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山
作者:戴修桥 | 分类:都市 | 字数:53.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五章
丁雷在杨家负伤 医院中帮助病人
诗曰:
君心无愧可对天,一尘不染在人间。
多行好事别图报,明镜时刻悬胸前。
杨赐对蔡花还是有感情的,一时犯浑,酒后无德,事情一发生就后悔莫及了。再经过两个老人一说一哭,更是万番悔恨。她们母子去哪里了?那就去学校问问儿子吧。
于是杨赐奔向儿子上学的小学校,正好学校放学了,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在老师的护送下,很有次序地列队走出校门,这是盛开的鲜花,这是祖国的希望,多么美哇,这里才是真正的春天。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杨赐的眼帘里,他紧走几步迎了上去。
杨赐热乎乎地:“超儿,超儿。”
小杨超没有理会他,和他擦肩而过,亲切地:“表姨,表姨。”
杨赐向后看去,原来是薛蓉推着自行车也来接小杨超。
还是薛蓉先开了口:“表姐夫,你也来了。”
杨赐笑容满面地:“薛蓉妹妹,我真的好好的感谢你们两口子。”
薛蓉轻轻地拍了一下小杨超的肩膀说:“超儿,怎么不和爸爸说话呢?”
小杨超立即唬着眼睛大声说:“你来做什么?”
杨赐和和气气地说:“爸爸我接你啊。”
小杨赐昂着头气扑扑地说:“我是野种,凭什么叫你是爸爸。”
杨赐失色地:“你.......”
小杨超吼了起来:“杨赐,我警告你不许再打我妈妈!”
此时此刻的杨赐是什么个心情?五味杂陈,真不是个滋味,尴尬、失意、恐惧,说不出来心里能有多痛苦,多伤心......
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小杨超这句话不是伤了他的人,而是伤了他的心。虽然好像是平常父子之间的拌嘴,小孩子不懂事。可是对杨赐的触觉很深很深,也暴露出于他母亲,还有他们之间已经出现的裂痕,或者说是鸿沟。能不能填平这道鸿沟?也许需要精力和时间。即使填平不了它,也得在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尽管薛蓉在他们父子之间如何打圆,小杨超还执意不跟杨赐去,薛蓉无奈将杨超接走了。
杨赐心里非常难受,剖腹剜心之痛,也比不上儿子对他的叛逆之苦,在无人的地方他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杨赐转念又一想,事前要胆小,事后要胆大,流泪是无能的表现,问题是解决的,因为自己惹出来的事,好汉做事好汉当,说孬种腔又有什么作用,只能让人嘲笑你乃酒囊饭袋无能之辈。也只有自己去不懈余力,排除和攻克。
当天他又来到古城镇派出所找到孟所长保释蔡家二弟兄,解决了第二个心事,剩下的就是丁雷这个老大难,解铃还得系铃人,常建设对他杨赐太铁了。老百姓骂他常建设就是杨赐一条死心塌地的走狗,以杨赐的话来说那是真弟兄。
秦桧还有三个相好的,这一点杨赐比谁都清楚,从儿时一起偷鸡摸狗,他不止一次为我排忧解难,可以说是左膀右臂,一直是忠心耿耿。就是因为如此才落个长舌子这个不雅的绰号,还有刘收购,人前叫他是真名实姓,人后谁不喊他是溜沟子。我们三个人就像当年的六郎杨景与孟良焦赞,因此我必须救他。
要想救出常建设还必须先从丁雷身上做文章。他对丁雷太了解了,他的原则性太强了,服软不服硬,三句好话有可能说服了他,你要是硬搬功,在他面前支口铡刀,他也能脸不变色心不跳地钻进去。为了救出常建设他知道应该怎么做,说得容易做得难,如何说服丁雷,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能厚着脸皮去县人民医院做好这个说客了。应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这句老俗语,换句话来说能伸能屈才是大丈夫。
正是:
路不铲不平,事不为不成。
人不劝不善,钟不敲不鸣。
第二天,杨赐没有开自己的私家车,坐上开往县城的第一班公共汽车去了县城。
杨赐到了县城下了车,在一家小吃部吃了早点,然后去超市购买一些营养品就去了医院。在住院部查到了丁雷所住的病房就进去了。
丁雷是外伤,鼻梁骨折又不能做手术,也不能打石膏,现在只能吊水消炎。丁雷本来就是一条硬汉子,在他身上小伤小痛不在话下,吃得起苦受得起痛,他躺在病床上一边吊着水一边看着书,杨赐来到了床前他还没有发现。
"丁雷。”
丁雷听得有人叫他的名子这才抬起头来,见是杨赐虽然有些想不到的感觉还是控制住了。
丁雷触景生情地说:“老同学,不,杨书记,你?快坐下,坐下。”
病床前正有一个方木凳子,杨赐把带来的礼品放在病床上就坐下身来。
丁雷道:“买这么多的礼品做什么?”
