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宋代文人笔下最美的那些花儿(八)
要不是有下面这一位的话,杨花真的是能排到宋代文人笔下那些花儿中的第一位的。
下面这一位,名字叫“莲花”,英文名“lotus”,有很多别称,比如说“芙蓉”,比如说“芙蕖”,再比如说“菡萏”,还比如说“荷花”。
说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传说。
在大宋仁宗一朝的某一年,在湖南的道州,有一个叫周敦颐的中年人,他并不油腻,此时的他正在自家的水塘边玩,当然呢,主要就是看一看眼前的风景。忽然间,整个水塘里的莲花映入眼帘。
周敦颐真的很喜欢莲花,他早就有了给莲花代言的冲动。他思索着,在这之前,莲花好像名气不是特别大,之前都是些“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什么“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一类型的句子,最出名的好像不是莲花,是莲子,而莲子的音由于与“怜子”相同,怜的意思是爱,因而采莲就是表白,采莲就是示爱,当然,还有什么“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反倒是莲花不怎么出名,莲子倒是鸠占鹊巢一般的出名了。写莲花的诗,稍微出名一点的句子屈指可数,比如说李太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到了大宋王朝,这莲花依旧默默无闻,大宋初年,南唐中主李璟去掉了自己皇帝的称号,自称“江南国主”,开始过起了腐朽的享乐生活,这个人很喜欢莲花,在《摊破浣溪沙》里这样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而自己的老前辈欧阳修先生也曾经致力于写莲花,他在《渔家傲》中这样写“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周敦颐思索了很久很久,对于莲花不出名的原因,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大致是以下五点原因,导致了莲花的不出名。
第一,写莲花的人本身就少,大家写的大多数是莲子。
第二,在本身就很少的写莲花的这样一些人之中,名人就更少了,因而莲花的知名度很难提高。
第三,写莲花的人往往走出不了“男欢女爱”的窠臼,真正不落窠臼的人太少,也可以说几乎没有,诗人们因而把莲花写得很庸俗,内容上则很狭窄,而真正高大上的句子几乎没有。
第四,除了用莲花来表达“男欢女爱”,大多数诗人往往也就是很空洞的说一些小清新的话,缺乏对莲花的深入观察。
第五,前面的人,以及当代的很多人,在写莲花之时,立意不够新颖,因而吸引不了当代的人,格调又不够高,自然是折服不了后人。
综合以上的五个要点,莲花不火,确确实实有原因。
周敦颐看着眼前的莲花,心想:该怎么样让这莲花火起来呢?其实不光要让她在我所处的时代火起来,我还想让她万古流芳呢!
周敦颐继续看着眼前的莲花,自言自语道:“自从《诗经》的时代就开始被歌咏的莲花,现在却默默无闻,莲花,你一定很心有不甘吧?”
莲花没有回答他。不过,在周敦颐的心里,不回答,等同于说:“是的。”
他开始了对莲花的细致观察,他惊奇地发现,莲花在淤泥中生长,却丝毫不沾染淤泥的颜色,非常清高的同时,还没有什么妖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这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反复感慨,这莲花真的是不可亵玩,这时,他身边的小书童提了一个很天真的问题:“先生,为什么这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哈哈大笑,指着池塘里的莲花说:“小伙,你去亵玩一下试试?”这周家的小书童,察言观色的本领可是有的,他立即对周敦颐说:“先生,莲花是先生的最爱,我怎么敢亵玩,这是其一;纵使我要亵玩,我得先到淤泥里蹲着,还是像先生那样远观最好,这是其二”,周敦颐更高兴了,说:“孺子可教也,这个月,我多给你发点钱,多给你放几天假!”。
写莲花,大致的构思有了,亮点句子也已然在腹中,那么,接下来,如何使得对莲花的喜爱,不是自己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变为全天下有识之士的共识(consensus),这的的确确值得我周敦颐好好思考一下。
思考了几天,周敦颐忽然茅塞顿开:“用对比手法啊!把莲花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花做一个比较,用以突出莲花,尤其要注意的,是莲花与唐朝时候最出名的两种花——菊花和牡丹花的对比。”开头的腹稿就这样打好了。
不过,周敦颐还是觉着这样写,依旧不能让莲花“封神”,又思考了几天,他认为结尾应当煽情,而且要把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与凡夫俗子对牡丹花的喜爱做一个对比。
这些都做完了,开头,中间,以及结尾的腹稿,周敦颐都已经打好,万事俱备了。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写作的时机。
等了几天,在这几天了,周敦颐沐浴斋戒,焚香祷告,期盼着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
最后,是确定文体。首先,写词的这种方式被pass掉了,因为那时的词,小令什么的,难登大雅之堂,而且承载不了老周这么多信息量。那写诗呢?也不行,写诗还要考虑押韵,不能被诗的格律束缚了自己的伟大思想。周敦颐的脑中突然浮现了韩愈的“文以载道”,那么,就写文章了,那究竟是去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呢?都不是,老周要写散文,但是,他也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这篇散文,要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不写则已,一写必然惊人。
一切都准备好了,那就动手写吧!于是,有了这样一篇流传千古的《爱莲说》。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朝代】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莲花是可敬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但是,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似乎只有她。
观音菩萨坐在莲花之上,佛经里也有“步步生莲”的说法,之前的很多文人骚客也写过莲花,可是,在那样长的时代,他们似乎没有抓住重点,把莲花最美、最独特、最打动人心的一面书写出来。
在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问世之后,我相信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人心中都会有这样高贵而洁白的一朵莲花,这朵莲花使得他们在生活中不卑不亢,而且失败了不会过于难过,成功了也不会过于高兴,就算身处闹市亦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就算外界污浊也能保持自己内心干干净净。
与这篇《爱莲说》同时,柳永在杭州时谒见孙何之前写道“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后,苏轼写道“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