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突破令
作者:火丙发 | 分类: | 字数:31.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章 飞夺登贤桥
一行12人尖刀小分队,在班长的率领下,1号手持冲锋枪(道具)开路,2号剪开敌人铁丝网(八月瓜园层层铁丝架),3号夹上炸药包(道具)……超小路直奔目标而去。
:卧倒!守桥头的敌人正望这边观望,尖刀班长箭步卧倒,并向身后摆手,示意大家低姿卧倒匍匐前进,队伍利用茂密的草丛拥护,快速爬行50米,到桥头田坎边,迅速跃出,活捉了桥这边的守军5人。并立马由策反2人组,展开我军优待俘虏政策宣传,劝降5个俘虏兵加入红军队伍,喊话桥对岸,放行自己的队伍过去……
在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俘虏兵带头行进到桥中央时,走在前面的机会,离南岸只有10米时,晃动的铁索桥忽然大幅度抖动起来,尖刀班长一看,原来是那南方口音俘虏兵跑起来了,脱离了尖刀班的束缚,并喊:
他们是红军,快开枪。
敌人一听,手忙脚乱一通,手快的摸到枪就朝登贤铁索桥开了一枪。尖刀小分队早已卧倒在桥面上,利用调堡死角正快速匍匐前进,炳宣听到枪声,赶紧组织大家保持肃静,等待命令再行动。
这时,尖刀班长抓住敌人还没看清目标再射击时机,迅速跃起,直扑桥南而去……
密切的机枪响了,尖刀班还未过桥的战士,此刻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射程之下,十分危险。看到此急情,在桥北尖刀班副班长马上带头向敌人开火,压制敌方火力,霎那间,枪声大作,桥索上火光暴闪,烟雾蒙蒙……
几分钟后,敌方调堡的机枪哑了,掩护尖刀班前进的班副根据敌情变化,喊出:停止射击!
只见一面红旗插上了调堡上,在那里迎风飘扬,一个高大的身影在向这边挥手示意,班副一看是班长,赶紧和掩护的三人,跑步过登贤铁索桥,加入控制桥南岸的敌人。
炳宣的侦察兵回报:敌情解除,登贤铁索桥可通行了。
于是,炳宣带着主力部队,越过铁丝网区,分5批10人一组,迅速过了铁索桥……
大部队在桥南胜利会合一一演习结束。
:同志们,大家抓紧在桥侧登贤驿站休息10分钟,而后继续走。
队员们一放开,都朗朗十分有趣、刺激,体验感、代入感极强,仿佛自己就在战争年代,正在为参加革命徒步长征路。你看,队员们有的在相互点评;有的在拍打衣服上的尘土;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打闹……
:时间到,队伍集合,我们乘胜前进!
炳宣发出号令,训练有素的队伍马上成三排站好,清点完人数后,队伍开拔。
随着一二一齐步走整齐的步伐,伴着红色歌曲《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雄壮的音乐,队伍中响起了和音,越唱越响,越来越有气势……
队伍走了一段横排,转过一个弯,就到了登贤广场。炳宣宣布休息15分钟,解散。
广场边上农户家,成熟的枇杷籽堆满了几箩筐,黄澄澄的,十分诱人,队员们一下子围上去,问价要买,袁姓户人只叫大家吃,不好意思说价钱,让旅客惊讶,通过几个讲解员周转,才勉强以低于市场的一半价卖给队员。
:各位族客,休息时间到,现在大家都到登贤苏维埃政府旧址集中,听我介绍登贤县的由来,然后,请红军后代讲自己前辈的故事。
大家有序站到登贤苏维埃政府旧址里展板前,听着炳宣环墙详细介绍登贤县的由来、长征经过这里的军团及总司令如何在这发出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命令……大家都听得十分认真。
接下来都坐在板凳上,等待红军后代的出现。
这时,厅堂侧门跚跚走进一70岁左右的老者,在讲解员的引路后,来到了主席台上。
:全体起立,我介绍下,这位是红军烈士遗孤张招招的儿子袁老师,大家鼓掌欢迎袁老给我们讲红色故事。
:好,请大家坐下。说完袁老也坐在主席台上,讲起了自家前辈的红色故事。
