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
作者:镶黄旗 | 分类:都市 | 字数:1.2千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15章 富人区
第615章 富人区
很显然,在东四四条五号院的交易上,宁卫民因为灵魂与时代脱节,又闹出了笑话。
他真是怎么也没想到,这年头连楼房的承租权都能买个一两千块一间房,平房的产权居然能贱到这个地步。
可这偏偏还就是事实。
在去看房的路上,宁卫民是通过跟吕所长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大致搞明白这里面的情况。
敢情私房政策,由于国家才刚放开很短的时间。
所以为严防私房主借房取利,管控措施难免有些过度。
按照国家现行给房屋评价办法,指定的交易价格确实存在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悖的情况。
城区房屋价格交易水平,比房屋实际建筑成本约低百分之五十以上。
甚至连买方和房主达成共识,私下里多给房主些钱都不行。
这种行为如果被房管部门发现了,那不光要罚款,而且房产交易也会作废的。
再加上一个租户难以腾退的问题,始终让人头疼难解。
这就导致真正负责私房产权交易的房管所门口一片冷清。
当下压根没有人能够从这种交易中经手赚钱的。
相反,还别看公房交易是法律盲点,也不受法律保护。
但因为这种交易过程是透明的,一手钱一手房。
还可以由着人开价,且不存在租户不走的问题。
反倒是换房站门口,天天惦记怎么倒卖公房的人成群成堆。
这就是市场的选择,利益使然啊。
看似不可思议,实则顺理成章。
另外也得说,老太太要卖的这房子是真不错。
各方各面,都远比宁卫民想象中还要好很多。
甚至还没亲眼看见房,宁卫民只是把车一开进四条的胡同,就明显感受到了这里房子的不同因为胡同和胡同也是不一样的。
在建国之后,因为人口迁徙,城建需要等实际问题。
京城大部分的胡同或多或少都因为加盖厕所和电线杆,有人工拆建、改造、修缮的痕迹。
尤其是作为应急措施,政府还一度鼓励过见缝插针的自建房,以及通过“接、推、扩”工程,增加原有住房面积的举动。
对于胡同的原貌影响和破坏更大。
像马家花园所在地的魏佳胡同还算好的呢。
可原有笔直的胡同,也因此路面距离缩小,过去胡同的老树都被砍掉了。
电线杆和厕所的安置完全是凌乱无章的。
其他的地方就更别提了。
越是居住人口多的胡同,街面就越发凌乱,墙面就越发显得破败。
因为好多居民家里没地儿,都爱把用不上的杂物摆在外面。
街面上的墙体因为走来过往的人多,破损程度自然就严重。
这都是现实生活的客观条件使然。
可反过来,过去高门大户集中聚居的地方却不大一样。
要知道,本身在解放前,这些府门,或是宅门,就修好了自家的厕所。
用电设施也是铺设好的。
而且到了解放后,这样的房子,也是大机关、大单位入驻。
以及高级干部、社会名流搬家进来的情况较多。
因此像这样的地区,不但依然保持了富人区人口低密度的特性,也更能够得到房管部门充分关照。
所以无论胡同风貌,还是在胡同中存在的大量四合院建筑都基本保持没变。
而全长七百二十六米,宽七米,形成于元代的东四四条,恰恰就是这样遍布着高门大户的一条胡同。
这里的古槐共有二十六棵,全部为百年以上。
精美的门楼一座挨一座,足以显示出这些宅邸过去都不是一般的人家。
比如说胡同西部的八十三号院,至今还完好的保留着明清的造币机构,户部宝泉局的东作厂。
而八十五号那座完整的四合院,据吕所长说,当初就是户部宝泉局东作厂总监管的住宅。
八十六号的那二层小楼,属于过去“恒昌瑞记”洋行。
虽然颜色素净,如今已经成为了普通人随意进出的东四旅馆。
但石木混用结构和中西合璧的造型非常独特。
