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
作者:九祯 | 分类:历史 | 字数:447.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八五三章 不错的主意
十七世纪的荷兰,正处于巅峰时期,其海上力量独霸全球,无人能比。
据统计,这一时期的荷兰人的商船遍及世界五大洲,一万五千艘商战船,占欧洲四分之三的吨位,十六万海员的商业运力,囊括了世界五分之四的海上运输量,仅仅东印度公司一家,就有着六百万载重吨位,这是真正的“海上马车夫”。
即使天策军海军拥有不少大吨位的现代船只,但总排水量仍然低于一家公司,即荷兰东印度公司。
此次八国联合舰队总计出动战舰总数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七十五艘之多,已超过了八年后,第一次英荷海战两国出动战舰总和的二百一十九艘。
八国联合舰队并非全部都是主力战舰,仍然有八十多艘商战船作为物资补给舰,和货运运输舰,八国对此战志在必得,大量的战利品总要运回欧洲吧?
整个舰队的船员加上士兵的总人数,已超过了八万人,而舰队的火炮总数,竟达到了令人髮指的一万一千多门。
舰队中体量最大,火炮最多的却是英国人充当旗舰的一艘一级主力舰,该舰排水量三千吨,火炮一百零六门,口径最大的是四门六十四磅炮,该炮理论最大射程可达十公里。
其次是一百多艘英国人的二级主力舰、西班牙大帆船以及荷兰人的盖伦战船,排水量在两千吨左右,装载火炮六十到九十六门不等,这些战舰是联合舰队的主力。
其他战舰排水量在八百到一千五百吨之间,装炮二十到五十门不等。
联合舰队的商战船也不小,最大的排水量达到了一千五百吨。
从联合舰队的战船质量和性能来对比,英国人的更加突出,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国人的发展潜力巨大。
而在火炮方面,荷兰人已经将开花炮弹运用到了一部分战舰上。
其实开花弹早已在欧洲陆军中出现,由于早期的开花弹威力并不如实心炮弹,所以没有广泛使用。
海上作战也是如此,早期的开花弹很难洞穿船身,所以被海军弃用。
最关键的是技术问题,开花弹内装着火药,而火炮发射时炮膛内高温高压,容易自爆。
荷兰人将开花弹运用到战舰上,并不是他们已经突破了技术难题,而是受到天策军海军的影响,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开花弹还要等到一百年后,英国人制造出的阿姆斯特朗火炮。
说起来,这八个国家在欧洲相互之间的矛盾其实很深。
英国人干掉了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两家算是世仇。
而葡萄牙闹着要独立,也与西班牙不对付。
英国的崛起,也与荷兰在各地发生竞争,两国也是矛盾重重。
三十年战争中,荷兰与西班牙交战,法国与荷兰交战,瑞典攻入哈布斯堡家族的普鲁士地区。直到此时,瑞典与丹麦还是交战国,可以说整个欧洲打成了一锅粥。
但是这阻止不了他们为了利益走到一起,去对付另一个共同的敌人。
清末时期的八国联军中的八个国家,也不是一团和气的,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
这支有史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舰队的总司令,是荷兰海军上将特龙普,正是他在历史上的八年后打赢了第一次英荷海战——敦格尼斯海战。
八国其他舰队的统帅们,共同组建了联军司令部,重大事项均由司令部成员举手表决,以体现民主。
其实还是由拳头的大小来说话的,荷兰人的战舰最多,所以最有发言权,其次排序是英国、法国、西班牙、瑞典等。
三百七十五艘西洋战舰,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斗力,都是郑家曾经发动的热兰遮海战时出动的舰队无法相比的。
八国联合舰队所到之处,沿途各国都噤如寒蝉,瑟瑟发抖,生怕触怒了这些人,以免无妄之灾。
此时,联合舰队刚刚从印度果阿完成补给,下一站是马六甲海峡的马六甲城。
目前,马六甲城依然是由葡萄牙人在驻守。
马六甲城相距新加坡一百六十多公里,天策军曾经对马六甲城下过通牒,让盘踞该城的葡萄牙人撤离,否则将会受到攻击。
但是葡萄牙人继续发扬了他们死皮赖脸的作风,其总督奎科多次前往望海城(巴达维亚),拜访特首苏鸣岗和第一师师长张继成,希望循澳门例,将马六甲城作为葡萄牙人在南洋的落脚点,并愿意缴纳部分税收,以确定从属关係。
因为天策军摊子铺的比较大,一时间还没有进军印度洋的打算,而且葡萄牙已经衰落,不会对起点城造成较大的威胁。
在一定时期内,欧洲将是起点城最大的贸易对象,留下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城,也算是一个对外的窗口,所以王越批准将马六甲城暂借给葡萄牙。
王越仅仅是口头批准,算是默许了,什么时候收回,也要看起点城的发展而定。
“特龙普将军,我们组织如此强大的舰队,难道不是去佔领明国的吗?”法国舰队统帅,蒙特伯爵道。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摧毁任何国家。”舰队总司令,荷兰海军上将特龙普哈哈一笑道:“各位先生们,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你们觉得呢?”
英国海军上将布莱克,是英国海军部派遣的舰队统帅,他一边喝着红茶,一边摇头道:“哦,不不,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英国尊重明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与之为敌。我国海军部授与我的权利是,拿下东印度群岛,获得我们该获得的部分。”
此次出征南洋,荷兰出动的战舰最多,划分的利益也是最多的。而当前,荷兰与英国的海上矛盾日益加深,如果真的佔领了大明,荷兰的实力将会飞跃式的提升,这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自欧洲至南洋,遍布荷兰人的中转站,而英国却没有这样好的条件,所以对遥远的明国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