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神侠传
作者:蒙光虹 | 分类:仙侠 | 字数: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明朝神侠传——第三十七章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灭大顺、南明、大西三国,实现大一统。
明朝七侠晚年时,后金已建立多年,明朝内忧外患,明朝阉党之乱,袁崇焕大将军被冤杀,后金贿赂辽东大将,后聚兵进攻明军,从而大胜,辽东失守,后金于公元一千六百三十六年,改国号为清,大清帝国建立,清军兵至山海关,明朝国内,义军四起,李自成的义军步步为赢,所到之处,明军溃败,北京危矣,后金进攻山海关。公元一千六百四十四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此时,明朝七大宗师已死多年,明朝七大宗师的有法力、会神功、会法术的徒弟为天下苍生,不在饱经战乱之苦,天下早日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率领门众投降大清。明将吴三桂降清,领清军入关,大清大军与李自成的大顺朝大军在北京一带决战,大清大军大胜,大顺朝军队大败,后撤出北京,清军入主北京。明朝七侠死后二十年,大清、南明、大顺、大西四国并立。清军休整完后,清军兵分三路南下,一路由阿济格率领,追歼李自成大顺军;一路由多铎率领,消灭南明武装力量;一路由豪格率领,歼击张献忠起义军。但同时又做了三路大军围歼大顺军的战略部署,同时阿济格和多铎钳形攻势夹击大顺军,豪格则紧追不舍,面对明末清初最强悍的八旗兵和明朝最精锐的吴三桂铁骑,李自成和大顺军不到三个月就瓦解溃散。李自成及其余部转战河南、陕西等地抗击清军,不幸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五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上被当地农民拿锄头锄死了,大顺朝灭亡。清军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公元一千六百六十二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公元一千六百八十三年,清军攻占台湾,南明灭亡。
大西大顺二年(1646年),清兵击败李自成大顺军,兵锋直抵汉中阳平关,与大西政权对峙。张献忠于西京召集大西军高级将领会议,着手抗清兵事部署。强调万一自己牺牲,指定张可望为继承人,同时确定了大西政权将实行“联明抗清”的国策。7月,献忠亲率大西军六十万主力开赴川北抗清前线,设御营于西充凤凰山。11月,大西军广元守将、都督刘进忠叛降清兵,并献计突袭大西军西充统帅部。同年12月,清兵依刘进忠计,冒险深入西充凤凰山,袭击了张献忠。献忠不幸重伤坠马被俘,旋即牺牲。清兵乘势总攻,数十万大西军猝失最高统帅,导致全军失去统一指挥,各部建制被打乱,措手不及,全线败退,仓促突围,损失惨重。
此时,大西的重镇重庆,已被明残余势力、明平蜀侯曾英乘虚率军攻陷。大西军主力于重新集结后反不如曾英兵多。但大西军迅即回师,哀兵义愤,以少胜多,一举收复重庆,号称拥众二十万的曾英部明军队顷刻瓦解,曾英中箭死去。同月,献忠一妻临产,张可望、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等四将军于綦江“与众同盟辅孤”,但生下的是遗腹女,且即死。众人遂依献忠生前所嘱,拥推张可望继任为大西军政权最高领袖。大西大顺三年(1647年)正月,张可望率大西军主力出川,摆脱了清兵,转兵贵州,“所过民皆安堵”。途中,于遵义桃源洞处决了在大西政权主政四川三年中,犯有严重错误并负有重要责任的左丞相汪兆龄,同时处死了对张可望等主政军中起实际掣肘作用的张献忠皇后,整饬了内部纪律,确定并重申了坚持西南、联明抗清的主导方针,实现了在不利形势下的主动战略转变,并形成了新的以张可望为首之下的四将军领导体制。张可望等四将军也在此时恢复了各自的本名——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同月,大西军横渡乌江,于2月击破明守军,直下贵阳,复分兵长驱攻略云、贵各地。