杨赐喜笑颜开地说:“我是来感谢你的。”
丁雷爽朗地大笑道:“感谢我,谢我什么?”
杨赐道:“没有你的解围,蔡家二弟兄还不知能打我到什么程度,也许......”
丁雷说:“举手之劳,别耿耿于怀。”
杨赐又问:“你伤口还疼不疼?”
丁雷笑了笑说:“离心还远着呢,杨书记,我丁雷是个直脾气的人,从来就不会拐弯抹角,我可以断定你还有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你来的主要目的。你就开诚布公,话不说主题等于是费话,别磨蹭了,开门见山,快刀斩乱麻。”
杨赐也笑道:“你我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我太了解你了。老同学,我来争求一下你的意见,常建设承担全部的责任,必须承担法律对他的惩罚,一是民事赔偿,二是.......”
丁雷问:“二是什么?”
杨赐少气无力地说:“你是否同意调解?”
丁雷坦荡地说:“我和常建设也是同饮一井水,一起长大的老邻居,没有任何的深仇大恨,更谈不上有敌我矛盾,我又为什么不能原谅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个道理我不是不懂。”
杨赐大喜道:“你放弃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了。”
丁雷点点头。
杨赐又问:“那民事赔偿你就出个数吧?”
丁雷向隔床一个老汉看了看说:“这位老人很可怜,老伴死得早,只有一个儿子,去年出了车祸,不幸身亡,肇事司机丧尽天良逃逸了,没有受到如何赔偿。媳妇又改了嫁,还有一个八岁的孙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这样的日月还能好吗?和我们一样都是农民,他那里是个山区,相比起来经济是落后的。为了生活,老人已经六十多岁了还雇给人伐树。披星戴月,早去晚归。三天前的晚上下了雨,老人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天黑路滑掉进山沟里摔断了大腿。幸亏被路人发现打了120,才送来医院。可是医疗费没有着落,不但不能手术,还停了药,我想帮助他。”
杨赐问:“你怎么帮助他?”
丁雷说:“为老人筹备医疗费。”
杨赐又问:“你还在医院里又怎么去筹备?”
丁雷说:“我准备今天下午出院回家做薛蓉的思想工作。”
杨赐说:“三百五百解决不了问题,肯定是个不小的数字。”
丁雷说:“我问过医生,有一万块钱就能全部解决,虽然我和他无亲无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总是感觉到有一股说不出来的责任。我家里是没有钱,卖一棵银杏树吧。”
杨赐没有说什么,睁着两只猴眼傻乎乎地看着丁雷。
丁雷想了想道:“老同学,我有权利去向常建设要求民事赔偿,你自然来了,我们就商量商量。”
杨赐说:“可以,我听取你的意见。”
丁雷说:“老人的医疗费是一万元,一年后还得第二次手术取固定钢板,还需要5000元。老人目前需要治疗和修养,没有任何收入,祖孙二人的生活等等都得需要钱。这样吧,常建设给我现金两万元人民币,我保释他出狱,不追究他刑事责任。”
杨赐大喜站立起来道:“此话当真?”
丁雷斩钉截铁地说:“我丁雷是男人,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杨赐毫不犹豫地从囊中取出三撘面额百元的人民币,郑重地说:“这是三万元,老同学请你收下。”
丁雷说:“为什么是三万?”
杨赐说:“过去我虽然认识你,并不真正的认识。还有你的医疗费,其他话都不要说了。”
正是:
两人自是,不反目稽唇不止,
只温语称他人一声好,便有无限欢欣;
两人相非,不破家亡身不止,
只回头认自己一句错,便有无限受用。
丁雷道:“杨赐,杨支书,我丁雷说话是算数的,两万就是两万,这一万你收回去吧。”
这时一名医生走进来,丁雷叫了过来道:“医生同志,请你们做好这位老人的手术准备。”
那医生道:“他的医疗费?”
