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医匠
作者:阴九流 | 分类: | 字数:26.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3章 一道选择题
第73章 一道选择题
洪武年间的户,分军、民、匠三大类,户下有籍。不同籍对应不同职业。在此籍就做这职业就行了,世世代代的做。
户籍并无高下之分,但职业有。
即便所谓文明的现代,时不时还提倡职业不分贵贱呢。为何提倡,自然是因为职业分贵贱是客观现实,无法更改。
后世如此,何况明初?更别说,职业又跟户籍绑定,等于世世代代都是贱业贱户,等于是另一个形式的:
“天子到了阴间还是天子,奴隶到了阴间还是奴隶。地位是不变的,法度是永恒的。”
朱元璋身为开国君主,英明神武不假,但昏聩的地方也不少。明初户籍可算是其中之一。
如果户籍贵贱之别算是无心之举,那现在李中和所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心之言。
因为身处贱籍,便要将一村人放弃,让他们自生自灭。他可是开了眼界了。
但徐一真多少还抱点希望,总觉得人性总不该如此黑暗吧?或许是他理解有误呢?
“不知李大人,这是何意啊?”徐一真问。
“何为贱籍?”李中和一副谆谆教导的模样:“世间总有行卑贱之事的人。他们不通教化,不明礼法,终日蝇营狗苟,不知青天多高黄土多厚。
“这种人,便将他们归入贱籍。既能为朝廷所有,也便于朝廷管理监视。”
徐一真听得直皱眉。
放在此时此地,李中和所说并非没有道理。乱世之下,车船店脚牙,不妨做些杀人越货的买卖。乞丐歌伎,不免行些鬼蜮非人的伎俩。
但乱世之下,有甘之如饴者,有身不由己者,总归分辨不清。编户入籍之后,再行恶事可就不行了,顺藤摸瓜能把十族亲友全部拎出来。
这在王朝初建百废待兴之时,极为简便有效。
但时移世易,代代入贱户,行贱业,甚至不允许他们有做其他事的机会,便不行了。原本的善政就会变成恶政。
何况,就因为他们是贱籍,甚至不一定做过恶事,便要见死不救么?
“自然,若是别的事,若是别的地方。这些贱籍之人自然要救。”李中和见徐一真神色不渝,也大约知道他心中想法。
嘿,到底是年轻人,乱世还没有经历多少大明便建立了,哪里知道生存之艰难?
“可这里是什么地方?那里,”李中和指着来时路:“便是金陵城,大明都城所在,有数十万人口。”
“周围,”李中和手指划了个半圆:“满是贵人们的庄园、田产、佃户。贱户的性命固然重要,可若一个不好,疫病扩散开来,波及贵人,你我都付不起这责任。”
“舍一村贱户,保四方平安。还是为一村贱户,致四方于险地。你心里该有取舍。”
生与死,是一道选择题。自己生,他人死,他人生,自己死,一村生,百村死,百村生,一村死,如此而已。
李中和慷慨激昂,神情郑重中带着点狂热。明明说的是再冷血不过的事,竟莫名让人感觉到热血,仿佛舍弃一村人性命,是保护万家平安的壮举,是再高尚不过的事。
徐一真毕竟没跟这等官蠹接触过,一时竟为他气势所摄。明知是歪理邪说,却不知该如何反驳。
“李大人。”张长贵拍拍徐一真肩膀,以作安慰:“这是你等为官之人的看法,却不是我等医者的看法。
“为官者,计较利益得失,有利时趋之若鹜,无利时充耳不闻。虽读圣贤书,满心算计,胸无浩然气。虽非商人,却行比商人更逐利,心比商人更黑。”
李中和脸色阴沉。这跟指着鼻子骂没什么两样了:“我道是谁。原来是前院使张长贵张大人。你如此信口开河,小心祸从口出,连院判的官职也不保。”
“这就不劳李大人费心了。”张长贵冷笑:“我等医者,虽为官,官不过是臂助,饥寒时御寒衣,登山时一根仗而已。为官不为官有什么必要,只为治病救人而已。
“你们那些计较,是为官的计较,却不是我等为医的计较。”
李中和冷笑:“张大人只是高尚。若因你之言,我等入村治病,却让瘟疫传播开来,甚至入了金陵城。你怕是躲不过午门前的一刀了。”
张长贵笑说:“那就更不必李大人操心了。若所料不差,此时城中已有疫病流传。既然左右躲不过午门一刀,那我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呢?”
“什么!?”李中和吓了一跳。疫病竟然已经进城了?他如何知道?
心中虽然怀疑,李中和基本的素养还是有的,立刻相信了张长贵所说。毕竟他与医道完全门外汉,自然只能选择相信专业的人。
但,这更坚定了他不入村只封村的决心。
毕竟入村之后,依然要派人封村,而后看病、熬药,还须找寻村中里长,村老等等,麻烦、繁琐,而且正如他所言,有疫病扩大的风险。
与其如此,就不如全部人直接封村。安全、简便,而且也省了药材消耗,就可以有更多的药材又在城内治疫上了。
但眼前这两人。年轻的经验浅,好糊弄,只须一阵咋呼,事就成了大半。年老的却难弄,连死都不怕。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官也一样。但他身为府丞,久在官场,自有办法。
他却不再跟太医院的两人多说什么了,转而回头,冲正看热闹的差役们:“两县都有了?我与太医院大人有些分歧,先听听你们意见。
“我认为,大伙只须封村便是。太医院却觉得,该进村中为村民治病。此村大家也知道,其中正有疫病,又是贱籍之村。
“便听听大伙意见。”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过不一会儿,便有一个弱弱的声音说:“只封村吧。”
而后是第二个:“封村”。
“封村”。“封村!”“封村!!”
“封村”!众多衙役齐齐高喊。
关志下意识觉得不妥。他虽不知道朝廷怎么想的。但他知道最近徐一真很得皇上信任。既然派他出来,难不成会不做准备么?
但众人齐声高喊,已不是他小小的典史能控制的了。
李中和得意洋洋的回身:“如何啊两位大人,民意不可违啊。”
李中和在这儿洋洋得意,便没注意到,徐一真所在马车车辕上,六爷正好整以暇的玩着马鞭来,冷眼旁观着一切。
看到也没用。他只会认为是普通马夫。
张长贵叹息一声,对徐一真:“看来,得请出来了。”
徐一真也跟着点头:“本以为怎么也得到了江北才用得着,本以为有府尹大人命令便一切无碍。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我去请吧。”张长贵说话间回到马车,跟车辕上的六爷低声说:“还请王大人护卫记录。”
这是去观音门前便商量好的。
皇上明言,回来之后要将使用情况一一说明,便是要让他们记录。但他们作为当事人,并不能记录,记录了凭皇帝的谨慎也不见得相信。
唯有无权使用,又皇上足够信任的第三者,才行。数来数去,也只有出身锦衣卫的六爷。
按说秀儿也行,但她毕竟没有官身又是女流,很多时候并不方便。
六爷似乎早有预料,并不意外,痛快答应。
六爷点头,从马车中取出一个锦盒,双手捧着递给张长贵。张长贵双手捧着走在前,六爷护持在后。
虽然两人都没穿着官服,但自有一番肃穆气度。
便见两人来到跟前,徐一真打开锦盒,一个朴实无华的金色铜片出现在李中和眼中。
那上面分明写着两个字:“信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