同月,献忠义子、大西定北王兼定北将军艾能奇牺牲,孙可望以部将冯双礼接掌原艾能奇所部人马。4月,大西军迅速进兵,平息了“称兵二十万”的云南蒙自土司沙定洲的叛乱,粉碎了以明黔国公沐天波为首的明势力的顽抗,并迫降了沐天波,掩有了云、贵两省全境。但同时,大西军对贵州的统治并不稳固。主力部队入滇后,打着明旗号的明在四川境内的残余势力即乘虚侵占了贵州的部分地区。同年8月,大西军政权以昆明为首府,改原“大顺”年号为“兴朝”,并为张献忠建立世庙,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同时,制天子卤簿、定朝仪、铸九叠印,并着手编写“太祖本纪”、撰修大西国史。
新的政权的组织形式类似“三架马车”,仍以孙可望为最高领袖,尊为“国主”;大西安西王李定国、抚南王刘文秀改以“安西元帅”、“抚南元帅”的名义辅政,君臣间彼此以“兄弟”相称。重新调整任命了内阁、六部等的组成官员,在安西元帅李定国、抚南元帅刘文秀以下,以杨畏知为华英殿学士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大学士雷跃龙,吏部尚书严似祖,(后)任僎,(后)马兆羲,(后)范鑛,户部尚书丁序焜,(后)范鑛,礼部尚书严似祖(兼),(后)范鑛,兵部尚书任僎,刑部尚书雷跃龙,工部尚书仍为王应龙,(后)王尚礼。同时,在贵州设立行营,调整地方各级政权为府、州、县、卫、所等,滇黔二省地方官皆可望委任“。
兴朝年间,大西军政权革除了原明朝时遗留于云、贵地区的诸多积弊,实行了有利于政治清明、养息民生的新政,同时,制订了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与恢复、发展生产的制度和措施。大西军政权所任命的官员,“道劳不肩舆,炎暑不张盖,而尽力乎沟血”,“孙可望等立法甚严,兵民相安”,“全滇之官,无一人敢要钱者”;在大西军政权治下的云南,“外则土司敛迹,内则物阜民安。百姓插莳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从吏风到民风,都发生了自明末以来清新、根本性的变化。大西还在其辖境内铸造了“兴朝通宝”,与“大顺通宝”同时流通,以促进商业贸易的流通、发展。在政治上,此时的大西军政权着眼全局,仍坚持奉行张献忠遗嘱的联明抗清的重大战略方针,并积极致力于建立抗清统一战线的努力。一方面,利用在云、贵与明旧属所达成的统战关系,积极沟通、联系明方面,表示愿意尊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为主,同时坚持自身在政治上的独立性,诚心实意愿与明方面联合抗清。另一方面,积极沟通、联络李自成牺牲后的大顺政权及其军事力量,以重修旧好,联手抗敌。
从总体上看,兴朝年间,该政权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灵活地采取了“建国不建统、纪年不纪号”的相对模糊、低调的,有利于巩固自身,恢复发展的策略。二是,以“共扶明后,恢复江山”为号召,达到团结云、贵地区明政权人员,共建西南抗清基地,和切实落实联明抗清的重大战略的目的。三是,该政权宣称“受命先王”、“恪遵先志”,“王绳父爵,国继先秦”,表明在实质上,其政权性质依然是原张献忠大西国政治生命的延续。它与当时的大顺政权,均仍然是相对独立于清朝及明的政权实体。因此,兴朝年间的大西军及其活动,仍应视作大西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难以割裂的组成部分。
兴朝二年(1649年)正月,孙可望遣杨畏知等为使,赴明永历朝廷行在肇庆,具体落实联(南)明抗清事宜。为着建威于内部以及试探南明方面的诚意,开出了请封在前明历史上位居诸藩之首的“秦王”一爵的较高条件。迂腐的南明朝廷对大西起义军采取了歧视、敌对的态度,“议久不决”,并拒绝了秦王之封,只勉强同意封孙可望为较“一字王”低一等的平辽王。南明浔州守将、庆国公陈邦傅更伪造永历敕书、暗铸"秦王之宝"金印,遣人冒充永历朝廷使臣,往昆明伪封孙可望为“秦王”、”监国“。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政权与南明朝廷进行了坚决地斗争。直至兴朝四年(1651年)3月,南明方面为形势所迫,才不得不正式认可了孙可望的”秦王“身份,并赐名“朱朝宗”。是月起,昆明的大西军政权正式改奉南明永历朝正朔,原“大西国”国号从此停用取消,大西军正式成为南明军队的一部分,孙可望改称秦国“国主”,并积极部署收复失地,出兵抗清。
