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作者:东鸭西楼 | 分类:历史 | 字数:241.5万

第276章 清明节前,大明的诱饵

书名: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作者:东鸭西楼 字数:4387 更新时间:2025-01-27 01:40:15

关于僧道纳税的讨论,愈演愈烈。

没有几日,这个消息不再仅仅局限于官僚阶层的讨论,连市井之中,也收到消息。

高高在上的佛爷和道爷要被皇帝收拾,百姓虽然谈不上落井下石,但也吃瓜吃得很开心。

张异也成为吃瓜人之一,一副乐呵呵的模样。

邓仲修有时候见了他,都想揍他一顿。

风暴越演越烈,那些官员跟吃错药一般疯狂输出。

消息传开之后,许多儒生也加入讨论。

一时之间,僧道成为众矢之的,大逆不道之人。

关于三武一宗灭佛灭道的事情,也被搬出来讨论。

相比起龙虎山的不作为,有个道士表现非常亮眼。

那就是年轻的道人刘道长,刘渊然。

这位道长真的践行了他的想法,走遍了应天府几乎所有寺院和道观。

在他的合纵连横之下,有许多人对他十分认同。

他虽然不能入宫发声,可在民间也累积了不少威望。

佛道二门,对他有好感的僧人不少。

反观邓仲修,身为朝天宫的主持,在这场事关佛道命运的争论中,安静如鸡。

整个正一道系统的道观,也仿佛失声。

一时间,正一道同时受到来自读书人和僧道同门的嘲讽……

邓仲修一时间,也不敢出门。

“师弟,咱们真的要看着吗,哪怕我们去表表态也行!

外边都这么说咱们龙虎山,他们说我们是皇帝养的家犬……

连挨了棍子都不知道叫唤一声!”

张异闻言眼睛一亮:

“有这好事?”

邓道长差点气晕过去。

虽然对张异很信任,这是他一直没有自作主张的原因,可是张异的做法,太反直觉了。

张异平时虽然不显山露水,可是邓仲修明白,他才是龙虎山在京城的定海神针。

不说这位师弟的神异之处,就是他跟皇帝的关系……

嗯,

大概他是唯一能改变皇帝主意的人。

“当老朱家的官那是不好当,要是皇帝真能让皇帝看不起你,当你是忠犬,龙虎山反而能过上好日子。”

张异拍拍他的肩膀说:

“别急,双方还没打出火气呢,贫道我算是看出来了!

这皇帝这么多天都没做个决断,他分明也是想要当个乐子人!

人家心思不明,咱们往前冲,不是找死吗?”

张异永远是那副心有成竹(看乐子)的心态,邓仲修长叹一口气。

“说起来,师弟很久没去找宋先生了。”

“没办法,大概老头子不好意思见我……”

宋濂在躲着张异,这点张异心知肚明,其实他倒是不见怪那个老头,但老头子拉不下脸。

张异笑笑。

来应天府一年多了,他的朋友圈不再局限于皇家父子和孔讷,

他在应天和许多人有了交集。

无论是许存仁,刘伯温、宋濂、章溢、乃至徐家……

这些人来来回回,时好时坏。

似乎只有黄家父子,关系一直稳定如初。

哪怕父子二人神出鬼没,但回来应天之时,彼此之间的情感并不会随着不见而消失。

人与人之间讲缘分,对于淡漠的自己,对于略显市侩的黄叔叔,能将一份情感延续下去,也是运气。

不过说起来,最近这父子俩不知道在干什么?

他们好像又消失了……

是去北方种水稻去了?

还是清明准备回去扫墓?

说起清明,张异这才意识到时间流逝飞快。

过年才在眼前,这清明时节,也逐渐临近。

……

他所关注的黄家叔叔可没空去理会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僧道纳税之事,他在为清明准备着另外一件事。

“陛下,这沿海的倭寇,正如您预测的一样,有逐渐往胶州方向去的趋势。

他们一路杀戮,来无影去无踪,我们的士兵往往抓不到人!

您这个诱饵,真的能成吗?”

