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当王妃
作者:柚子和丸子 | 分类: | 字数:35.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66章 新帝登基
如玉的劝解,太后还是听进去了,她走后,太后就开始进食进药。
三日后,恢复健康的太后,搬到了慈宁宫居住。
不过,太后和皇上的感情并没有因此恢复,她搬宫是为了大局着想,可儿子的举动还是伤了她的心。
而从皇上的角度看,母亲是偏着弟弟,不把自己当回事。
所以,两个倔强的人,就这样各自委屈着,谁也不肯多走一步,导致母子感情越发的冷淡。
不过,这些都是影响不了大局的小事。
随着十四的离京,太后的搬宫,关于皇上得位不正的流言也渐渐消退。
腊月二十五,新皇举行登基大典,正式成为乾元的皇帝,居于乾清宫。
新帝的年号,定位天命,意为天命所归。
今年已到年底,就继续用着临德的年号,待年后再行改元。
作为新皇的兄弟们全部加封为亲王,新皇的姐妹们,都晋封为长公主。
紧接着,腊月二十六,皇上又举行了盛大的封后大典,赐皇后金册金宝,入主坤宁宫。
雍王府邸的侧妃侍妾们也都得了封号,纷纷入主东西六宫。
原雍王府邸的旧人不多,放在偌大的后宫里,更显冷清。
不过,等皇上守孝三年后,再遴选新人入宫,这后宫又会重新热闹起来。
天命元年过后,如玉的心彻底轻松下来,上辈子笼罩在她身上的枷锁彻底被打破。
从现在起,她真正的成为一个全新的张如玉了。
本以为,新皇已登基,大位的争夺已经尘埃落定了,齐王等人也该死了心才是。
可能他觉得,要想让皇上不敢杀他,就要手握重权。
所以,他不仅没有放弃原有的权力,还利用自己手头的权柄,在朝堂上结党营私。
这就触犯到了皇上的底线,原本还想让他们颐养天年的心也发生了变化。
齐王几人,非除不可。
可齐王处事圆滑,不是那么容易抓到把柄的。
所以,他利用广善库设了一个局,做成齐亲贪墨国库五十万两银子的事实。
后又大度的表示在,只要齐王尽快归还那五十万两,他可以既往不咎。
可齐王哪里有这么大的家底去填补窟窿,肃亲王和敦亲王两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弟弟,也帮不上什么忙。
齐王本想一边拖着时间,一边找寻证据把自己摘出来。
正巧,赶在这时候,辽阳一带又发生水患,急需朝廷派人救援。
这种情况下,齐王还款就迫在眉睫了,不然辽阳的灾害损失就要全算在他的头上了,那时候怎么处置就不是皇上一句既往不咎就可以的了。
所以,他哪怕再不甘心,也只能砸锅卖铁的先把钱归还国库。
只是在这个当口,哪有人敢沾齐王府的烂摊子啊!
她们求告了一圈都午门,最后张如珠只能硬着头皮找到了如玉这里求助。
面对着端坐在上首,光鲜靓丽的如玉,张如珠觉得有些自卑,可为了齐王府的将来,她也只能忍着羞耻说。
“长姐今日来,是有何事?”
“四妹,我今日来,是想让你看在姐妹的情分上,能帮帮我,我如今真是山穷水尽了。”
“我能帮长姐什么忙?”
“我想向你借三十万两银子应急,等我们周转过来后,一定归还。”
“长姐以为我是户部吗?随时都有这么大笔的钱可以借你。”
“你一向经商有道,当年又得长公主府的全部财产,说一句富可敌国也可以,这些钱对我们是天大的事情,可对你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呵,长姐说的都是哪年的老黄历了。当年十三爷犯事,我们全家灰溜溜的离开京城,哪里还有那些赚钱的营生了。是怡王府上下也近百张嘴等着养,我们也是坐吃山空,无能为力。”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纵使如此,我也不信怡王府连区区三十万两都拿不出的。”张如珠觉得自己已经委曲求全,如玉还是不肯帮忙,不禁有些委屈,说起话来,就有些酸溜溜的。
如玉不禁冷笑,这张如珠真是被捧惯了,连求人还这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齐王这些年一直深得父皇宠信,权柄滔天,怎么连五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还要到我这来打秋风?”
“你这是什么话?咱们好歹也是姐妹,怡王和齐王也是兄弟,都是一家人,不帮忙就算了,还落井下石。”
“呵呵,长姐也知道,咱们还是一家人啊!那当初十三爷出事的时候,你们这些家人在哪里?又有谁给我们提供过帮助?”
“当初,怡王惹恼了父皇,被他亲自处罚,我们身为儿臣的,岂敢违背他老人家的意思。”
“那齐王这次也是惹恼了皇上,我们身为臣子的,又岂敢违背君主的意愿呢!”
“你的意思是,不愿意帮忙了?”
“不是不愿,而是帮不了。”
“好,既然你不顾亲情,那我也不强求,从此,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说完,就气愤的离开了。
她走后,桃花忍不住说。“她也在齐王府后院待了这么多年,怎么行事作风越来越回去了。还有夫人也是,平时还算是明理,怎么一到咱们这儿,就无理搅三分呢?再说,明明是她先抛弃您的,现在搞的好像是你错的一样。”
“无所谓,她们这种人,就是被宠坏了,觉得全天下的人都欠了她们,都该随时被她差遣,一旦有人达不到她的需要,就好像这个人欠了她一般,要被记恨一辈子。不过,我也无所谓了,早在十三爷出事的时候,我就看透了她们,也不想再和她们接触,她们怎么想,我也不在乎了。”
如玉无意参与到皇上为齐王设的局中,但是她也不忍辽阳的百姓受水患所苦。
她亲自经历过高家堰的救灾,深知赈灾这个事情耽误不得。
每耽误一分,事情的变动就多一分,百姓受的罪就要成倍的增长。
她不想因为上层的争斗,而牵连到下面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