兴朝二年(1649年),大西军政权所辖全部兵力已恢复发展至二十余万。兴朝三年(1650年)8月,为了在大军出师前肃清境内的军阀、敌对势力,巩固西南的抗清基地,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政权,以依旧盘踞于后方部分地区的南明残余势力为主要的针对目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收复川黔战役。孙可望以南明”秦王“、”监国“的名义,亲率大西军八万主力自云南进兵贵阳。贵州的南明匡国公皮熊、忠国公王祥等地方军阀欲武力抗拒,孙可望果断下令以武力强行“改编”。大西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进兵,在乌江河之役中,一战而歼灭皮、王部主力六、七万人,粉碎了南明军队的抵抗,王祥避死真州,皮熊率少数残兵窜入山中后病死。9月,大西军收复贵阳,并从此迁首府于贵阳。当年12月,大西军收复贵州全境。次年,抚南元帅刘文秀奉孙可望之命挥师入川,沿途粉碎了自大顺四年(1647年)大西军撤离渝川后,乘机窃踞川西、川南、川东部分地区害民为恶的多股南明军阀军队,收复了四川大部地区,并与以忠贞营(即大顺军)别部为主体的夔东十三家军等多支抗清武装沟通了联络。前明在四川的残余势力南明定川侯李占春、靖南侯于大海出川逃鄂。同年10月,降于清兵。川黔战役以完胜收官。随即,大西军政权“安抚遗黎,大兴屯田”,使“远近多归之”。其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更使得“一切五谷六畜丝麻之类,无隙可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复兴与发展。在大西军政权的有效治理下,被收复地区“官绝贪污馈送之弊,民无盗贼攘夺之端”,重新呈现了生机。
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正月,永历政权所辖的南方国土多已沦陷于清兵,南明**军相继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省,所辖武装部队分崩离析,其主力业已为清兵歼灭。永历帝朱由榔被迫携家眷及其朝廷仅存的文武官员,从其朝廷驻在地南宁仓皇逃奔原大西军辖区,以寻求保护。2月,孙可望命迁之于贵州安隆千户所安置,旋改命名为“安龙府”。“王自入黔,无尺土一民”,“时廷臣扈随者,文武止五十余人“。事实上,从这时起,南明政权实际已经名存实亡。其最后的一个小朝廷——永历朝廷已彻底沦为完全寄居、依附于大西军政权羽翼庇护下之傀儡政权,以秦王朱朝宗(孙可望)为首的原大西军政权,已成为南明政权后期南明朝廷唯一赖以生存的政权与军事支撑力量。
永历六年(1652年)4月,朱朝宗率领南明军队主力誓师于贵阳,并军分三路,大举兴兵北伐,收复失地。总兵力达二十四万人。战斗序列为:驾前军:秦王朱朝宗亲任主帅,以白文选为副,下辖张虎(孙可望即朱朝宗之义子)、总兵黑邦俊、总兵王爱秀、贺九仪、张明志、张岳、刘镇国、关有才等将领。兵力十万,内有战象百余头。出贵州玉屏东进湖南。东路军:主帅李定国,以前军都督冯双礼、鄂国公马进忠为副,下辖坐营都督靳统武、左营都督王之邦、右营都督吴子胜、天威营都督高文贵、西镇营都督张胜、金武营都督刘之讲、武英营都督廖鱼标、武安营都督陈同能、火器营都督高恩、强弩营都督郭有名、铁骑营都督王会、铁骑营左都督卜宁、象阵营都督禄永命等将领。兵力八万,内有骑兵逾万,战象一百六十头。出贵阳黎平东征湖南。北路军:主帅刘文秀,以王自用、张先璧为副,下辖讨虏将军王复臣、灭虏将军卢名臣、总兵狄三品、总兵姚之贞,以及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尹三升、王自奇等将领。兵力六万,内有战象六十余头。出遵义北伐入川。