跟朱元璋讨论这件事的,正是宰相李善长。

“您放出消息,胶州有一批军粮的事,也逐渐流传开,可这真的能诱惑到那些海盗?”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决定表示疑虑。

给倭寇和海盗设下埋伏这件事,实在太过天方夜谭。

他不是第一天关注倭寇和海盗的问题。

在皇帝登基之前,朱元璋也经营江南这块地有些日子了。

倭寇问题,一直都存在,大明的军队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解决,可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

为什么?

因为人家往大海上一钻,明军只能干瞪眼。

情报都没有,追人也追不上。

这才是海防比较麻烦的原因之一。

加上老朱打下张士诚之后,大量的人逃到海上成为海盗,反过来侵扰沿海州府。

如果问题这么好解决,也早就解决了。

情报,皇帝是从哪里来的?

真有那么可靠吗?

要知道,所谓的倭寇,可从来不是一个势力,而是属于无数势力的聚合。

就算皇帝能得到某些势力的情报,又如何能把我其他倭寇?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担忧心知肚明,但他也不方便向对方解释。

他也知道,就算自己跟李善长解释,李善长也无法理解。

他的答案,来自于“天”,或者说张异从未来窥看到的会发生的必然。

对于张异的信任,朱元璋是从一件一件事中逐渐建立的,并非外人所能理解。

他回答李善长:

“李先生,您做好这件事就够了,朕还是那句话,朕信任你,所以让你亲自调配地方的物资,你只需要做好朕交代的事情就够了!”

后勤的事,瞒不过李善长。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本应该是互不隶属的关系,但明初因为战争需要,中书省实际上也管着军事方面的事情。

李善长这个左相,名为文臣之首,其实权柄文武都有涉猎。

他的能力,早就在过去的时间内验证过,朱元璋很是信任他。

“李先生,事后朕会跟你解释,你去办事吧!”

“是,陛下!”

李善长站起来,想起一件事,说:

щщщ ☢тTkan ☢¢ Ο

“陛下,这清明马上就要到了,礼部这边定下来的方案……”

wωw¤ тTk án¤ c○

李善长将礼部的方案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也是无奈,身为皇帝,大节小节,各种繁文缛节实在不少。

他不喜欢这些,已经尽量精简,但这种事情同样是皇帝工作的一部分。

将方案放下,李善长欲言又止。

老朱一眼就看出,这家伙想要提僧道纳税之事。

张异挑事,宋濂出头,老朱助力。

这场闹剧在各方的默契之下,早就成为了一场全民大论战。

根据检校的报告,就连他手下的酒楼,客官们也在讨论这个话题。

僧道的好日子到头了,可老朱也明白,真正引发这场讨论的,并不是僧道是否纳税本身。

而是,宋濂和士大夫集团们,想要更多的权柄。

程朱理学已经流行了百年了,在蒙古人那里程朱之学成为了统治学说。

但蒙古人本质上并不会高看儒家一眼,儒教在蒙古人眼中,本质上和佛道并无不同。

且他们统治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属于本民族的,来自于成吉思汗的那一套。

不拘龙虎山,儒教,佛门都在这百年里过得很好,但也不见得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大明建立,汉家人重新掌握了权力。

程朱之学影响下的读书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个世界被他们控制的方方面面。

所以,拥有不一样的,有别于宋前读书人更高的特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朱元璋想起张异对程朱之学的判定。

程朱之学在佛道的挤压之下完成关于儒家“神圣性”的构建,一旦这件事完成之后,儒家事实上已经变成儒教。

那些读书人,就是儒教之下的传教士……

当一个宗教完成思想的控制之后,他们需要符合自己地位的权柄。

不仅仅是因为科举,当官产生的权力。

哪怕是没有成为官僚,本质上依然是“民”的读书人,也应该拥有高人一等的权力。

被张异提醒之后,朱元璋不想给的权力。

“先生下去吧,我跟太子有事要说!”

老朱自然不会让李善长开口,用话先堵死对方想要说的话。

李善长无可奈何,这皇帝故意放任宋濂暴打僧道,可他们为什么要拿僧道开刀,难道皇帝不知?

既然陛下还要继续装傻,李善长也只能回去继续找和尚道士的麻烦。

他告退之后,朱元璋吁了一口气。

“叫上你大哥,咱们去找张异聊聊!”

