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
作者: | 分类:穿越 | 字数:236.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卷 第226章 孙郎美名
买了马匹之后,就该为马匹配上口袋。为随行的十个士兵配上扁担和箩筐。
七百士兵,每人每天吃粮按八两计算,一天就要吃三百五十斤。《汉书.律历志上》说,这个时候,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实际上一石,又是两箩筐。两个箩筐,用一根扁担这么一挑,也就是担。可见“石”与“担”是相通的。三担,为三百六十斤。算上去比一天的口粮多了十斤,但实际上却总会有些多盛饭的人,因而也多不了。故此,九个人担的粮食,能够吃三天。
武器是急需的,但却不能乱买。这个时候,虽然并没有兵器管制,但那也仅仅是明面上的。实际上历朝历代,对兵器都是管制了的。你买一把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你如果要买一百把剑,马上就会有衙役请你到衙门里面去喝茶。
因而,对于兵器。在路上周瑜就跟韩当商量好了,就只买一样,枪头,由周瑜这边卖。回头加根木棍,就成了长枪。而这一杆长枪,却是为孙策买的。周瑜和韩当,就克服了。短时间之后,就用木棍好了。
除了那个枪头之外,还买了普通的切菜刀和砍柴刀,以及一般的斧子。这些是百姓常用的家伙,只要买得不多,就没有什么。当然,锅是一定要买的。没锅就不能煮饭了。碗也买了,但却没有买那么多,那是因为碗太重,又易碎。只能分几次购买了。碗不够,就轮流用。
棉被、帐篷之类的东西没有买。这类东西,体积太大,不便于携带。当然,盔甲弓箭更是没有买,那些东西相当于违禁品。一般市面上都没有卖的。
东西买回来了,直接的好处就是:吃饭的问题解决了。而只要吃饭的问题解决了,队伍就算是稳定了。这个时代的人,基本需求极低。只要能吃到饭,那怕还不是很饱,就知足了。吃饱,是更加高级的需求。穿暖。是更更高级的需求。住宿,则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吃饭的问题是孙策解决的。尽管孙策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不怎么高明,但知情者不多,最起码,普通士兵是不知道的。因而士兵们都感激孙策,愿意听孙策的命令了。而这,并不是因为孙策的武艺高或者脾气大。
孙策把人马带到神亭岭上去了。神亭岭,在西湖的北面,大约就在今天的无锡那个位置。整个山脉呈东西走向。岭的东面是白塘村,岭南是石马村,岭西是茅麓峰彭城村,岭的北边是茅东村。虽然神亭岭并不是很高,但山峰错落,在吴郡这一带,也算是地形最复杂的地方了。
到了神亭岭,有了砍柴刀,于是,伐木得棍,孙策这一帮人就有了最基本的武器。孙策自己更多了只枪头。另外,三匹马显然就算是孙策、周瑜、韩当三人的坐骑了。
白塘村、石马村、彭城村、茅东村的百姓,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孙策等人的到来是非常恐惧的。时间一长,他们发现,孙策并不抢劫百姓。所有的用度,都来自于孙策不时派人向周边县城的购买。孙策根本就没有骚扰他们。于是,村里的百姓们又恢复了正常的劳作。除了不上山打猎之外,就连上山打柴,也照打不误。
孙策的士兵与村民们在山里面经常会碰上,彼此相安无事。时间一长,看也看熟了,彼此之间,往往还会打个招呼。
