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作者:神纹本神 | 分类:历史 | 字数:127.1万

第110章 收获民心,陈元龙的钦慕

书名: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作者:神纹本神 字数:4348 更新时间:2024-10-22 02:21:26

第110章收获民心,陈元龙的钦慕

阳都城。

刘备、郑平、陶谦、糜竺入酒席,分宾主落座。

炉火添暖,温酒飘香。

虽然是寒冬天,但在这客厅内却自有三分暖意。

乐声响起,一群婀娜的舞姬翩翩起舞,又添了一分雅意。

或许是习惯了在青州的简单,刘备有些不适应这温酒乐舞。

即便是取消了禁酒令,刘备在青州设宴都是不会准备酒舞的。

白水待客已经成了刘备设宴的标准了。

但这里毕竟是阳都城,陶谦的地方。

温酒乐舞,依旧是待客的礼仪之一。

一曲歌舞结束,看出了刘备不自在的郑平,举杯起身,向陶谦和糜竺一礼:“刘使君,陶使君,糜别驾,暂撤歌舞吧。”

“这外面尚有士子在等待这次商议的结果,若只顾在这里饮酒赏舞,恐怕会寒了士子们的心。”

刘备也顺势起身:“陶使君款待之意,已付于酒舞之中。但乡民尚在遭受饥寒之苦,备实在是无心畅饮。”

“他日这乡中再无饥民时,备一定亲自设宴赔罪,跟陶使君不醉不归。”

这番真切,令糜竺颇为震撼。

想到这里,糜竺也道:“素闻刘使君在青州,款待贤士都以白水设宴,白水清澈,足见刘使君仁德之心。”

“在下汗颜,未能提醒陶使君,反倒用了俗物了。”

陶谦大笑:“刘使君乃至诚之人,是老夫疏忽了。”

挥了挥手,陶谦让舞姬退下。

“刘使君,你在信中言,需要亲自跟老夫见面商议这安置十万乡民的事,莫非是刘使君不信任老夫?”陶谦微微敛容,谈及了正题。

刘备轻轻摇头:“陶使君误会了,并非不信任,正因为信任,所以才要亲自来。”

顿了顿。

刘备凝声问道:“敢问陶使君安置这十万乡民,可是要在东海国聚乡民屯田?”

见刘备问得坦白直接,陶谦也没隐瞒:“十万乡民若是分散安置,难以保证他们能吃上饱饭。”

“而且只给予钱粮而不让其付出劳动,也会滋生乡民的懈怠之心,若有疏忽,还可能滋生叛乱。”

“唯有在东海国屯田,颁布屯田法令,如军令管辖一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如此一来,既能让乡民吃饱饭,也能让他们对来年有活下去的希望。”

“刘使君莫非认为,这屯田法有不妥之处?”

刘备再次摇头:“屯田法并无不妥,即便是在青州,一部分乡民的安置也会采用屯田法。”

“只是不知,陶使君准备屯田几年?”

几年?

陶谦微微一愣。

他还真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屯田,自然是一直屯田。

只有一直屯田,这钱粮才能源源不断的产生!

陶谦不明白刘备的意思:“刘使君,这屯田难道还要分年限的吗?”

刘备点头:“陶使君,屯田法只是为了乡民能活下去的临时办法,并非长治久安的办法。若是不定年限,这些屯田民跟豪族世家的私奴佃户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夫就是拿他们当私奴佃户啊!

陶谦心下一沉,明白了刘备为何会亲自来阳都城商议的原因。

“刘使君,你也应该知道,老夫要筹措赈济饥民的钱粮并不容易,若不能自给自足,又谈何赈济呢?”陶谦的目光微微一凛,少了几分客气。

这若是得不到好处,又何必大费周章的去安置饥民?

刘备察言观色,看出了陶谦些许的不渝,语气更是柔和:“陶使君仁德之人,必然是心怀百姓的。”

“我也知道,筹措钱粮赈济饥民的困难,因此也不会反对陶使君聚饥民屯田。”

“只是我有一个条件,希望陶使君能答应。”

陶谦眉头微皱:“刘使君,老夫只能承诺,力所能及的条件可以应诺。”

刘备轻笑一声:“陶使君放心,只是一个很小的条件。”

“我希望陶使君在安置这些乡民时可以承诺,倘若有一天他们不想当屯田民了,随时可以离开!”

