诸葛亮正研究地图呢,见其来访,抬头看看天色,又是将入夜之时。无奈摇首一笑,表示习以为常矣。

“有心腹要事,必欲告知丞相也。”独孤彻开门见山道。

“博研所言限制军士行为一事,亮自知之,无需再论。”诸葛亮的意思很明显:你这个点来,最好说点有意义的,不然哪里来的回哪去。

独孤彻几次三番搞事情,也已混了个自来熟,抓过一把椅子坐于诸葛亮对面,将一摞郡县志与一份对比总结摆到案几上,开口道:“此汉魏赋税之差也。”

诸葛亮自是对汉各郡县赋税制度了如指掌,只粗略看了一眼南安的政策,也不知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遂问道:“是何意也?”

独孤彻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不知丞相之意,欲占此城否?”

要么说英雄所见略同呢。诸葛亮此番北伐,也时常在考虑这个问题。及闻独孤彻之言,当即明白其心中之意,笑道:“博研所虑者,为汉之国力不能驻守乎?”

独孤彻眼睛一亮,喜道:“丞相明鉴,在下正是此意!”

诸葛亮招呼独孤彻到地图前,说道:“此利害吾亦知晓,凉州大郡距吾近者,南安、天水、安定也。吾此番北伐,所求不多,但欲得此三郡耳。驻守之数,亦不出吾算中……”

独孤彻闻之,表示刚才高兴早了。但大领导说话,还是先不打断为好。遂待诸葛亮长篇阔论完其驻守宏图后,方道:“在下另有一议,待破城之后,仅将魏民南迁,但留空城于彼,何如?”

诸葛亮一愣,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示意独孤彻继续说下去。

“如取三郡,虽可临近长安,然无险可守,须留重兵以御之也。守汉中、巴西者,五万之数足矣。然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非十五万数,不能为也。如此,则益州空虚,难事生产也。且魏攻一处,便需救援,劳师伤民,平白为其消耗,反失灵活。愚以为吾等存人失地,终可人地皆得,反之,人地皆失也。”

诸葛亮左思右想,参详汉魏国力差距,反复权衡利害,对此论倒也认可。但想这么搞还有许多阻力需要突破,首先就是魏民迁徙的意愿问题,这些搞不清楚,强行迁徙亦是枉然。遂皱眉问道:“如魏民安土重迁,如何?”

独孤彻指了指那份对比表。

诸葛亮方才仔细审视之,良久,会心一笑道:“天意在汉,使博研助我也!”

独孤彻亦笑道:“丞相从善如流,汉室之兴,亦计日而待也。”

二人议毕,诸葛亮即一面安排杨仪、吕乂领五千军在南安各县传播季汉之仁,筹措魏民迁徙之事。一面率主力继续北上,攻取天水。

正行军时,忽有探马回报:郿县一带集结大量魏军,为首将领乃是郝昭;抱罕一带发现大量羌军;郭淮余部人马亦已行近金城。

诸葛亮思虑片刻道:“陇右西羌杂兵有勇无谋,不足为虑,所虑者,惟郝昭一部也。但得郭、郝二将不得合并一处,魏军不难破也。”

魏延一听,以为又是立功的机会到了,兴奋不已打断诸葛亮,毛遂自荐道:“末将愿往破之!”

诸葛亮否道:“吾此番北伐,利在陇西,若为郝昭动用大部兵马,反不值当。吾使疑兵计阻其入陇即可,文长为前部先锋,另有攻城拔寨重任也。”

其实真实原因是现在的魏延还唬不住关中诸将,诸葛亮如此说辞,亦不过安抚艺术罢了。

众将闻之,遂询问东进兵团人选。

诸葛亮抚须道“今吾军中,惟子龙早随先帝,自幽州战至益南,贯通南北,威名扬于四海,故非子龙不能担此重任也。”

赵云出列应道:“丞相将此重任交与末将,末将此去必教关中魏军不敢正觑西凉,方不辱命也!”

诸葛亮壮之道:“昔日汉水一战,先帝曾言子龙一身都是胆,今日观之,英雄之气,不输往昔也。军中诸将,子龙可自挑选。”

赵云心道:丞相这说法倒是精明,看似大方,却也有不少限制。首先能挑选的仅限军中诸将,那么任行中军师的老兄弟独孤彻自然是带不走了:另外主力将领魏延肯定也不行。再说悍勇善战之将,有自己一人足够,所需者最好是能辅助出谋划策之人。遂道:“如此,便请吾原部将张伯龚(张翼字伯龚),并平东将军黄公衡(黄权字公衡)一行。”

诸葛亮亦爽快答应,赵云遂欣然率偏师一万,东去扶风,以疑魏军。

【附注(答读者问):三国演义中,是老赵云请命做先锋,所以冲锋陷阵的活计都是赵云在干。但本书中北伐时间线提前,赵云尚未过耳顺之年,也就没有不服老一说,故按军职受任为中护军(见一百三十一章),也就是主力部队将领。所以先锋一职就交给魏延担任(前部督)。从二人的地位,官职,威望考虑,这样安排更加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