石马村这边有一户人家,户主叫季德,儿子叫季望。季望的老婆叫梁氏。某一日,梁氏眼看就要生产了,却始终生不下来。这样拖下去,是要出危险的。季望在屋门外急得走来走去,六神无主。几个帮忙的大婶忙前忙后,不亦乐乎。那季德,突然就想到孙策来了。甩开大步,就往神亭岭上走。
石马村在神亭岭的南面,交通非常不便。再往南,就是西湖了。季德眼看儿媳妇非常危急,就想到请郎中。可是就这么去,到哪儿,都免不了两日以上的功夫。因此,季德就想到孙策这儿来借马。
很快,季德就碰上了孙策的士兵。季德上前一说,士兵就把季德带到了孙策的面前。孙策听了季德的要求,道:“距此最近。乃毗陵县城。然德叔年岁已高,已经翻山越岭,体力难支了。故此,但请德叔回村等候,某将亲自前往,为德叔家人延医。”季德忙道:“那怎么行、那怎么好?”孙策道:“士兵,快备马,备两匹;还有一匹载郎中。”回头对季德道,“德叔,不必客气了。时间不等人,快一步,才能救命。”又对周瑜道,“公瑾,给我拿钱来。请郎中用。”季德这时候才发觉自己光顾上想借马的事情了,竟然连钱都忘了带。
很快,周瑜取了两锭大银出来,递给了孙策。两匹马也牵了过来。孙策扳鞍认蹬上了坐骑。立即便出发了。
这里面有个问题。这个问题韩当也是知道的,只不过韩当不够敏感,多半就忽略了。而周瑜却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孙策的钱,也就是孙策的那些金银,放的地方,孙策是知道的。周瑜、韩当都知道。孙策为什么要让周瑜去帮忙拿钱呢?
平时,为了避嫌,周瑜、韩当二人都不会去碰那些金银的。而孙策也没有让二人动过。每次买东西,都是孙策亲自取来金银,然后交给二人的。而此时,孙策却突然叫周瑜去拿钱,这是什么原因呢?
周瑜就知道,孙策要做戏了。如果孙策自己去拿钱,拿了多少,季德是看不见的。自己去拿,然后再交给孙策。季德就看见了。因而,叫自己去拿,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季德看见。既然如此,自己拿的钱就一定不能少了。
按照一般的行情,请郎中出急诊,大约需要十两银。十两银,少了点吧?因而周瑜就拿了两锭五十两的大银。既然是做戏,那就得把戏份做足了才行。尽管周瑜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戏。
从田兰释放那个时候算起,孙策不智的行为很多。不过,孙策本来就不以智谋见长,倒也不为己甚。但两次显示品行不端,周瑜就记在心里了。前一次,是抢金银。后一次,就是做戏。对于抢金银、做戏这样的事情,在很多人的世界观里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心灵纯净得一尘不染的周瑜这儿,却是过不去的。
周瑜原来就因为孙策的气量过小、总想压自己一头的行为而很不满意。此时,虽然周瑜帮孙策拿了银子,帮孙策做足了戏,但是周瑜的心里,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孙策了。接下来,周瑜只需要一个离开孙策的借口了。
孙策快马加鞭赶往毗陵,找到郎中。郎中正好有病人,一时不能出诊。孙策一拳打烂了郎中的案桌,吓跑了病人,强行把郎中带了出来。上马,直奔石马村。到了石马村,由于郎中到得及时,成功接生,母子平安。
这件事情,就算是这么过去了。而季德却不。季德欠孙策的人情太大了。原本只想借马,而孙策却亲自跑了一趟。并且季德还看见孙策带了两锭大银。事后,季德想要给郎中诊费,被孙策挡了。孙策当即把那两锭大银给了郎中。这是很多人都看在眼里的。孙策当时还说,银贵,但人命更贵。母子平安。就是最好的了。感动得季德、季望及乡亲们热泪直流。
于是,季德一有空,就宣扬孙策的仁德。逢人便讲,遇人便说,就成了一个活体广告机。一时之间,孙策美名传扬。由于孙策的美名始出于季德之口,而季德年龄又大,称呼孙策的时候,季德用了比较亲切的称呼:“孙郎”;到后来,附近各县,人人都称孙策为“孙郎”了。