“嗯?”

朱标抬起头,愣了一下。

沐英,其实昨日已经回了应天府,是老朱让他回来的,也是他出海之前最后一次去见家人。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大明的出海船队,终于也到了最后时刻。

不过老朱让他回来,却也是因为清明前后这件事。

玄武军埋伏海盗是一回事,老朱还想看到的,是玄武大炮的威力。

玄武大炮的存在,朱元璋一直隐瞒着。

包括沐英等人,也从未在海上用过。

“出海这么大的事,咱们不给合伙人交代一下?龙虎山可是给朕出了五万两银子……”

朱元璋这么一说,朱标忍不住笑起来。

出海在即,刚好沐英大哥又在京城,不去见见张家弟弟似乎也说不过去。

“正好,张正常马上要进城了,一起见了!

张正常这老小子,估计心急如焚!

他宝贝儿子这次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了,希望他受得住。”

朱元璋说完,自顾笑起来。

僧道纳税这事,可真的就是挖到天下道士和尚的根了。

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比失去天师位还要严重。

“儿臣以前觉得,这张天师的本事不过如此。

他起卦算张家弟弟是魔星,却不想弟弟得了仙缘!

可是如今再回想,张真人的道行还是深厚!

说张家弟弟是龙虎山,甚至是天下道人的魔星,大抵也没有冤枉他……”

父子二人的疯狂吐槽,让从朝天宫回到清心观的张异拼命打喷嚏。

“这是谁在说老子呢?”

张异觉得晦气,不过让他庆幸的是,回道观没有遇见徐家丫头,乃是好事。

这丫头没事来道观找孟瑶玩,她不要名声自己还要避嫌呢……

张异随口吐槽了一句,他去药园子看了一眼自己的秧苗,便回书房画图纸去了。

不久后,离青陌引着老朱父子和沐英前来。

张异欢喜,今天才念叨这两父子呢,他们就来了。

“黄大哥……”

沐英的出现,也让张异意外中带着惊喜。

作为出海生意的发起人,张异明白自己再次见到黄英的时候,就是出海工作已经完成。

沐英的皮肤,比起上次见黑了一些。

想来这些日子的操练,也非常辛苦。

他见张异,笑起来:

“小真人,又见面了!”

“黄大哥此行,应该带来好消息!”

沐英点头:

“没错,出海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这次回来见见老朋友,跟义父道个别,我们就走了……”

张异点头,他心情也有些激动。

先不说提前百年完成物种大交换的大航海行动的历史意义。

也不说那些东西带回来会给大明带来多少好处?

若是黄英他们能回来,在座的所有人,都会因为这场航行获得许多的经济利益。

这些利益,远不是农耕能比。

“可惜路途遥远,小道不能亲自求送黄大哥,不然见证我大明第一次远洋,应该也是幸事!

小道就在此预祝黄大哥一路顺风!

叔叔……

你如果要回去扫墓的话,也可以帮小道给黄大哥践行!”

老朱笑道: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回去?”

如果有选择的话,朱元璋也想去给沐英践行,可是出海的事情一来是秘密进行,二来是他这个皇帝也不能随便出行。

说是去北平,事实上他现在都没有成行。

更何况去送沐英,不过老朱却注意到,张异主要说的是扫墓。

“嗯,忘了,扫墓这风气虽然自古就有,但在明清才大范围流行起来……”

张异改口笑道:

“小道还以为叔叔要回去祭奠先人!”

提起先人,朱元璋想起当年死去的父母,也是沉默。

他倒是想回凤阳祭祀,但现在杂务缠身。

身为人子,却不能亲自祭奠先人,他莫名伤感起来。

“商人重利轻别离,今年清明,我怕是回不去了,就让太……你黄家哥哥代我回去……”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转移话题道:

“今日前来,就是想想跟你说说出海的事,毕竟你投了不少银子进来!”

“说的也是,小道我可是把大半身家都投进去了,这生意可必须成呀!”

二人轻松自在的谈话,让沐英羡慕不已。

能给皇帝的生意投资,这种事他见都没见过,也非常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