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 分类:都市 | 字数:1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4)
重组家庭:构筑和谐家园
人生的意义就是把个体的天然悲剧演成喜剧,家的意义同样是这样。
大灾过后,人们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爱的支撑。家庭重组是震后的特殊现象。在唐山地震后的走访中,我看到过很多废墟中破损的家庭以闪电般的速度重新组合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1.5万个核心家庭解体,约有7000多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00多个丈夫失去了妻子。震后又有近万个家庭重组,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河北理工大学的王子平、徐金奎、孙武志等学者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经过长期的统计分析,他们认为,唐山震后重组家庭与一般重组家庭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为了依靠重组,过程呈现出集中和快速,绝大多数重组家庭是在震后一年之内结合的,占到被调查总数的80.1%。重组大体始于1976年底,到1977年上半年达到**。然后是为了幸福重组,这是家庭重组诸多动因中最显著的,其中因为经济上没有依靠的占到了65.1%,这些都集中反映了生存在重组动因中所占的比重。而其他方面,如感情上的填补与志同道合、生儿育女、生理上的满足,以及以爱情为基础等都显得次要了。还有和谐的“磨合”,重组家庭重组前男女双方均无子女的只占极少数,仅一方有子女的和双方都有子女的则占到了92%左右。这种特殊的要素和结构,使重组家庭潜伏了许多不稳定性,但多数家庭经过“磨合”实现了成员间的和睦相处。因此,重组家庭需要一个角色转换和感情调适的过程,也有一些解体了。
我把这些家庭组合写进了电视剧《唐山绝恋》里。地震两三个月后,废墟还没有清理完毕,民政局和街道居委会就开始给地震破损家庭操办集体婚礼。在简易房中或露天广场上,几十对“新人”穿着朴素整洁的便装,戴一朵红花,完成了他们的简易婚礼。有时也会放鞭炮,场面并不冷清。这种重组的“快”让人有些意想不到,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几乎完成了大部分破损家庭的重组。瞬间携起手来共渡难关,没有磨合好的夫妻,未来就很痛苦,大部分还是解散了,解散后互相也没有怨恨,他们心里大多还保留着对原有恋人的感情。
这些重组家庭和通常意义上因离异而重组的家庭情况迥然不同,他们各自对自己的另一半,不是情感破裂,而是还存有很强的感情,是一场灾难折断了夫妻情感。而且,即使时间过去再长,原先的这种夫妻情依旧会很强烈。地震以摇荡的形式突兀地开始,当新的家庭再次组合起来的时候,总是带着灾难的阴影,走出这个阴影要经历多少时间,需要有多少爱?
但是,唐山的重组家庭还是和谐、温馨的。
83岁的刘学儒从公安工作岗位离休,在老伴眼中,他是一个“严肃的人”;77岁的马彩云干过社区工作,在老伴眼中,她是一个开朗豁达的人。大地震夺去了震前丧偶的马彩云的二儿媳和两个孙子,而刘学儒则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和一个儿子。
“我们两家是亲戚,他闺女嫁给了我外甥,我给他闺女看小孩时,小辈们就做了‘红娘’,很快,我们就领了结婚证。”1973年丈夫去世后,马彩云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和刘学儒重组家庭时她已49岁。
“那时候还不兴‘黄昏恋’,不像现在社会这么宽容。”她说,“那时就想老刘孩子少,在经济上能帮助我减轻些负担。”
因为是亲上加亲,和马彩云早已熟识的刘学儒对她印象本来就不错,而此时生活上也迫切需要个伴侣。得到子女支持后,他就拍板决定和马彩云走到一起了。这一走就是相依相伴的30年。
“从结婚起,我穿的衣物除了鞋袜和背心,基本上都是她亲手做的。”从几岁就开始在纱厂当童工的马彩云手很巧,做出的衣服都很合身。
“老刘待我也体贴,我当居委会主任那会儿工作忙,老刘就忙完了工作忙家务,还经常和子女谈心,叮嘱那些走上领导岗位的子女要廉洁自律,当好人民的公仆。”
“我身体不好,她就每天给我熬药、泡脚、用热毛巾暖腰,还变着花样给我做饭。她知道我爱吃红薯,这阵子光红薯就买了十几回!”
“他这人特别好,一有摩擦,他就让着我,事情过去了再给你掰理。别看我们老了,可他时不时还弄两张电影票一起看场电影。”
老两口儿的谈话最后变成了相互为对方“表功”。可在他们那幸福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却感到了一种可以让时光停驻的动人温情。
汶川地震也会面临很多家庭重组,我们祝愿他们找到一种相濡以沫的情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