有当地土人凌操,素来勇武过人。其子凌统,武艺也算精湛。父子二人,有能力而无机会,常聚一帮乡人维持地方的平安,但却一直没有受到郡守严伯虎的录用。于是,凌操、凌统就带了乡人,投奔孙策。使孙策的人马增至两千。
神亭岭东面的白塘村往南,有一座小县城,名叫枫桥。对,就是枫桥夜泊的枫桥。这座小县城由于靠近吴郡,不像毗陵、丹徒那么繁荣。小县城有个县尉叫徐旺。这徐旺得知孙策的事迹之后,悄悄上了一趟神亭岭,请孙策占领枫桥。
徐旺声称,一帮衙役及巡城士兵,都盼着孙策的到来。其中的骨干力量已经有了默契,约定了时间。保证能让孙策兵不血刃,就占领枫桥。
孙策听了,大喜。便答应了。于是,在一个约定的夜晚,孙策等两千余人下了神亭岭,悄悄往枫桥城进发。接近枫桥,略微等待地一下,城楼上就出现了约定的暗号。紧接着城门打开,孙策当先而入。徐旺率众迎上。在徐旺的带领下,孙策等人迅速控制了重要建筑,占领了县衙,捉住了县令。
捉住县令的时候,孙策专门问了一下徐旺,这县令该如何处理。徐旺说,交给自己就行了。孙策就把县令交给了徐旺。
孙策这样做,是因为孙策考虑到也许徐旺与这名县令有私怨。既然徐旺帮了自己,那么,自己也就投桃报李,报答了徐旺。
次日,孙策发布安民告示。严令士兵,不得扰民,不得掠劫。枫桥城百姓这时候才知道县城已经易主。但得知乃是孙策之后,人民奔走相告,喜不自禁。有无数百姓还从家中带来了吃食及布匹等东西,到县衙来求见孙策。孙策推辞再三,无奈盛情难却,民心不可违,最后只得收下了。转而向百姓发放了赏钱。
原守城士兵,因为靠近吴郡,只有一千人。孙策集合了这一行人,对他们说,愿意跟着自己的,自己接纳;不愿意跟着自己的,每人赏百文钱,还为百姓,自谋出路。那些士兵一听,居然还有这等好事,这位将军真是太好了。当下,只有几十个人领了赏钱,当百姓去了。其余人等,都转为了孙策的士兵。
于是,孙策就在枫桥城驻扎下了。就在吴郡之旁,相距不过三十里路的枫桥县城,孙策开始整顿和操练军马。这让吴郡太守严伯虎大伤脑筋。
关于这一段盛况,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于是孙策聚数万之众,下江东,安民恤众,投者无数。江东之民,皆呼策为‘孙郎’。”此时,孙策并没有数万之众。其它事情都一样。
“但闻孙郎兵至,皆丧胆而走。”本故事里,孙策并没有打出威名,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了。
“及策军到,并不许一人掳掠,鸡犬不惊,人民皆悦,赍牛酒到寨劳军。策以金帛答之,欢声遍野。其刘繇旧军,愿从军者听从,不愿为军者给赏归农。江南之民,无不仰颂。由是兵势大盛。”后面这一段,本故事是真真切切地展示了。
“安民恤众”、“以金帛答之”、“给赏归农”都是需要钱财的,孙策有钱吗?在演义里孙策并没有。不过,在本故事里有了。从顾雍家抢来的。有人就要问了,那顾雍的钱又从哪儿来的呢?顾雍是不是贪官污史呢?
注意,抢钱的时候顾雍并不在家中。顾雍是世家,代表的是一个家族。顾雍自己的钱财是跟着顾雍本人走的。家中的钱财有顾雍的一份,但却是整个家族的,并不是完全属于顾雍的。因而,顾雍家中有巨资,不代表顾雍是贪官污史。当然,也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
吴郡太守为孙策的事情伤透了脑筋。按道理说,孙策就相当于土匪,没有朝廷的任命,就对原来的县令取而代之。严伯虎完全可以派大军围剿。可偏偏这个孙策的名声还好得很,这就有些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