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上册
作者:掉坑王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25.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郑国
郑国
郑国,生卒年不详,大约和李牧差不多,战国韩国人(今河南新郑)。
韩国王宫里,郑国前来报道。
韩桓惠王(韩非子的老爹)说:“为什么我一见到你,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呢?”
郑国:“。。。。。。”
韩桓惠王感叹道:“想当年,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韩昭侯的爷爷韩哀侯),英明神武,风流人物,举手谈笑间就把郑国给灭掉。那是多么风光牛叉的岁月呀!”
“大王,你照顾一下我的感受好不好?”
“唉,算了,想起来都是泪。对了,趁着小秦王政刚登基,我决定让你去秦国做卧底,帮秦国修水渠。这样就能耗费秦国大量人力物力,它就没法再打我们啦。”
“这么傻缺的主意是谁出的?”
“怎么说话的!这叫‘疲秦计’,是我苦思冥想了大半天,才想出来的。你想呀,一是秦国忙着修渠,没空打我们;二是修渠劳民费财,耗时耗力,说不定不用多久秦国就会被拖垮了。这样,妈妈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秦国啦!哦,不是,不是妈妈,是我们,我们。还别说,大臣们听了都说好,还纷纷夸我脑子活,点子棒呢。”
“可你们想过没?秦国修好水渠后,会变得更富裕,国力更强大,我们死得更快!再说了,秦国人又不是傻子,会信我吗!更何况我只是个搞水利的,你们不能这样把我丢出去就不管了呀。”
“你不会动点歪脑子吗?比如偷工减料呀,随便乱挖坑呀,多搞些豆腐渣工程之类的。唉,老郑,没办法呀。你也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的!上党没了,荥阳没了,老祖宗交给我的地盘,只剩下这么点旮旯地了。我先是认秦国当大爷,之后直接给人家当儿子,现在当孙子人家都不要了。算了,能撑几年是几年——我算是看透了,等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
(郑国:唉,这么个主子,还有啥好侍候的。)
选自《史记•河渠书》。韩桓惠王是韩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但除了不断向秦国求和,这辈子啥事没做。不光送郑国,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韩王安,连自己兄弟韩非子也送去了秦国。两代君主也是没谁了,送人都能送上瘾!
郑国可能是之前被灭的郑国人后代。在近百年前,郑国被韩国灭后,郑国人散居于各地,并为了纪念故国,就改姓氏为郑。
шшш◆тт kǎn◆C 〇
不过,这只是个人猜测。
但不管怎么说,这名字是起得有点出类拔萃。估计郑国老爹对郑国这个国家太有爱了,所以才给他取这么个名字。幸好当时还没文字狱、政治运动之类的,不然光这名字,就得天天关小黑屋。
不像韩国人的韩国人郑国,懵(念“猛”)懵懂懂地成长着。长大后,他不管不顾去考公务员,结果并没有因为名字的不和谐,被录取了,当了韩国的水工(古代管理治水工程的官员)。
刚开始郑国还只是初级技术员,然后慢慢熬呀熬,靠着勤奋的学习和艰苦的实践,最后熬到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期间,他还参与了修整鸿沟和治理荥泽水患等重要水利工作。
鸿沟,是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是魏惠王时开挖的(所以魏惠王虽然比较败家,但还是有一定的建树的)。它从河南荥阳起,向东经中牟、开封,再南下直到周口的淮阳。它对当地地区的灌溉、航运及经济发展,也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另外,一百五十多年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时,它是两军对垒的临时分界线(东为楚,西为汉)。现在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指的就是它。
荥泽则是自然形成的湖泊,在今河南荥阳境内,是黄河水沿古济水(河北境内,现已消失)溢出后,聚积而成的。因为黄河的泛滥和泥沙的淤积,在汉代后它就消失了。不过在汉之前,它是当地储水、灌溉、水运及船只停泊的重要地点,所以要经常清淤治理。
在郑国开心挖土掏沙玩泥巴时,当时的韩国却是要生要死的。做为韩国最长在位时间的韩桓惠王,一点都没成就感。刚上位那几年还好,秦国光和魏国、赵国打,没顾得上自己。不过看着家门口的这几个蛮人,菜刀铁锅乱飞,那个心惊胆战呀;鬼知道哪天砸自己头上。
但不用担心太久,白起提着刀,直接奔过来了。是白起,白起呀。
然后,围墙没了,院子没了,接着大半个房子也没了(上党被占。上党相当于当时大半个韩国领土)。有什么办法呢!拿去,拿去!
