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六十年首卷
作者:蓟州人孟凡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8.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天翻地覆六十年前言和第一章序言
天翻地覆六十年——
——蓟州孟凡生回忆录
前言
退休在家清闲无事,看报纸上常讲老年人多用脑,多动脑有利健康,我也就想做点既动脑筋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干什么呢?我既不擅长写作,又不擅长书画,不可能留下文学作品和书法字画。当我看到书摊上有许多中国和外国,历史上和现代一些名人、大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录,受到了启发。这种文学体裁,写得比较实在。它既不像长篇小说那样需要生动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抒情散文那样用很多华丽的词藻。我何不也写一部回忆录呢,把我自身经历过的,以及我所见所闻周围发生过的一些真实情况,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不也是对历史对社会的一点贡献吗。当然,那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元勋们写的回忆录,反映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是国家和社会变动、发展的大事,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经历,是应该载入史册的。我所回忆的都是些社会基层平民百姓所经历的小事,不管是国史还是地方志,大概都不会记载这些小百姓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事的。但是,我所反映的百姓生活小事,却也是对那些大事件的点缀和补充。尤其是我所经历的这些历史变化,毕竟是现在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的,尤其是广大网民,大多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光听媒体公开的宣传报道,很难了解过去的真实情况。而且国史和地方志只是记载了正面的史料,而对于当时官方不许公开报道的史料是不许收入地方志和部门志的范围之内的。我的回忆录则是全面地、如实地、客观地记录了这些历史事实,这也起到野史对正史的补充作用吧。所以,我的回忆录,对年轻人了解过去,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我是1948年春出生的,当时正处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故自幼就有了一点特殊的经历,加上我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耳闻目睹了旧中国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北方县城与农村的发展变化,尤其农民们的生活水平的变化,用许多蓟县城里老农的话就是:“差天上地下去了”。
纵观我国历史,尽管几千年来发生过多次改朝换代,政权交替,而且每次经过战乱之后都有一个“从乱到治”的历史时期,都要出现一段“太平盛世”。尽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现了“书同文、车同轨”,满清王朝使汉族人的发型和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人们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住房样式、吃喝穿戴质量上看,新旧中国的变化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权交替后的社会变化。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嫦娥奔月”,“腾云驾雾”,念动咒语“武器”可以自动杀伤敌人当成幻想,而今的火箭、导弹、航空、航天、登月球、落火星,已经把幻想变成了现实。过去人们把“千里眼”和“顺风耳”,当成可望不可即的神话故事,而今的网络视频则可以使两个人在万里之外面对面聊天。过去只有帝王将相财主豪绅等高贵人物出行才能骑马坐轿,而今小汽车已经成为蓟县城乡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过去把用“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千万间”,代替老百姓居住的“卷我庐上三重茅”的茅草屋当做美好的理想,而今农村的老百姓全部住进了大瓦房或小楼房。自古以来,农民种地交租纳税,是天经地义的。而今农民种地不仅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没有养老金的还给“老年费”,这些惠民政策都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
