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科幻小说精选
作者:儒勒·凡尔纳 | 分类:科幻 | 字数:97.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67章 从地球到月球月球传说1
假使一个目光敏锐的观察者,在混沌时期处于宇宙围绕之旋转的一个未知的中心的话,就会看到无数个原子充斥着这个空间。但是,过了数百年之后,渐渐发生了变化,引力定律出现了,此前一直处于游离状态的原子都受到它的影响,原子们根据其特性组合成分子,形成一个个星团,散布于天空深处。
每个星团物质马上开始围绕它的中心旋转起来。这些由无数的分子组成的中心也开始旋转,同时渐渐凝聚在一起。根据力学的永恒不变的定律,随着凝聚而导致的体积缩小,它的旋转速度越来越快。而这两个作用的持续发展,便产生了一个主星团,即星云的中心。
如果观察者再仔细观察,就会看到星团的其他部分也像中心星团一样,通过逐渐加速的旋转而凝聚,形成无数个围绕中心星团转动的星体。于是,星云就这样形成了。根据天文学家统计,现在约有五千个星云。
在这五千个星云中,有一个星云被人称为“银河”,它包含了一千八百万颗星星,其中的一颗星就是一个太阳系的中心。
如果那个观察者注意到这一千八百万颗星星中最普通最黯淡的一颗四等星,也就是被骄傲地称为“太阳”的那颗星的话,那么,太阳系形成的所有现象都会相继呈现在他的眼前。
其实,当时的太阳还是气体状态,由无数个运动的分子组成。观察者会发现它正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逐渐凝聚起来。这个运动符合力学的原理,随着体积的缩小旋转越来越快,到了某一时刻,离心力便战胜了把分子推向中心的向心力。
这时,观察者看到了另一种现象。位于赤道表面的分子脱离了太阳,像投石器上绳子断了后的石头似的飞了出去,在太阳周围形成多个像土星光环一样的同心圆。这些宇宙物质围着一个中心旋转,随后分裂成一团团新的云状物质,也就是组成一个个行星。
如果观察者集中注意力观察这些行星的话,会发现它们和太阳一样在运转,产生一个或多个环状宇宙物质,也就是我们称作卫星的低级天体的起源。
所以,从原子到分子,从分子到星团,从星团到星云,从星云到主星云,从主星云到太阳,从太阳到行星,从行星到卫星,我们看到宇宙初期的天体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变。
太阳好像迷失在无边无际的恒星世界里,但是依据现代科学理论,它是和银河星系密切联系的。尽管太阳系的中心在太空中显得很渺小,但它实际上却很庞大。太阳的体积是地球体积的一百三十万倍。围绕太阳运转的有八个行星,它们是创世之初从太阳那儿衍生出来的。从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另外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很多体积较小的物体在有规则地运行着,它们可能是碎裂成几千块游离碎片,到现在为止,能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有九十七块。
在这些被太阳用万有引力束缚在其椭圆形轨道上的行星中间,有几个有它们自己的卫星。天王星有八个,土星有八个,木星有四个,海王星有三个,地球有一个。而月球是太阳系中最微不足道的卫星之一,美国人想要大胆征服的就是它。
因为月球离我们较近,而且月相更替得又很快,所以这个黑色的天体和太阳一样,最开始就引起了地球居民的注意。但是太阳太耀眼,它灿烂的光辉让观察者睁不开眼睛。
相反,金色的菲比却平易近人。它不咄咄逼人,光线柔和,让人称心地欣赏它朴实无华的风韵。但是有时候,它会大胆地遮住它的哥哥——灿烂闪耀的阿波罗,可却从来没被后者遮挡过。伊斯兰教徒们非常感激地球的这位忠实的朋友,因此他们根据它的公转周期制定了自己的月份。
