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代的奋斗史
作者:柳公居士 | 分类: | 字数:37.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章 准备出行
李保金远在山西的建筑工地打工,却一直关注着三弟的高考。
他和三弟上的是同一所高中--孔家店高中。虽然经过改革合并,但他上学时的老师还在这所高中任教。高考结束后,他给曾经的班主任张国文老师打过一次电话。
张老师告诉他:“你弟弟的学习成绩属于上等,不过咱这农村高中与南城、北城的高中没法比,咱们成绩好的学生只相当于人家中等水平。你弟今年够呛,再复读一年,明年至少能走个大专。”
木兰县自秦朝设县,县治一直就设在古黄河边。因为该县南北朝时期出了一个替父从军的女英雄,从此举世闻名。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黄河改道,该县失去水运便利,逐渐衰落。1954年,县城南迁至陇海铁路沿线的新址,老县城就被人称为“北城”,新县城被称为“南城”。孔家店高中就处于南北城之间,也成为两城争夺的对象。
木兰县原来每个乡镇都有一所高中,甚至个别村,自己也办了高中班。因为教育水平差距很大,县教育局对高中进行了改革重组,以陇海铁路线为界,道南道北各保留三所高中,县高中作为重点高中独立存在。
孔家店高中是一所由道北5个乡镇高中重组的农村高中,老师集中选拔以后,教学水平仍然难以与处于老县城的古城高中相匹敌,与处于县城的县高中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寒门仍可出贵子,1983年,理科班孙武可同学就考入了兰州大学,人称“孙大圣”,确实给学校、校长、老师争了光。1984年,学校又放了一次卫星,一下就考上23名大学生,坐上了商丘地区农村高中的第二把金交椅。杨长江校长因此一下子就成了地区人大代表,披红挂彩去地区开会,很是风光了一阵子。
出成绩是好事,但应了那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1984年9月,秋季新学期刚开学,学校几名骨干教师就不见人影了。后来得知,语文王国强老师被调入县高中,数学刘先进老师被调到古城高中,英语崔流利老师被调入县教研室。
于此相对应,学校看好的几名成绩好的复读生,也没来报到。
面对教师骨干的调走、复读生的流失,杨校长心急火燎,急忙找到县教育局。
在局长办公室,杨校长一恼,对着马大力局长就拍了桌子,扬言要撂挑子不干了。
马局长赶紧灭火。又是表扬杨校长的劳苦功高,又是好言安抚,让杨校长顾全大局,站在全县的角度去看问题,替他这个局长想一想。最后,几乎拉下脸要发火,这才平息这场风波。
孔家店高中自此开始走下坡路。1985年,高考成绩惨淡,全校上榜学生下降一半。李勃所在的文科班,62名学生毕业,县里举办高招预选,只有19名学生拿到全国高考的准考证。高考成绩出来之前,班主任彭云生老师组织报志愿,也不免唉声叹气。全班19名全国高考生,只有齐文静一人估分高于本科线,有2人可能在专科线徘徊,中专能走五六个就不错了。成绩发布,结果更惨,除齐文静以外,全部在专科线以下。李勃的成绩名列第二,也比大专线低了两分半。
彭老师把李勃叫到办公室,非常遗憾地说:“李勃啊,你是我的高徒,这次语文没考好,是不是作文写跑题啦?”
“彭老师,我觉得不是跑题,主要是今年的作文是根据所给的材料,要求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环境保护问题。这种题型咱哪训练过,再说我在家也没写过啥信,更别提反应环保问题的信呀!”李勃还想辩解一番。
“好啦,凭你的成绩,上个好中专是有把握的。你回家等通知吧。”彭老师还想见别的同学就把李勃支走了。
李勃自高考一结束,第二天就扛起锄头下地干活了,不是老师通知,他根本不想再进校门了。
在家干农活,也是轻车熟路,但也没有忘记打听同学们的消息。他听说,齐文静考上了河南大学,让彭老师很是欣慰;元洪涛和张发堂志愿报的好,通过降分被商丘师专录取为大专生,彭老师脸上才有些笑容;李勃等6名同学走了中专,已经让彭老师心满意足了。
李保金的进门,让李根全和三儿子都吃了一惊。
李勃接过二哥的背包,忙说:“二哥,你是曹操啊,说到就到。”
保金看到父亲刚放下的饭碗,抱怨道:“大,这都几点啦,你咋才吃饭?”
根全抑制住内心的喜悦,一边刷碗,一边说:“咱乡下人,又不论钟点。邓小平让咱吃饱饭,啥时候吃还不一样?”
“二哥,你今个吃饭没?”李勃这才想起该问这个问题。
“三弟,我打电话问了俺那个张老师,听说你考上啦,就赶紧给包工头请了假,坐夜间的火车赶回来啦!两顿饭没吃,也不觉着饿。”保金心情兴奋,语速也很快。
“三儿,咱家馍筐里还有煮熟的红芋,给恁二哥拿两块。”根全也有点心疼儿子了。
“咱家的红芋吃着不赖,干面。”保金也确实饿了。
“二儿,你回来了,恁三弟的事就交给你办啦。我也不懂,啥大砖、中砖的,革命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咱听老人家的话准没错!”一向沉默寡言的根全今天说出那么多,让兄弟二人也感觉奇怪。
“大,你这又是干啥呢?”李勃看到他爹又拿镰刀要往外走,就不解地问。
“三儿,啥事叫你二哥去办,咱全家都放心。我还得去地里给咱家的牛弄点草。”根全说完就出门下地了。
“二哥,给,喝点茶。”李勃看二哥把两块红薯(当地就叫红芋)吃完,就倒了一碗白开水,习惯也称茶了。
“三弟,这几天你听我安排,保证不耽误你去学校报到。”保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是啊,咱爹不管事,咱娘不当家,大哥大嫂分了家,姐也早嫁了,你不回来我还真怕耽误事呢!”李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保金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先让三弟去舅家,把娘接回家。表姐听说表弟考上大学,还送了一个绣花枕套。
后又安排三弟到姑家、姨家串亲戚,说是报喜,其实也可以混点好吃的,改善一下生活。
李勃他娘虽然不懂上学的事,但听说儿子将来能当干部,自然很高兴,就把东院的大娘、西院的婶子叫来帮忙,给儿子做了一床新铺盖。
保金自己拿上三弟的录取通知书,到乡派出所办理户口农转非,到乡粮管所转粮食关系,顺便又用家里存的一袋麦子换了50斤全国粮票。
一切都准备就绪,李勃马上就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