一看这建筑就是晚晴民国时期的大商家斥巨资所建。
至于这条胡同的南侧门牌虽然不多,且门户不大,但也不是普通人家。
大多都是“三条”那些大宅院的后门。
比如说过去江南粮道英朴宅邸的后花园就在其中的一个门里。
只是吕所长也搞不清到底是哪门哪户了。
其实就连宁卫民要买的五号院也不是普通的民户。
说起来那还是货真价实的皇亲国戚宅邸呢。
宁卫民相当惊喜的从吕所长口中得知,这五号院居然曾经是道光皇帝的本家,绵宜的宅子。
虽然五号院只是个偏院。
得连同三号院、一号院凑在一起,才是旧日这位“黄带子”宅邸的整体原貌。
尽管这位绵宜,既不是贝子,也不是贝勒,只是个普通的宗室。
但架不住人家血统纯和辈分高啊。
当地的老住户,没人不知道这宅子的来历,如今还都称这房子为“皇帝的叔叔家”呢。
那想想看,宁卫民突然发现自己要把皇亲国戚的老窝端了。
今后也能享受一下皇上叔叔的日子,这心里有多美。
总之,宁卫民开车走在这条笔直的胡同中,听着吕所长的介绍,就像进入了一座历史的立体博物馆。
道路两旁不是府门就是宅门,形色各异的门楼,胡同上方的树影婆娑,都仿佛在诉说着胡同的深邃。
甚至停车的时候,他立马就在五号院倒座房墙壁上,发现了一溜儿十几个相当蹊跷的东西。
带着好奇再跟吕所长一打听,这才知道,这些东西竟然是过去拴马用的拴马石。
从这些东西的数目上,他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这皇上叔叔的宅邸,过去宾客盈门的盛况。
也不禁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因为马家花园宽慰康术德的话来。
“就您那马家花园啊,即便要不回来也没关系。常言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这不还有我嘛,等日后我发了财,给您买个什刹海边儿上的宅子不就完了?比您这房还好,让您照样可以过过财主瘾。天天还能看湖景儿。”
当时是为了劝老爷子想开点,宁卫民才故意这么嘚瑟的。
结果他这孝心,虽然让康术德挺暖心。
可口出狂言,却也依旧遭到了老爷子的取笑和教训。
康术德是这么答的他。
“你小子,就给我拉倒吧。还什么海子沿岸买房啊。净说蠢话,吹牛都不会吹,真够无知的你。”
“咱们京城有句老话,说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就是指的居住群体的划分。你给我记着,清王朝爱新觉罗的子孙和大部分满洲王公都居住在西城区,这是‘东富西贵’中‘西贵’的含义。所以西城王府最多。”
“而东城,聚集了京城中最有影响力的官僚政客、最豪奢的富商巨贾,和其余八旗名门世家。他们共同构成了‘东富西贵’中‘富’的一群。也正是有了这两大消费群体,才形成了“东四、西单、鼓楼前”的三大闹市商业区。”
“至于你说的什刹海……甚至可以说整个三海的沿岸,连同筒子河沿岸的房子。虽然也在西城区内,但因为邻水,这一地区反而都是民居。要知道在过去,老百姓都愿意守着河随意取用河水,还有种养荷花,靠打鱼捞河鲜生活的人也不少。所以三海沿岸并不是富人的聚集区。那房子又怎么能跟马家花园相比?差太多了。”
“恰恰相反,那里民居大都较陈旧破烂,不是连房就是排房。即便风景好的地方,临岸的也不过是一些商家铺户,除了宋庆龄故居所在的后海北沿,那已经是海子到头的地方之外。其他的各处沿岸,真没有多少好四合院。所以你要在三海沿岸买房,那你就等着爱坑、失望吧。”
宁卫民听了,不免讪讪然。
但丢了一回脸,却也长了见识,更牢牢的记住了师父说的话。
如今果不其然,这遭东四四条跑了一趟,就是最好的验证。
他才真知道了什么叫好四合院,什么叫上档次的老宅邸。
确实全被师父说着啦,老爷子诚不欺人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