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作者:武渣 | 分类:历史 | 字数:80.2万

第146章 我是知识的搬运工

书名: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作者:武渣 字数:2437 更新时间:2025-01-25 01:40:13

开学之日过后,知行书院很快就热闹了起来,之前书院就宣扬出去好大的噱头,免费入学,包食宿。

这对不少平民子弟可是个不小的诱惑,等到第一批学子入学后,确定书院实实在在的实行了这样的策略,很多农户都把自家孩子送过来了,都想着能蹭一点是一点,万一自己孩子学成了,中了进士,那就完美了。

反正不要钱,又没什么成本,养个半大小子,还要费不少粮食呢,现在书院把食宿都包了,对一些人来说,是丢掉了一个大包袱。

一些燕王府的亲卫们也把各家的子侄送过来读书,他们知道的多一点,连现在的燕王世子都是何秋的徒弟,他们自家的子侄在何秋这读书,以后和未来燕王是一个老师,怎么着也比别人多一份香火情。

而书院的夫子们,在那天朱棣来过之后,都迸发了十二倍的工作热情,不管来之前心里怎么想的。

现在眼看东家和燕王关系这么好,那自己好好表现,岂不是能进入燕王的视线里,就算科举没考好,也可以到燕王那混个差事啊。

这段时间里,已经有不少夫子研读何秋抛出来的那份教材,虽然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他们之前没学过的,但为了博得燕王的关注,还是值得一学的。

这里面有位较真的,可能也是喜欢上了何秋搞得这套书里的知识,就天天跑何秋面前请教,美曰其名相互探讨,让何秋烦不胜烦。

有心推脱,说自己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并不是很懂这些,可别人也不信啊。你编出这么一套教材,结果说自己不懂,这是在骗三岁小孩呢?

不是其他人,就是自己眼前的这位杨少峰,他这人极为执拗,坚称如果自己搞不懂这套书里的知识,是绝对不会交给学生的,免得误人子弟!

何秋犹豫再三,心里衡量了下,相比较于教一群人,他还是更乐意教一个人,果断对杨少峰进行一对一教学。

不对,不能算一对一,自家的徒弟陈四维,也在旁旁听。

可是这杨少峰越是往里面钻研,问题越多,何秋也就越加犯愁。他自己本来就是个半瓶水,这些教材里的知识,特别是涉及到物理化学的,他就更是半懂不懂了。

就好比物理学上的定律和数学上的公式,随便展开一下,背后可能就有无数人的心血,他何秋也只是知其然罢了。

头疼啊,之前何秋万万没想到,培养个人才还会有这么多麻烦事。

他教陈四维的时候,陈四维本来底子就薄,也没问到像杨少峰这么深入的问题,现在才感觉到了苦恼。

步子迈得太大,一下扯住蛋了。

可何秋也不敢把这些东西删掉,他办这个书院,为的不就是培养一批类似眼前的杨少峰这样的人才,好为未来大明的工业发展做准备吗?

于是何秋也只能是苦中作乐,一边绞尽脑汁的给杨少峰解释教材中的东西,一边疯狂祈祷签到系统能给他整出来一个自带数据库人工智能。

相比较于何秋的头疼,杨少峰则是真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感觉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本人就是一个喜好数算这些的异类,他是打心底认为理学已经不行了,虽然他自己喜欢实学,但大环境如此,也就不好表露。

杨少峰本人还比较淡泊名利,不愿意当官,要不是为了给家里一个交代,连秀才都不想去考。

可是在他第一次见到何秋的这套教材时,他就决定跟着何秋干了,为此还放弃了自己在族学的夫子一职,被不少族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但杨少峰觉得自己一点都不亏,何秋确实有很大的本事,只要不涉及四书五经这些,不管他提的问题多离谱,何秋总是能给一个不算差的答案,这也不局限在何秋的这套书上。

何秋本以为自己只需要应付杨少峰一人,结果随着书院同僚们进一步熟悉起来,杨少峰把“何秋什么都懂一点”这事和其他夫子说了,一干夫子遇到什么问题都开始喜欢找何秋“探讨”。

何秋现在在书院里散个步,都要小心谨慎,生怕被书院的夫子们瞧见了,二话不说就拉着他讨论问题。

其实这也是因为何秋的宽厚,若是换成一个性子暴躁的,估计就没几个人敢这么干了。

何秋苦哈哈的在书院干了半个多月的教学组长后,终于忍不住写信给朱棣吐槽,这真不是人过的日子,连吃饭的时候都有人来请教他问题。

朱棣看到何秋写的信,哈哈大笑,晚饭都多吃了好几碗。让你小子天天偷奸耍滑,这下终于有人能治到你了。

开开心心的把朱高炽和朱高煦也丢了过来,让何秋好好履行师傅的责任,顺便给何秋带个信,这信上写着是安慰,但何秋从这字里行间上看到的分明是满满的幸灾乐祸!

把过来的朱高炽俩人轰去住大通铺,何秋心里还是气的肝疼,有些愤愤不平。

边上的陈四维有些犹豫的说:“先生的学问本就高深,旁人都不懂得,只有先生懂,如此先生也只好辛苦一些了。”

“想来等到杨先生学会了,他又带出来一批学生后,先生就会轻松很多了吧?而且我看先生您也是乐在其中,要不然早就从书院跑了。”

虽然陈四维跟着何秋的时间不算长,但也摸清了自己师傅的性子,如果他真的不喜欢现在的生活,肯定早早就走了,甚至和杨少峰翻脸,绝对不会半真半假的给朱棣写信抱怨。

而且看何秋和杨少峰这些夫子讨论问题的时候,何秋总是神采飞扬,甚至给他讲课的时候,也比以往更上心些。

陈四维认为自己的师傅也是希望有更多人懂这些知识,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他一起讨论这些知识的吧。

同样的话,朱棣说和自家徒弟说那是两回事。

何秋笑眯眯的说:“还是徒弟你懂我的心思。”

两人吃过饭后,何秋又拉着陈四维开始了例行散步,途中“偶遇”了两个夫子,分别讨论起了三个数学问题,和一个物理问题。

天色渐晚,何秋回到住处,开始考虑要不要一步到位,把原本准备的理化生课本直接丢出来。

从书院夫子们的反应来看,明初的读书人倒是不拒绝接受这些新知识,而且钻研起来还蛮有劲头的。

这可比当初朱棣劝他的那种情况强了太多,这大概也是因为乱世刚刚过去,现在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只要有用他们就都愿意学。

说白了,儒家那套仁义道德,在乱世里还没有拳头好用,现在何秋给的这些东西要么能用在器械上,要么能用在农事上,哪点不比理学强?

有这样的接受度也是应该的。

何秋认真的考虑了几天,最后决定赌一把,如果真的被很多人反对,大不了躺平任嘲,再变回现在书院教的这些内容。

不过为了慎重起见,何秋还是打算给他准备的这门新学问找个好干爹——理学。这样的话,日后的推行难度应该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