丁雷取过一搭人民币道:“这是一万元是老人的医疗费,我正在输液不方便,请你代我为老人交到收费处,谢谢了。”
那医生答应了,接过钱来到老人的病床前,轻轻地揭开老人的被子说:“别哭了,准备手术。”
那老人还在流着泪道:“我要小孙子回家借钱去了,还没有回来。”
那医生示出手中的人民币道:"南面床的丁雷同志为你交了医疗费,这是一万元,足够你第一次的治疗费用。你如果没有进食,马上进行手术。”
那医生说罢匆匆去了。
邻床的一个病人说:“七八岁的孩子谁相信他能借来钱,那是望山跑死马,指亲饿死人。”
老人目中噙泪道:“有钱能借银百两,无钱难借米半杓。
正在这时一个小男孩满脸是汗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爷爷我借来钱了。”
孩子跑到病床前小心翼翼地从口袋中掏出钱来说:“这是356块9毛6分钱,我还记了帐,爷爷您不是说人穷志不穷,人不死债不烂,就是您死了还有我,这个帐我们一定还。”
病房里的人向孩子手中的钱看去,有一大卷,多是分分角角的零钱,谁不摇头感叹,杯水车薪,能济何事。可是那孩子还非常认真地说:“爷爷,我把帐念给你听听,一定收好。”
老人没有回答还在一个劲的流着眼泪。
孩子念起帐目来:“东邻李大爷50,西舍王大叔50,前院刘奶奶50,后院张二大娘50;这是200元;剩下的156块9毛6分是我们二(一)班十七名同学借的,他们都说不要还了,爷爷您说这个合适吗?”
老人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又说:“爷爷,我见到老支书爷爷了,他告诉我他要来看你,因为你也是党员,他还告诉我农村快要办医疗保险了。”
老人这才探起身来说:“孙儿,你去向那位好心人磕几个响头谢谢他。”
孩子莫名其妙地:“为什么?你告诉我男人膝下有黄金,我凭什么去给他磕头?”
老人说:“他替我交了一万块钱的医疗费。”
孩子更不明白了,问:“他和我们是亲戚?”
老人摇摇头说:“没有。”
孩子又问:“是朋友?”
老人还是摇摇头说:“一无亲二无故,素不相识。”
孩子更不理解了,道:“那又为什么?”
老人说:“因为他是好人。”
孩子深深地点点头说:“我长大也要做好人。”
这孩子紧走几步来到丁雷的病床前扑通跪倒在地,向丁雷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说:“叔叔,好人叔叔,我谢谢您。”
丁雷胳膊上还吊着水很不方便,一只手去搀扶这孩子,可是这孩子总是不起来。
丁雷说:“孩子快起来,快起来。”
那孩子被杨赐搀扶起来坐在丁雷的病床边,天真无邪地说:“叔叔您收下我吧。”
丁雷有些懵然,匪夷所思地问:“孩子你是什么意思?叔叔我不明白。”
孩子道:“我也想做好人,拜你为师.”
丁雷这才明白道:“好,我答应你,你也得答应我的要求,我才能收下你。”
孩子说:“叔叔你说吧,什么要求?”
丁雷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一定要上好学,才有本事,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能有能力去做更好的好人。”
那孩子有些为难地说:“爷爷老了又伤了腿,要是落下了后遗症,我这个学还能上吗?”
孩子说到这里止不住热泪滚滚,夺眶而出。
丁雷说:“孩子只要你愿意上学,叔叔我可以帮助你。”
孩子不可置信地问:“叔叔你怎么帮助我?”
