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 分类:都市 | 字数:1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
地震孤儿的爱心行动
张有路没有想到,自己在网上发的一个“爱心帖”竟然得到如此热烈的响应。5月20日上午9时,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近300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条条黄飘带迎风飞扬,一张张早已准备好的善款被放进捐款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他们排起长队,在写有“山川同在,血脉相连”的条幅上,郑重签下名字,不少人还领取了志愿者登记表,要求奔赴灾区。地震孤儿刘**动情地说:“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唐山孤儿,我们体会过失去亲人的悲痛,更体会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大家都有一颗报恩的心,想为孤儿们尽绵薄之力,把爱心传递下去。”
张有路是唐山“汲古书店”的店主,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让他和姐姐成了孤儿。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张有路的心一下子揪紧了,“看着那些在地震中成为孤儿的孩子,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种痛苦刻骨铭心!”5月14日晚,他在环渤海论坛上发出了“唐山孤儿向四川孤儿献爱心”的帖子:“忆昔32年前,24万人殁于瓦砾,4204人顿成孤儿,无依无傍。是全国人民伸出救援之手,救死扶伤,捐款赠物。今四川又遭重创,唐山人当知感恩图报,特别是震后遗孤,最知失亲之痛,倍感灭门之苦……望诸位量己之力,伸爱心之手,解羸弱之难。无多有少,多多益善,让四川的孤儿们有一点儿温暖,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发生余震。”
张有路得到了姐姐和朋友的全力支持,这几天,他们分头联系曾在石家庄育红学校、邢台育红学校、唐山育红学校等就读过的震后遗孤,号召大家参与活动。“唐山孤儿”的爱心义举也感染了不少市民。当天,活动共筹得善款近10万元。
张有路计划组成“唐山孤儿志愿队”,希望能去灾区,用亲身经历安慰那些震后失去双亲的孩子。在活动现场,一首署名为“唐山孤儿”的诗作,代表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孩子,我们和你一样,都是从废墟里爬出来,又从瓦砾上站起来的人……我要告诉你,坚持住!坚持住!”
张有路的帖子在全国引起震动。在贵阳市人民广场红十字募捐现场,一名自称“唐山人”的中年男子第4次出现在募捐现场,他往募捐箱中投入5万元人民币后离去。据了解,这位自称“唐山人”的中年男子说自己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一个幸存者,地震使他一夜之间失去了父母和亲人,成为一名孤儿。多年来,他一直得到党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汶川地震又有许多孩子成为孤儿,他感同身受。他看了网上张有路的帖子,开始了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4次捐款。此次他将5万元人民币投入募捐箱,但仍然不愿透露姓名和通讯地址,也不愿透露其4次捐款的总数。他对工作人员说:“你们知道我是一个唐山地震孤儿就够了!”
杨震生今年32岁,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当天,他在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帐篷里出生了。从懂事起,他就知道自己生日和名字里的特殊的含义。大学毕业后,杨震生主动要求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做了一名工作人员。母亲叮嘱他:“那些截瘫的人,都是地震的受害者,你到那里要好好帮助他们!”他记住了,每天都尽心尽力地为截瘫病人服务。当得知四川汶川遭受重大地震灾害后,这位朴实的小伙子拿出了自己近一年的工资1万元捐给四川地震灾区。杨震生说:“我虽不是孤儿,但我和长辈们都体会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因此,他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支援灾区。
“四川地震之后,我一直不敢看新闻,连网也不敢上。这勾起了我对自己经历的回忆。过了两天才敢看,看完了我整整两宿没睡。”虽然时隔32年,汶川发生的这场灾难依然让唐山地震孤儿吴庆彻夜难眠。唐山地震时,吴庆跟父母还有即将上学的8岁的弟弟、3岁的妹妹正躺在一张炕上,一两分钟内,这些亲人的生命就消逝而去了。那一年,吴庆仅仅13岁,灾难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吴庆现在是开滦矿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地震时他住的地方叫西工业新村六街,开滦煤矿的工房,现在是新唐山最繁华的商场所在地。1979年8月,吴庆被送到开滦技校,和一批年龄差不多的大概200个地震孤儿一起学习。1980年9月,孤儿们再回到单位,重新分配工作。回到单位后,当时团支部找老团员跟孤儿们结对子,一起干活,交流思想。老团员告诉吴庆,一定要要求进步,积极入团。1982年,吴庆担任了矿团支部书记。1984年,矿上招聘管理干部,吴庆通过文化考试、面试之后,应聘到党委宣传部工作。组织上发现他积极上进,又介绍他入了党。吴庆自豪地说,当年一起学习的很多孤儿,都在一些重要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吴庆动情地说:“今天汶川地震了,有那么多的跟我们当年一样的孤儿,我们应该为孤儿做点儿什么。”他积极到单位捐款,还到纪念碑广场捐款。吴庆的儿子今年22岁,要读大三了。儿子打电话回家说要给四川捐款时,吴庆告诉儿子,根据你的能力,尽可能多捐点儿,捐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