不想当屯田民就离开?

陶谦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刘使君,屯田如治军,法令不严,如何能让屯田的乡民安心耕种?”

“若是想走就走,岂不是乱了秩序?”

“这军中若是有逃兵,那都是要被问斩的!”

刘备早有预料,向陶谦再次深鞠一礼:“陶使君,我知道这个条件有些苛刻,但我向乡民承诺过,陶使君也是仁德君子,一定会善待他们。”

“所以我不希望这些在东海国屯田的乡民认为我跟陶使君都是背弃仁德之人。”

“为了表达我的歉意,若有任何一个屯田的乡民要离开,青州都会根据人丁支付一年的钱粮给陶使君。”

“还请陶使君能怜悯这些本就背井离乡的乡民,答应我这个过分的请求吧!”

这——

陶谦看向刘备的眼神,多了三分惊诧。

刘备的态度很柔和,大义情理在前,利益在后,让陶谦顿时有些犯难。

第110章 收获民心,陈元龙的钦慕

这答应吧,这屯田获取的钱粮会变少。

毕竟要留住这些乡民,势必在收获的粮食分成比例上得有让步。

不答应吧,陶谦的名望会受到影响。

这阳都城的士子都在盯着刘备跟陶谦的这次会面,若是刘备直接拂袖而去,中断了安置流民的事。

那士子们的目光就会聚集在陶谦身上,去探究什么原因让刘备愤然离去。

“这刘玄德,是在故意在用大义情理来压老夫啊。”陶谦忽然多了一丝恼意。

为了追逐名声,陶谦将会面的事在徐州传得沸沸扬扬。

本以为会名利双收的时候,刘备忽然临时加条件了。

这就让陶谦有些骑虎难下了!

糜竺见气氛有些僵,连忙凑近陶谦劝道:“使君,想离开的屯田民,大抵都是桀骜不驯的,让其返回青州对使君有利无害。”

“大部分的屯田民,能有活命的粮食,又岂会离开?”

糜竺的提醒,让陶谦反应过来。

这想离开的屯田民,必然是对陶谦不服的。

只要将不服的遣送回去,剩下的屯田民不会受到怂恿,也就不会怨恨离开。

这不仅能避免陶谦惩处桀骜不驯的屯田民时寒了其他屯田民的心、收获一波信义仁德,也能完成对刘备的承诺。

“刘使君仁德,倒是老夫有些小器了。”陶谦想通了关键,允诺道:“就依刘使君之言,若真有愿意离开的乡民,老夫不会阻止去留的。”

“至于赔偿钱粮就不用了,老夫又岂是贪利之人?”

刘备闻言大喜,再次一拜道:“陶使君仁德!十万乡民能遇到陶使君,三生有幸啊。”

陶使君得了便宜,此时也是回笑道:“比起刘使君的仁德,老夫不过是萤火之光罢了。”

“老夫听闻刘使君赠给糜子仲两部农书,不知道能否厚颜也求一份。”

“若有农书相助,屯田民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这才是万民之幸啊。”

刘备慨然道:“陶使君放心,这次我将《汜胜之书》《四民月令》以及《曲辕犁》都带来了,稍后就遣人送到陶使君手中。”

陶谦见刘备如此慷慨,也大方道:“刘使君,你是老夫见过的最爽快的人。”

“正所谓君子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刘使君若有需要的,老夫一定竭诚而办!”

刘备顺势问道:“陶使君,我自临淄而来,途径琅琊国诸县,见其城乡凋敝,不知这是什么缘故?”

陶谦见刘备问及琅琊国,不由轻叹:“刘使君,倒不是老夫不想管,而是管不了。”

“琅琊国地域广阔,开阳又有臧霸屯兵自成一系。琅琊国虽然隶属徐州,但实际上已经不受老夫政令约束。”

刘备暗暗一喜,凛然道:“陶使君替我安置了青州十万饥民,无以为报!若陶使君不介意我越境治政,愿替陶使君约束这琅琊国北部的县乡。”

“而这些县乡今后的钱粮赋税,我分文不取,皆会送给陶使君。”

陶谦闻言一动。

这琅琊国不仅臧霸听调不听宣,这北部的大部分县乡都不将陶谦当回事。

陶谦的政令无法约束,钱粮赋税更是空谈。

如今有刘备协助约束,还能白得钱粮赋税,陶谦又怎么会不心动?

