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小子,不装了,我就是祖龙!
作者:渭北春天 | 分类:历史 | 字数:60.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十二章 苏秦一般的人物
黄沙漫天,路途茫茫。
在使团沿途路上,鲜于仲文带领一众随行人员乔装打扮,他们假扮商人,历经千难万险,躲避匈奴人的视野,数次与匈奴小股斥候相遇,全都化险为夷,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使团众人全都心惊胆战。
一旦被匈奴发现大月氏是要向大秦派遣使团,联合大秦攻打匈奴,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匈奴人的怒火不是大月氏可以承受的,到那时给匈奴人做奴隶或许都是最好的下场了……
就这样历经坎坷,使团终于抵达大秦边关,一经亮出身份便受到大秦的热烈欢迎,皇帝陛下下令边关将士派兵保护使团平安到达咸阳面见皇帝,这样使团众人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激动地相拥而泣。
而使团在重重护卫之下去往咸阳的路上,鲜于仲文同护卫们和沿途驿站官员感情逐渐熟络,他们之间相谈甚欢,结下了不错的友谊,鲜于仲文从他们口中不断获取有关大秦的信息。
就这样,大秦的内外局势在鲜于仲文眼前渐渐清晰起来,凭借在庙堂多年的经验和独到的的见解,最终鲜于仲文把有效的信息整理完之后,得出了自己的判断。
现在的大秦刚刚吞并六国,虽然军心、民心振奋,但是对于整个大秦而言需要时间消化掉六国的国力,稳定原六国的民心,况且中土历经数百年的相互攻伐,百姓们也都渴望稳定的生活。
大秦历时十数年的灭国之战也将大秦的国力消耗甚多,大秦朝廷因为连年征战也在已疲惫不堪,大臣们也都提倡休养生息,上上下下都不期望在短时间内再有战事。
所以当下的大秦内外均以稳定为主,在鲜于仲文看来,若非有意外情况,至少三年之内大秦不愿也不会再起兵戈。
在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鲜于仲文思忖许久,连续数日不进水米,很明显这样的局面并不是鲜于仲文想看到的,大秦可以消化六国、恢复国力再图北击匈奴,但是大月氏不行,大月氏等不到三年之后了,当下需要的是强力的盟友,是武德充沛、国富民强的大秦,是与匈奴不死不休的大秦,而不是养精蓄锐的大秦。
但是鲜于仲文也从大秦与匈奴的关系中嗅到了大秦君臣对匈奴的态度,匈奴频频掠边其实已经激怒了大秦的君臣,边境不宁一直是大秦的心腹大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只是碍于当下的局势,大秦不好与匈奴起正面冲突,对于一些摩擦只能暂时忍耐,战端盲目开启,对于大秦而言必然是不利的。
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便是强大的机动性,这强大的机动性不仅体现在骑兵作战上,包括整个部落也是一直在迁徙,他们完全可以想打就打,想不大就不打,偌大的草原都是匈奴人的后勤。
反观中土国家,一旦动兵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战争迟迟不能结束,被匈奴人牵着鼻子走,那么整个局面就会相当被动,就算大秦锐士天下无双,战力超群,也抵挡不住匈奴人神出鬼没的攻势。
鲜于仲文判断出大秦并不是不想打匈奴,而是认为时机未到,一旦时机成熟,大秦与匈奴之间必有一战,而且现在的大秦并非是惧怕匈奴,而是积蓄力量给予匈奴致命一击,那么这个情况就还有回寰的余地。
因此鲜于仲文便想出了“三个问题”的计策,这是激将法,是阳谋,而大秦君臣却也只得顺着鲜于仲文的谋划一步步地走,因为大秦的皇帝是嬴政,是结束了乱世的明君,他统治的国家是大秦,他的文臣武将安邦定国,他的军队横扫天下,他必然不会放弃一个不动兵戈便能让一个国家臣服的机会,也必然不会向现实情况妥协,向天下人示弱。
如果妥协示弱了,那这样的君主也不会带领大秦一统六国,同样也不配大月氏臣服,真是这样的情况大月氏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鲜于仲文就算堵上了自己的性命,就算在事后大秦皇帝恼羞成怒要杀自己,自己也能激起大秦与匈奴的战争,也算死而无憾了。
以一人身死换得一国平安,死得其所。
听完鲜于仲文的叙述,原本愤怒于鲜于仲文竟然设计大秦的大臣们,看向鲜于仲文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敬佩,这是苏秦一般的人物啊,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取国家平安,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