丁雷说:“资助你上学的所有的费用。”
孩子听了又一次跪倒在地,是那么由衷,那么真诚地:“谢谢叔叔,谢谢叔叔。”
丁雷从病床头又取出那一万元钱塞到那孩子的手里,说:“你先收下这一万元钱,一部分是你爷爷第二次住院取固定钢板的医疗费,剩下的解决你们暂时的困难。放心吧,我每一年都要去看你的,定期付给你上学的所有费用。”
那孩子接钱的手颤抖着,一串串泪珠滴在钱面上,丁雷又把他搀扶起来。
杨赐在一旁看的清清楚楚,依然固我的心态开始有些变化和感动,还残留着一部分的迟疑,丁雷是不是太傻了。没有想到我们茅草山竟出了两个傻蛋,老有大傻蛋盛春天,少有丁雷这个小傻蛋。
正是:
其实他们两个都不傻,可以说是好人善人的别称,善与恶,聪与傻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大大的分水岭。有的人还说这些人是不是头脑里有病?有这种认识的人就表现出这些人的本质的恶劣。还有的人笑话这些人是花郎施舍讨饭的,穷人帮助穷人。
过去都怀疑他为什么总是磕磕巴巴的富裕不起来,家里连一件向样的家具也没有,总是捡别人扔下的东西使用,一件换洗的衣服也没有,原来是这样的,钱都花在这方面了。过去村里人都这么讲他,我根本不相信,今天我信了。这是杨赐的心里话,他没有说出口。
这是杨赐的心里话,也是他回来有些转变的启蒙,这且不说。
这时候丁雷的水也挂结束了。
手术车推了进来,老人被抬上了车,他已经痛哭着,泣不成声道:“恩人,我就是变鬼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哇。”
正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
不若德怨之两忘;
仇因恩立, 故使人知恩,
不若恩仇之俱泯。
《菜根谭》书中云:
处事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丁雷也下了病床来到老人的面前道:“老叔叔别难过,人活在社会上就好比趟水过河一样,互相搀扶着就过去了,什么惊涛骇浪也就不怕了,相信社会的力量是力大无比的,祝你早日康复。”
那老人泪道:“如今的人有几个不是落井下石,我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
丁雷又安慰了老人一番:“大爷您放心地去手术,其他就不要多想了。”
老人非常感激,热泪盈眶,握着丁雷的手不肯放下,在医务人员的再三劝说下才撒开手,丁雷将老人的手术车送出了病房,回过头来对杨赐说:“老同学,我还要借花献佛,你拿来的礼品我原意是不收的,这样吧,这老人需要。”
杨赐问:“你不需要吗?”
丁雷哈哈大笑道:“看我年轻力壮的,再去吃这些补品,不怕营养过量成了三高。”
杨赐反问道:“你需要什么?”
丁雷滑稽地说:“我需要的东西太多了。”
杨赐再问:“你需要哪些东西?”
丁雷说:“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康。”
杨赐问:“就没有一件是你个人的要求?”
丁雷说:“有,还非常急需要。”
杨赐:“说具体的别给我打哑谜,行不行我的老同学。”
丁雷郑重其事地说:“请你给我工作的机会,我有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啊。”
杨赐说:“我答应你的要求。”
丁雷很激动的握住杨赐的手道:“谢谢你杨支书,谢谢你我的老同学。我们走吧,去公安机关保释常建设。”
杨赐问:“还没有办理出院手续,再说你的伤?”
丁雷笑着道:“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你没有当过兵不知道。放心吧这点伤放不倒我,出院手续我已经办好了,同时又买了三盒消炎药。”
杨赐大为感动道:“天下人都能向你这样就好了。”
丁雷说:“我看过一本书名为《菜根谭》书上云:
吾身一小土地也,使喜怒不愆, 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
杨赐问:“其意是?”
丁雷解释道:“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如果能做到使高兴和快乐都不逾越原则和规矩,使自己的行为在遵法守纪的范围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着,这就是做人调理谐和的功夫。
杨赐道:“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规律,人上百形形**,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不可一概而论。”
丁雷说:“《菜根谭》书中还说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杨赐一知半解地说:“把大自然可以比作父母,如何要天下百姓都没有怨恨,太难了,简直是望尘莫及哇。”
丁雷说:“真正能达到这个目的,万事万物没有灾害,天下就能呈现出一片祥和太平,那有多好呢。”
杨赐笑了笑道:“这是理想吧,也许是空虚的幻想。”
丁雷说:“理想也好,幻想也好,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么个道理, 道德是立身的根本,有着良好的道德风尚才会有被人尊重的人格, 德高才能望重,高风亮节的人才是道德的最完美的一种表现。”
正是:
一个善良的人,他每做一件事给人都有春天的感觉。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