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范先生在军中
1039年冬天,正是西北重镇延州,遭遇李元昊围城的最艰难时刻,这一年,春天宋军中了夏军的埋伏,损失不下十万,秋天,敌人又故技重施,用同样的方式再次灭了大宋五万军队,此时此刻,延州已经被围了数重,李元昊在等一个时机,等天气转暖的时期,准备攻城,延州实在是太冷了,又下了雪,所以李元昊不敢轻易攻击,延州城只有千余名守城士兵,延州城百姓恐惧西夏人的心理达到了极点。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仁宗皇帝派范仲淹来到了延州。
展现在范仲淹面前的延州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恐慌景象,站立到延州城头,满眼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城中的延河水,结着青色的冰凌,雪白的大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延州知州范仲淹的双肩,但是,范仲淹是带着官家的诏书来的,是背负着皇命来的,是怀着解救延州城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寒门出身的朝廷大员看来,这里有十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用鲜血,打下了5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官府的领导,即使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一条路来。
第二天,当城里的官员知道范仲淹是新到任的延州知州之时,他已经亲临前线视察调研了。前线的战斗此时此刻最紧张,敌人的兵锋已经直指延州城外五里的地方去了,事实上,范仲淹这样做非常危险。但是他牢记《孟子》中的话:“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还到普通老百姓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去了解情况,鼓舞士气去了,他从这条街道走到走到那条街道,从这个村走向那个村,他一路走,一路和自己的属官谈论,看到山丘,他说,在这里可以打埋伏,让侵略者有来无回。见到平整的土地,他说,这里要深挖沟壑,阻挡敌人骑兵的冲击。见到洼地,他说,可以在这里布置战场,让敌人陷在这里,这样他们跑也跑不了。转了一圈,回到衙门,他向大家说,延州是一个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坚决防守,要粉碎敌人的进攻,延州是前线,而且穷,困难多,又是战区,但是战区有一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我们大宋的官军,大宋的士大夫,不能在百姓面前逞英雄,不能欺压百姓。但是要在困难和敌人面前逞英雄,要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家卫国。
范仲淹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范仲淹的部下以及城中的百姓纷纷议论说,新来的这个知州,看问题高人一眼,比起以前那个只会求神拜佛的范雍强多了。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范仲淹对这个延州的布防,进行了严密的部署,但是他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同于现实,李元昊的几万士兵一直在围城,可城中的士兵不足两千人,如果临时招募民兵的话,最多扩充到一万,可民兵又要经过训练,而且战斗力也许不太强。现在,要让李元昊退兵,要把这些侵略者从西北的土地上像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甚至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皇帝的指示,按照圣贤书的指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李元昊,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不可避免的要犯瞎子摸鱼,闭着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敌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皇帝的指示,而且在关键时候也要便宜行事,要尽量详尽的掌握敌人的底细,了解敌人的内部动态,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定决心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对三川口战役的失败做了总结,吸取了教训,当时西夏人派出了很多奸细渗透到金明寨,而今,自己要将计就计,也要对元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范仲淹也派出奸细,安排他们以战争难民的身份,逃到西夏。而且,这样做,顺理成章。西夏对于这些难民,不加怀疑。
紧接着,范仲淹展开了延州锄奸,筛查延州城中造谣生事、破坏社会治安的西夏奸细。与此同时,他广泛招揽人才,放出消息:唯才是举,特殊时期有特殊本领的人,不论身份,不论学历,都可以投奔军中报效祖国。
消息放出去之后,以张元为首的西北四剑客很动心,他们准备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