总而言之,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有发展和变化,可那全是量变。只有在出现了大机器生产,出现了现代化工业和科学技术之后,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才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我国的这次政权交替,正好处在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中,新政权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发展了大工业,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才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才说新旧中国交替后的社会变化,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
正由于我亲身经历了蓟县城区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巨大变化,我的回忆录才用了“天翻地覆六十年”这样一个大标题。
2012年本文第一章在互联网上陆续发表,2014年秋,引起蓟县文联书记刘北星同志和蓟县县志办公室主任刘春同志的关注,对笔者进行了鼓励和指导,并赠我1991年版《蓟县志》和2014年版《蓟州通鉴》各一本,使我对蓟县的历史资料有所了解。这就为我继续撰写回忆录提供了大量史料,并使我以这些史料为依据,对已经发表的回忆录部分章节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此,笔者对二位领导表示感谢。
我的《回忆录》既有自传的成分,又并非完全是自传。不仅是反映我一个人的经历,而是反映了这个时代,一部分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从某个侧面,也就是以蓟县城里为主轴,记录一段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供年轻的网友们参阅。本人计划利用多年时间,按照时间顺序,陆续撰写并发表相关章节(注)。
我是在蓟县城里出生的,还是先从蓟县城谈起吧。
注:本书于2008年10月开始创意,2012年5月开始在网上陆续发表,2014年11月开始补充修改。
第一章 古城旧貌
序言
蓟县县城位于燕山脚下,州河之滨,西距北京九十余公里,东距山海关二百余公里,东南至唐山一百二十公里,南至天津一百二十公里,北至承德一百三十余公里。
蓟县老县城是一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在春秋时期,这里称无终子国。不过国主只是子爵,与公爵、侯爵、伯爵相比,属第四等级了。那年代公爵侯爵的封地——也就是“国”的地盘也没有一个省大,估计这个子爵的“国土”也就和县差不多了。
战国时期这里称无终邑,隶属燕国右北平郡。
自秦朝至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隶属“北国”(前后建立的燕、赵、秦等)一直称无终县,隶属北平郡,并为郡治(郡政府驻地)。
南北朝时期,这里称无终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将北平郡改称渔阳郡,无终县先后隶属北魏(公元432年至534年)、东魏(公元534年至550年)、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北周(公元577年至580年)政权的渔阳郡管辖。
隋朝初期,这里称无终县,并为渔阳郡的郡治,与同期的范阳郡(北京一带)和卢龙郡(唐山一带)并列。隋朝大业(公元605年至616年)末年,无终县改称渔阳县。
唐朝时期这里一直称渔阳县,先后隶属玄州、幽州和营州管辖。唐朝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置蓟州,渔阳县属蓟州管辖,并为州治(州政府驻地)。
五代十国时期,这里称渔阳县,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后晋主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国),内有蓟州和渔阳县。
被划归辽(公元907至1125年)、金(公元1115至1234年)管辖时期,这里一直称蓟州渔阳县,并为州治。这其中曾经于大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蓟州归北宋王朝管辖,改蓟州为广川郡,渔阳县改称平卢县,隶属广川郡,并为郡治。金天会三年(1125年),复归金国管辖,仍称蓟州渔阳县,并为州治。
据史料记载,大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当年,宋金联合灭辽,金把燕京、涿州、易州、顺州、景州、蓟州等地如约归还大宋。二年后,金开始出兵伐宋,又占领了这些州县。明代小说《水浒传》第八十四回:“宋公明兵打蓟州城,卢俊义大战玉田县”,大概就是根据这段历史而编写的。至于蓟州是被宋军攻占的,还是被金国“归还”的,《县志》并无明确记载。
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这里称渔阳县,隶属大都路蓟州,并为州治。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撤渔阳县入蓟州。蓟州内管本州,外理(管辖)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四县,隶属顺天府(北平布政司)。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这里仍称为蓟州,辖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四县,隶属顺天府。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称蓟州,辖玉田、平谷二县。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称蓟州,不辖县。