但还没完。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虽然白起、秦昭王相继去世,不过秦国仍然不消停。客厅没了,厨房没了,到秦始皇上位时,韩桓惠王连卫生间也没了,只剩个小卧室(都城新郑周围一小圈旮旯地)。愁呀!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好吧,人为的也算),做为高级工程师,郑国应该是看看水,挖挖沟,然后领着高工资退休,找个地方安度晚年。毕竟这打打杀杀的事,他是无能为力的。
但上天注定不让他太安逸。这不,韩桓惠王和群臣嘚啵(念“bo”)嘚啵了半天,想出了个“疲秦计”,于是竟把救国救难这样的大事,全交给了一个纯粹是技术人士的郑国(此时韩非子正躲在家里悲愤地写着书)。
没办法,郑国只好念叨着路过土地庙没去拜拜之类的,来到秦国。当时秦始皇刚上位,才十三岁,还是个小毛孩,由吕不韦当政。所以郑国应该是先去找了吕不韦,商讨着修建河渠。
吕不韦正愁没政绩,一拍大腿,就这么定了。不过形式还是要走一走,毕竟小秦政是名义上的一把手,而且将来有什么责任也可以推卸一下。然后在得到小秦政的首肯后,郑国就着手修建水渠的工作(当时都江堰已开工八、九年,已经到工程的尾期了)。
虽然成功打入敌后组织,但做为一个技术人员,郑国还是本着良心和职业道德,去秦国各地细心勘查地形。最后他选择了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渭北平原)这一地区。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四关是东边函谷关、西边散关、南边武关、北边萧关,当时主要在咸阳、西安那一带。其实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关中平原,比成都平原获得此称号,早了半个多世纪。直到都江堰修好后,成都平原一夜暴富,于是就把称号抢了过去,并一直抢到今天。
另外,早期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以内叫关中(也叫关西),函谷关以外叫关外(也叫关东)。不过后来这界线有所改变,在清朝时,则是以山海关为界来区分关内关外的。很著名的“闯关东”的关东,就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今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
不过当时的关中平原并不乐观。由于周边几条河流时常泛滥闹灾,再加上当地雨量较少,枯水季时又经常发生旱灾,还留下许多盐碱地,很不利于耕种,所以粮食产量已大大降低。也因此它的“天府之国”的称号,会被成都平原抢走。
针对这种情况,郑国经过严谨的考察和精心的设计,以及无数的磨难艰辛,历时十余年,终于修成了郑国渠。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修建的最长的灌溉渠道,也是关中最早和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它从西边的泾水(泾念“精”;今陕西的泾河)引水,一直到东边的洛水(今陕西的北洛河,不是前面四川的洛水),全长三百余里(约合今天124公里,秦时一里约等于414米)。
它充分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让河水自动流入渠道和灌区,形成自流灌溉。基本上挖渠之后,啥都不管,更不用抽水机、高压泵(念“蹦”)什么的。
同时,它还采用独特的“横绝”和“假道”技术,通过拦堵沿途天然的河流,增加水量,解决了长距离输水和供水,并利用天然的洼地做为蓄水蓄洪之地,发挥了防洪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横绝”,就是建拦河滚水坝,是在沿途经过的河流中,修建高度较低的的拦水建筑物。当河水较少时,保证渠水的水量,当涨水或发洪水时,多余的水会溢过滚水坝,流向下游。
“假道”,是郑国并不傻愣愣地全程挖渠道,而是聪明地把路上那些较小的河道,直接当做渠道。这种方法不但可用河水补充渠水,更大大减少了工程量。
另外,郑国渠所引的泾水虽然很浑浊,但却挟带有大量富含有机质的泥沙。这不仅增强土壤肥力,也大大降低当时耕作土层中的盐碱含量,使大片泽卤之地变成沃土。这种改良方法在后代常被引用。
郑国渠规模宏大,技术先进,设计合理,影响深远。它不仅解除了当时关中平原水旱灾荒,还大大提高耕土的质量和农作物产量,起到了灌水、施肥、改良土地等的巨大作用。
它和都江堰一起,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为之后汉朝及其它在关中建都的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撑。一直到唐宋时期,关中地区都是全国少有的富庶之地。
而它首开引泾灌溉的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有着巨大影响。后来历朝历代都受其启发,在这里修建水利设施,一直到现在。它和汉代的白渠(也是引泾工程,不过是注入渭水,在郑国渠南边,并称“郑白渠”),是北方灌溉技术的典型代表。
另外,由于历经久远,老化失修,再加上其它渠道的修通,后来郑国渠的大部分地段被荒废。民国时期,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念“止”),在郑国渠的旧址上,修建了更大规模的泾惠渠。这使郑国渠重焕新生,新旧合用,得以继续为渭北百姓造福施惠,直至今日。
不过,修建郑国渠并不是一帆风顺,该来的还是要来。修到一半时,不知是保密工作没做好,还是韩国那边故意泄了密,秦国知道了郑国修渠的真正目的。秦始皇很恼火,要杀郑国。
但是估计郑国也不是什么善茬。他豁出去了,说,没错,我就是卧底、特工、边缘人、鬼头仔;当初确实是想通过修渠,让韩国多撑几年,但是渠修好后,却是为秦国建万世之功呀;其实你们赚大发了。
秦始皇一听,有道理呀,行,你继续修。这就是一代雄主的胸怀,这也才使郑国能够完成这一伟大工程。
由于郑国渠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为了表彰郑国,秦始皇特意将该渠命名为郑国渠。此时韩桓惠王已经嗝屁有些年了,不知听到这个消息,会不会从土里再爬出来。
更悲催的是,郑国渠使秦国国力更强大,不但加快了韩国的灭亡,连其它几个国家也跟着遭了殃(魏赵楚齐那个骂呀)。没过几年,韩国就第一个被灭了。
之后就没有郑国的消息,他最后应该是在秦国去世的。
郑国在后世远不如李冰风光,没有祠堂庙会,没有封王封号,甚至连名字都少有人知道。虽然郑国渠以他的名字命名,但估计更多人会以为这里的郑国是指国家。
其实郑国渠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比都江堰小多少。2016年,郑国渠最终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多少也算是给郑国的一些告慰吧。
至此,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介绍完毕。
其实,我们国家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伟大的水利专家和水利工程。
从最早的大禹,到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到王景、潘季驯,到现在的南水北调、三峡水利工程等等,他(它)们无不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为中国人民的安定和幸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不朽的功勋。
所以,每一代的水利专家,都是值得敬仰的伟人。他们的恩德,永世都不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