祁禄山上岭岗村,有一个九十多岁的光荣烈属张招招,每当有人问起她身世的时候,她总是含着眼泪对人说:“我有两个爸爸。亲爸为了革命胜利付出了生命,养爸为保护我含辛茹苦了一辈子……”张招招所说的亲爸是张许崇,为了革命付出年轻的生命,养爸是袁有发,含辛茹苦带大了烈士唯一的骨肉张招招。张许崇是原下桥村(现登贤桥附近)人,1928年,张许崇加入当地赤卫队。1929年11月,因叛徒告密,赤卫队20余人在登贤桥与反动武装遭遇。为了掩护赤卫队员们撤离,张许崇果断地引开敌人,却不幸在畚岭村被捕。他被捕后受尽了严刑拷打,但是,宁死也拒绝交出当地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名单。恼羞成怒的敌人于12月4日将他押到登贤桥附近凶残地杀害。时年,张招招刚满一岁,为躲避敌人的迫害,母亲赖桂秀带着她东躲XZ。袁有发与张许崇是同一个村子的人,贫穷而善良。平日里,他对张许崇为贫苦群众抱打不平而心生敬意,特别是得知张许崇参加了赤卫队后,更是为张许崇的英勇无畏敬佩有加。张许崇被杀害的经过,袁有发看在心里、痛在心里:“可怜的赖桂秀母女俩可怎么过啊?”一天深夜,一个戴着草帽的人敲开袁有发家的门,神秘地送来了一个一岁大的女婴。来人告诉他,孩子是张许崇的女儿,为了安全起见,女婴不适宜再由生母赖桂秀带养,希望袁有发夫妇把其当亲生女儿,保护好张许崇留下的唯一血脉。听完来人的介绍,袁有发是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张许崇的唯一骨肉还活着,担心的是自己能否担负得起抚养张许崇留下的唯一骨肉成人的责任。此时的袁有发已经55岁了,膝下已经有一个10岁的儿子袁郁彬。因为靠租种地主的田过日子,生活已非常艰难。“有我吃的,就有孩子吃的。再苦再难我也要把她养大成人!”一想到张许崇的英勇、孩子的苦难,袁有发的担心一闪而过,没有再犹豫与推辞,小心而又坚定地从陌生人手中接过女婴。袁有发给孩子取名“袁招招”,寓意着“招来好运”。每次不明身份的人来村里打探、询问,袁有发夫妇就想方设法一口咬定是自己的女儿,同为苦难的周边邻居,也用善良帮袁有发夫妇圆着故事,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女孩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尽管家里很穷,袁有发夫妻俩对招招视如己出,生怕招招受到一点委屈。有一年遭遇天灾,他们租种的田颗粒无收,为了能让招招有白米粥喝,袁有发几乎跑遍了整个上岭岗村,到处借米。有一次招招发高烧,袁有发的妻子将唯一的陪嫁——一只银戒指卖了……在袁有发夫妇的精心呵护下,招招健康成长着。1948年,袁有发夫妇已70多岁,20岁的招招已长大成人,袁有发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该是告诉招招身世的时候了。听完自己的身世,招招百感交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与袁有发夫妇抱头痛哭,唯有一句句“爸,妈”蕴含了招招感恩与思念。后在招招自愿的基础上,袁有发夫妇将“袁招招”改为“张招招”,与袁郁彬结为夫妻,他俩就是我爸妈。张招招永远忘不了,袁有发病重临终时常喃喃着:“许崇呐,你放心,托付给我的招招我已带大,现在她过得很好。任务完成,我可以安心地来找你了……”每年清明,祭扫完养父母袁有发夫妇后,张招招总要一个人来到登贤桥头,生父牺牲的地方,面对巍峨的群山、滔滔的小溪河,点几柱香烛,洒几行烈酒:“爸,我想你了,我也想养大我的爸妈了……”
故事讲到这,台上台下一片静肃,过了几分钟,炳宣走上讲台,打破沉静。
:来,大家谢谢红军烈士后代袁老的忠情讲课,让我们受益匪浅,深知革命成功十分不易,那是牺牲了多少烈士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提议,全体同志起立,用热烈掌声表示对袁老最衷心的致敬和谢意。
掌声经久不息,这正是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和必要。
“叮铃铃!”炳宣打开信息一看,惊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