上述三路大军中,除张先璧部八千人系原南明**军、马进忠部为前期荥阳十三家农民起义军外,其余诸部,皆由大西军改编而成。南明东路军出师后,进展顺利,所向克捷。出兵五十余日,即攻克包括省府长沙在内的府、州、县城数十座,收复了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斩清总兵张国柱于靖州,败续顺公沈永忠部于湘潭,困围省内清兵于岳、常、辰三州。6月,李定国率军转略广西,相继攻克绎湖、全州、严关,歼灭清定南王孔有德部主力三万八千余人。7月,东路军攻克广西首府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被迫自杀,其子孔庭训后被李定国擒斩,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理布政使张星光,南明叛将、原庆国公陈邦傅及其子、原南明文水伯陈曾禹等被俘。8月,南明东路军乘胜收复了广西全省,包括孔有德部主力在内的十万余广西清兵被歼。清廷举朝震恐。9月,王荃可、张星光、陈邦傅父子等于贵阳被朱朝宗下令处决。同年7月,清顺治帝以皇兄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三贝勒、八固山等二十余员大将并十五万兵马,辅以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部,全部兵力共约三十余万,大举征伐南明。朱朝宗檄令李定国撤兵两广,回师湖南迎战尼堪。8月,李定国率东路军撤出广西,回师湘、赣,相继收复永州、衡州、潮阴、永兴、安福、永宁、龙泉等县。11月,尼堪轻敌冒进,李定国亲率大军设伏于衡州,一战全歼尼堪亲率之清兵主力三万余人,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贝子喀喇、一等伯程尼并敌将佐数十员,获得大胜。清廷闻讯,“号天大恸”,“朝野震荡,人心浮动”,哀叹“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顺治帝称:“我朝用兵,从无此失。”清兵从征贝勒爱新觉罗·吞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将领,因主帅尼堪亲王之丧,相继受到被革爵、革职等严厉处分。南明北路军刘文秀部在出师后,屡败当面的清兵平西王吴三桂等部。至当年9月,收复了四川大部地区。李定国、刘文秀因功被永历帝分封为西宁王、南宁王。驾前军方面,8月,白文选率军进抵重庆,配合北路军刘文秀部一举收复了重庆。驾前军两总兵黑邦俊、王爱秀部一度隶属北路军节制,随同北路军主力取得了重庆追击战的停溪大捷。是役,清兵梅勒章京葛朝忠、佟师圣、白含真,总兵卢光祖、陈德等十余将领被斩杀,共歼清兵近两万人,逃脱者仅百人。在南明东路军横扫湖南的同时,朱朝宗亲率驾前军十万主力出黔中,经玉屏,攻克了辰州,朱朝宗改沅州为贵州黔兴府。
在由原大西军改编而成的南明军主力三军并发,乘胜进军的同时,其他各路南明军队也在其胜利进军的鼓舞下,积极转守为攻,展开收复国土的战略攻势。由李来亨、刘体纯等率领的南明忠贞营(大顺军)-夔东十三家军,在渝鄂边界表现活跃,并进迫常德;南明漳国公、招讨大将军郑成功于闽南接连对清兵发动凌厉的攻势;南明定西侯张名振、兵部侍郎张煌言于江浙屡败清兵……在长江以南地区,造成了自清朝入主中原以来,南明方面全面反攻而清兵屡败、困守的全局战略态势的重大转机。
当以原大西军为主力的南明军队胜利进攻时,南明秦王政权——原大西军政权内部的政治危机也随之爆发。自兴朝二年(1649年),孙可望向南明永历朝求封秦王始,原大西农民政权及其军队,经历了逐渐封建化蜕变的过程。在此进程中,以朱朝宗(孙可望)为首的秦王政权与南明永历朝廷间两个中央既并存又斗争的矛盾,原大西农民军将士与其“统战”对象——南明各级文武及其政治立场间的矛盾,以及秦王朱朝宗(孙可望)与安西元帅李定国、抚南元帅刘文秀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及其矛盾等,积聚日深。孙可望(即朱朝宗)对于南明永历朝廷,仅是利用其政治招牌及傀儡旗帜的关系。但孙可望缺乏坚定的政治原则与长远的全局洞察力,对继续以南明政权及其旗帜为号召日益缺乏热情。