原始人尤为尊崇这位圣洁的女神。古埃及人称它为爱西斯,腓尼基人称它为阿斯塔特,希腊人崇拜叫菲比的月亮女神——拉托娜和朱庇特的女儿,他们还说月食是因为月神去看英俊的恩底弥翁去了。在神话传说中,内梅亚的狮子来到地球之前还在月亮的原野上奔跑过呢,根据普鲁塔克的引述,诗人阿士西亚纳克斯曾在他的诗句中歌颂美丽的月神的温柔的眼睛、可爱的鼻子和嘴巴。
如果说古人从神话观点中了解到月球的性格,也就是它的道德品质的话,那么他们中最博学的人也对月理学一无所知。
然而,一些古天文学家还发现了某些今天已被科学证实的月亮的特点。如果亚卡迪亚人说他们曾在月球不存在的时期在它上面居住过,如果塔休斯认为月亮是从太阳上分裂出的残片,如果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克莱亚尔克把月亮看成一面能映照海洋的平滑的镜子,如果其他一些人认为月亮是从地球上散发出的一团蒸汽,或者是一半是水一半是火的自转球体的话,那么有些观察敏锐的科学家虽然缺少光学仪器,但还是猜到了作用于这个黑夜星球的大部分规律。
例如,米勒地区的塔莱斯在公元前五世纪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月亮是被太阳照亮的。萨摩斯的亚里斯塔克正确阐释了月亮的盈亏现象。克里奥米尼指出月亮所发出的光是一种反射的光。迦勒底人贝洛斯发现月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是相同的,因此他也解释了为什么月亮总是一面朝着地球。最后,希巴克斯在公元前二世纪发现这颗卫星在视运动中存在一些均差。
上面的很多观测随后都被证实了,并且对后来的天文学家研究此问题有很大的裨益。就月亮的均差问题,公元二世纪的托勒密和公元十七世纪的阿拉伯人阿布威法先后对希巴克斯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他们认为月球的轨道在太阳的影响下呈现出波浪状,从而导致均差的出现。后来,十五世纪的哥白尼和十六世纪的蒂索·布拉赫先后完整地提出了宇宙体系以及月球在整个天体中的作用。
在那个时期,月亮的运行规律基本上是明确的,但关于它的物理结构却很少有人知道。伽利略根据月球上山脉的存在来解释月球某些相位的光现象,他认为那些山脉的平均高度是四千五百托瓦兹(法国古长度单位,1托瓦兹约等于1949米)。
在伽利略之后,格但斯克的天文学家格威利认为月球上山脉的高度平均为二千六百托瓦兹,但是他的同行希奥利却认为它们的高度应为七千托瓦兹。
到了十八世纪末,赫歇尔通过一台高倍天文望远镜将月球上山脉的高度“降低”很多。他认为最高的山脉只有一千九百托瓦兹,而山脉的平均高度为四百托瓦兹。但是,赫歇尔还是弄错了。这个问题后来经过施恩特、卢维尔、哈利、内史密斯、比安奇尼、帕斯托夫、洛尔曼和格鲁伊度森的观测,尤其是比尔和马德雷尔两位先生辛勤的研究探索,这个高度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因为这些科学家,我们才能完全了解月球山脉的高度。比尔和马德雷尔共测量过一千九百零五座山,其中有六座的高度超过二千六百托瓦兹,有二十二座的高度超过二千四百托瓦兹。最高的山峰以三千八百零一托瓦兹的高度俯瞰着月球表面。
同时,我们对月球的了解也变得充实了。这个星球上遍地是火山口,每一次观测都能证实它们是属于火山的性质。依据被它遮住的行星的星光里没有反射这个情况来看,可以推测出月球上几乎没有空气。没有空气,也就没有水。因此,很明显,月球人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必须要有特殊的与地球人迥然不同的身体结构才行。
总之,因为使用了较精密的仪器和新方法,月球不断地被人类探索着,现在没有一处没有被探索过的地方。虽然月球的直径为二千一百五十英里,表面积是地球的十三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但它的任何秘密都无法逃过天文学家的眼睛,这些睿智的科学家还会更加深入地进行神奇的观测。
(法)儒勒·凡尔纳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