至于越境治政一说,不过是刘备的谦虚之词。

刘备真要管,陶谦也拦不住。

就如同陶谦占了沛国一部分县乡,豫州刺史也不敢对陶谦多言。

“岂能让刘使君白出力呢?”陶谦大方地道:“钱粮赋税,老夫跟刘使君五五分即可!”

刘备再次拜谢:“今日才知,陶使君是真正忧国忧民的大贤啊!”

这好听的话,始终是能让人心情愉快的。

陶谦被刘备捧了一阵,这心中对刘备本来没多少的怨意也一扫而空了。

当即。

陶谦就跟刘备将商议的事一条条的留在帛上,然后又仔细的讨论了细节,完善了帛书公文的内容。

随后。

刘备和陶谦都各自在帛书公文上签署了名字、盖下了刺史印。

郑平和糜竺也以别驾的身份签署留印。

帛书一式三份,一份给刘备,一份给陶谦,另一份则是在阳都城布告全城士子。

这等宣扬仁德之名的机会,不论是刘备还是陶谦都不会错过的。

布告一出。

聚集在阳都城的士子哗然一片。

布告前。

赵昱、张昭和张纮并排而立,看着布告的内容久久不能言语。

良久。

张昭轻叹:“玄德公真君子啊!”

张纮亦道:“屯田之法,虽然能通过大规模的集体耕种获得大量的钱粮、亦是安置饥民的良策,但屯田法治民如治军、法令严苛,屯田民比起豪族私奴佃户并不会好多少。”

“因此历来的屯田,都只是权宜之计,在粮食紧缺的危机过后就会将屯田民安置各乡、分配田地。”

“而少有如青州刘刺史这般,保留来东海屯田的饥民在青州的户籍,允许他们随时返回青州。”

赵昱亦道:“陶使君想通过这十万饥民屯田来获得钱粮,但以陶使君往日作风,并非是真心赈济饥民。”

“刘使君必然是看穿了陶使君的目的,但又不能不借助陶使君来分担青州安置饥民的压力,因此才用这样的方式,来保障这些饥民不会一直当屯田法令下的私奴。”

“能深思到这个程度的,必然是真心爱民怜民的。”

“子布兄,子纲兄,现在伱们还要劝阻我去青州吗?”

“赵昱虽然不才,但也愿追随如刘使君这般的仁德君子,往青州略尽绵薄之力!”

张昭和张纮亦是大受震撼。

论迹论心,刘备都已经做到了极致。

刘备已经在竭尽所能,用能想到的方式在尽力的去让青州的乡民活下来!

如此心迹,如何不令人震撼?

另一边。

鲁肃看着布告的眼神也渐渐变得严肃。

“青州玄德公,有仁德之心,又有行事魄力,更兼思虑周全,堪称当世英雄豪杰。”

“天下纷乱,我散财救邻,积累名望,便是不想东城鲁家随波逐流。”

“今遇青州玄德公克己为民,岂能不鼎力相助?”

“只是此事重大,得返回跟祖母商议。”

“祖母总是让我娶妻留子,但这乱世之中,若不能安稳一方,也是害了妻儿。”

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不患无妻。

乱世之中,若无功名在身,又如何能保护妻儿?

鲁肃少年知事,对这世间世道看得比同龄人更清楚。

因此才会勤习文武,散财救邻,又聚乡勇练兵,只求能在这个乱世中保全东城鲁家。

而如今,鲁肃有了新的想法。

大丈夫处事,若能遇明主,以文武事辅佐,方是幸事!

布告前。

一个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士子,心中感慨万千。

有钦慕陶谦的,有钦慕刘备的。

而更多如赵昱、张昭、张纮、鲁肃一般的未出仕士子,也有了去抉择的方向。

人群中。

悄然来到阳都城的陈登,在看了布告内容、听了周围士子的议论声后,眼神也多了兴奋。

本来是奉陈珪命来打探消息的,但现在却让陈登有了想要造访刘备的想法。

“如此豪杰,我陈元龙若不能与之畅谈,岂不遗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