从请封南明的秦王藩属,到维系”秦国“中央、帝权自专,并欲彻底踢开南明永历朝廷而另建“后明”中央,政治野心日渐膨胀,终致不顾大局,毁弃张献忠生前遗命及其自己曾长期坚持的“联(南)明抗清”的战略国策,于国、于己,酿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政治恶果。在大西军政权内部,孙可望为达其政治目的,目南明永历帝及其朝廷为傀儡,不顾其秦王藩属地位,多次擅杀杨畏知等忠诚于南明政权的南明大臣或出身南明、后为秦国(大西)政权效力的官员,亲手破坏与南明政权在政治上的统一战线。同时,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以李定国、刘文秀为代表的原大西政权中的部分重要首领,日益背离了张献忠为保有大西政权而“联(南)明抗清”的政治前提,也背离了大西政权的基本政治原则与立场,逐渐从“联(南)明抗清”蜕变为事实上的“降(南)明抗清”,真正向南明复辟势力效忠。此外,随着“联(南)明抗清”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在政治方向性上的日益扭曲、蜕变,大西军业已日渐褪化为为南明复辟势力服务的单纯军事集团。在大西军政权领导层内部,孙可望不满足于大顺四年(1647年)初形成的四将军(艾能奇牺牲后,演变为三将军)集体领导体制,欲集威权以自专,其独断倾向与李定国、刘文秀维护分权制之间的矛盾也因此日渐加深。孙可望性格狭隘、偏私,且疑忌心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及自己曾与李、刘二人同为张献忠义子的手足之情和多年的战友情谊,排挤、构陷李、刘二帅,加深了其与李、刘之间的嫌隙。此外,孙与李、刘三人在不同的政治道路上均日益蜕变,李、刘对孙可望以秦藩挟制(南明)朝廷,甚至欲取而代之的行为日加不满,其扶(南)明而背秦(西)之心日明,政治上的渐行渐远直至形同陌路,也使得孙与李刘两集团间的裂痕日益昭显,直到分道扬镳。
永历六年(1652年)10月,在南明北路军的强大攻势下,清平西王吴三桂率军退守保宁。刘文秀急欲攻下保宁,全歼吴三桂部,急躁轻敌,为吴所乘,导致兵败,讨虏将军王复臣、总兵姚之贞及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等多名将领阵亡,损失部队三万余、战象三头、马骡二千三百余匹。秦王朱朝宗(即孙可望)将刘文秀、张先璧调返贵阳,乘机解除了刘文秀的兵权,张先璧论罪处死。11月,李定国阵毙尼堪,朱朝宗置胜局于不顾,釜底抽薪调开了定国部队两翼的马进忠、冯双礼部,李定国以孤军之力无法发展胜利成果,被迫兵退永州,坐失重大战略转机。朱朝宗进而欲借冯双礼等原大西将领之手除去李定国,然诸将不欲见二王火并,事遂未成。永历七年(1653年)3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爱新觉罗·吞齐率十余万清兵南下进攻南明。朱朝宗率十万驾前军主力迎敌于周家铺。朱朝宗轻敌并欲独揽全功,令白文选、冯双礼、马进忠、马宝(南明安定伯)等部不得参战。是役,南明军大败,驾前军损失过半,朱朝宗丢失宝庆,败退武岗,旋返贵阳。声势浩大的以原大西军为主力的南明军队的三路北伐宣告夭折。同月,南明原礼部尚书钱谦益遣使赴贵阳进献长江之役战策,获朱朝宗首肯。为此,朱朝宗于同年底重新起用南宁王刘文秀为大招讨、都督诸军,“出师东伐”。但文秀为防朱朝宗篡夺永历帝位而迁延不进,宏伟的长江战役计划终成泡影。同年3月及次年2月,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两度率军自广西进军广东。但由于一直得不到漳国公郑成功部的配合,南明收复广东的战略计划终因军力不逮而告失败,李定国被迫率部退返广西。永历七年(1653年)夏,南明永历帝与秦王朱朝宗(孙可望)间的矛盾斗争加剧,永历遣密使赴李定国军中求援,李定国表示:“……怎忍久看陛下蒙羞,……孙可望为臣义兄多年,倘其不忠,臣宁负友,必不负君!”彻底倒向了永历帝一方。同年,朱朝宗(孙可望)觉察永历帝与李定国之间的秘密勾结,下令处决了包括首席大学士吴贞毓在内的永历朝十八名大臣。随即“定仪制、立太庙,庙享三主:太祖高皇帝(注:即明太祖朱元璋)主于中,张献忠主于左,而右则可望祖、父主也;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受”,加紧了篡夺南明中央政权的步伐。