1913年,也是中华民国二年,改称蓟县,隶属顺天府(1914年,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区)。
1928年,隶属河北省。
1935年至1945年期间,蓟县县城被日伪政权控制,城外乡村成为抗日民主联合县政府的游击区和根据地。1945年9月,抗日民主联合政府占领了蓟县城。
1946年5月,撤销抗战时期的联合县政府,恢复蓟县建制,隶属冀东区行署第十五专署(辖宁河、宝坻、蓟县、玉田、遵化、丰润、滦西共7个县)。
1947年11月,蓟县改为隶属冀东行署第十四专署(辖平谷、密云、顺义、通县、三河、香河、蓟县、兴隆、承德县共9个县)。
1949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8月1日,冀东行政区建制撤销,冀东行署及第十二、第十四、第十五专署建制撤销,成立通县专署(辖通县、顺义、密云、平谷、蓟县、三河、香河7个县)和唐山专署(辖临榆、抚宁、卢龙、昌黎、滦县、滦南、迁安、迁西、遵化、乐亭、丰南、玉田12个县),连同唐山、秦皇岛2市均属河北省直辖。原隶属冀东行政区的宁河、宝坻2个县,划归河北省天津专署管辖。
1958年2月,天津市从国家直辖市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原河北省天津专署(辖永清县、静海县、文安县、大城县、天津县、霸县、安次县、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汉沽镇、杨柳青镇、胜芳镇)并入天津市。1958年3月,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9个县和通州市划归北京市管辖。河北省通县专署撤销,蓟县、三河、大厂划归唐山专署管辖。11月,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合并,称蓟县,仍归唐山专署管辖。
1960年3月,蓟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
1961年7月,恢复天津专署,受河北省与天津市双重领导,蓟县隶属天津专署管辖。
1962年6月,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分开,恢复原蓟县建制,仍隶属河北省天津专署。
1966年5月天津市恢复为国家直辖市,天津专署隶属河北省。1968年各省的专署改称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8月,河北省天津地区14个县中的静海、武清、宁河、宝坻、蓟县5个县划归天津市管辖,原天津地区改称廊坊地区,管辖其余的9个县和廊坊镇。
2016年6月,撤销蓟县建制,升格为天津市蓟州区。
从以上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无终县和渔阳县,都是郡或者州下面的县级行政单位,但同时也是郡或者州政府的驻地,那时的郡或州就类似新中国的“专署”和“地区”的机构,它管辖几个县,也在某个县城设置办公机构。这些设置“郡治”或“州治”的县城,都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同期还有与“专署”并列的“地级市”,它们也属省直接管辖,但是只管本市内的“县级区”,不管辖其他县。
明朝洪武四年,“撤渔阳县入蓟州”就类似蓟州从“专署”变成“地级市”,渔阳行政区从“县”升格为“地级市”了。“蓟州内管本州,外理四县”,就类似1983年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撤销“专署”,改为“地级市管县”(专署的职权交给地级市政府,减少了管理机构)的架构,类似一个地级市下面管辖四个县。
康熙十六年,蓟州由辖四个县减为辖二个县;乾隆八年改为蓟州不再辖县,就等于蓟州不再行使“专署”的职权,只是享受“地级市”待遇了。辛亥革命后,蓟州改称蓟县,就等于从“地级市”降格为“县”了。后来天津市把五个县都升格为区,就等于这些县都享受“地级市”的待遇了。
蓟县这座老县城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却由于没有在这里发生过较大的历史事件,而没有多大名气,也和普通百姓一样,是个普通的小县城了。这个小县城五百年前什么样子,除非县志上的记载外,已经无人知晓了。但在清朝末年到解放初期的县城面貌,我是既听一些老年人说过,也曾亲眼见过的。其中最老的是我的曾祖母,她是1882年生人,看到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东陵上坟的队伍的。现在经历过旧社会的老人多以故去,我想把他们所说的和我所见的,记录下来,介绍给下一代,也算对历史的回顾吧。
本章标题所指的老县城旧貌,是指1955年之前的状况。这时虽然新中国已经建立六年了,但还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从蓟县县城建筑来看,变化还不大,还是解放前直到明清朝代的老样子。1956年农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化以后,才是建设新县城的开始。
附:本章目录:
第一节 蓟县老县城的城墙
第二节 蓟县老县城的护城河
第三节 蓟县老县城的街道
第四节 蓟县老县城的商家店铺
第五节 蓟县老县城的宅院和房屋
第六节 蓟县老县城的庙宇和官宅官地
第七节 蓟县老县城的鼓楼与新鼓楼
第八节 蓟县老县城公用的水井和碾子磨
第九节 蓟县老县城的交通工具
第十节 蓟县老县城的照明灯具
本章写于2009年5月——2010年11月,2014年后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