次年5月,朱朝宗不顾抗清大局,执意赴昆明“登基”。却因偶然的突遭雹雨而放弃了登基称帝的念头。永历九年(1655年)春,南明南宁王刘文秀率马、步军六万、战象四十余头东征湖广。5月,文秀部将、先锋卢名臣部水军在进攻常德时战败覆没,卢名臣阵亡。刘文秀率军退回贵州,旋即再次被朱朝宗(孙可望)解除兵权。永历十年(1656年)正月,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亲率大军突然自广西兵发安龙。驻安龙中军都督白文选倒向李定国。3月,李定国、白文选将永历帝及其朝廷从安龙接至昆明,摆脱了朱朝宗的控制。4月,永历帝诏封功臣,原大西军政权文武中,李定国晋爵晋王,刘文秀晋封蜀王,其余白文选巩国公,固原侯王尚礼晋爵保国公,王自奇夔国公,贺九仪保康侯,张虎淳化伯,信阳伯李本高。以雷跃龙为内阁大学士,王应龙任工部尚书,户部左侍郎龚彝晋封户部尚书。至此,始终处于内部分裂状态的南明王朝进一步分化形成了昆明的永历朝廷与贵阳的秦王朱朝宗(孙可望)两个政权中心并存的格局。为继续笼络、团结秦王朱朝宗,白文选、张虎被永历帝派返贵阳,以示修好同年春,南明蜀王刘文秀命征虏左将军、龙骧营总兵祁三升总理四川军务,以援剿后将军狄三品、平虏营总兵杨威、怀远营总兵贺天云、监理屯田总兵郑守豹等率师两万进军嘉定府。9月,刘文秀亲统三万主力入川作战,但因顾虑朱朝宗(孙可望)掣肘而进展殊缓。永历十一年(1657年)2月,南明秦王朱朝宗(孙可望)于贵阳擅行帝权,晋封马进忠为“嘉定王”,冯双礼为“兴安王”,张虎为“东昌侯”等。8月,朱朝宗任白文选为“征逆招讨大将军”,并亲率主力十四万进攻昆明,主动挑起南明军队(同时也是原大西军)的大规模内战。永历帝任晋王李定国为大招讨,以蜀王刘文秀为副讨,率军五万应战。9月,双方会战于云南曲靖。信阳伯李本高阵亡。白文选、马惟兴(马进忠之子、南明兴山伯)临阵倒戈,朱朝宗全军崩溃,其部将、原西镇营都督张胜被擒杀,冯双礼以秦藩首府贵阳献于永历。朱朝宗(孙可望)率家眷及秦藩兵部尚书任僎等,变节乞降于清廷,并于11月率其残部近七百人投湖南宝庆降于清兵。原秦藩吏部尚书范鑛下落不明;狄三品、前铁骑营都督王会遭降爵;张明志降于李定国,王自奇自刎腾冲,张虎、关有才被擒后被斩于昆明。同年,南明岐山侯王会、户部尚书龚彝、兵科都给事中胡显等降清。原由南明(大西军政权)实际控制的包括云南省大部、四川川南地区以及广西全境等地在内的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清兵之手。永历十四年(1660年)6月,南明晋王李定国下令处死了心存动摇的广国公贺九仪等人。同年,南明巩昌王白文选率军推进至缅甸都城阿瓦附近,再欲接回永历帝。缅甸当局故技重施,再度要求永历帝敕书退兵,白文选被迫引兵退还。永历十五年(1661年)5月,缅甸发生宫廷政变,缅王之弟莽白处死了缅王莽达喇,篡位自立。7月,缅甸新当局处死了永历帝的扈从官员,永历朝廷实际已不复存在。11月,清平西王吴三桂、一等公定西将军爱星阿所部清兵推进至木邦。南明晋王李定国被迫率军转移至景线(今泰国境内昌盛附近),巩昌王白文选率部避据锡波(今缅甸国木邦、阿瓦之间,与孟密相邻),凭江为险。12月,缅甸当局迫于吴三桂的军事压力,献永历帝于清兵。同月,南明巩昌王白文选率部降清。清康熙元年(1662年)4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及皇太子朱慈烺等于昆明被清廷下旨缢杀。南明政权覆亡。同年6月。南明晋王李定国因忧愤绝望,病逝于景线。临终将世子李嗣兴托孤于其部将、平阳侯靳统武。遗言:“宁死荒徼,无降也!”不久,靳统武亦逝。9月,李嗣兴率余部及家眷一千二百余人拜表降清。原大西军的抗清斗争至此宣告终结,大西帝国灭亡。
清朝灭掉大顺、南明、大西三国,终于实现大一统,建立中国历史上领土仅次于明朝的大帝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的长达二百七十年的战争,也是亚洲二个大帝国之战,最终以沙皇俄国永久割得清朝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