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章 风箱效应
牛弘发明了风箱的消息很快在皇宫里传开了。连太后窦妙也在赵娆的陪同下,来到了建章宫,看看这个据传能吹出很大的风的风箱。
“皇儿,这就是能吹出大风的风箱吗?”窦妙看到这个新奇的箱子问牛弘。
“是的,母后”。牛弘指着风箱的手把对窦妙说。“母后可以用劲拉这个手把试试”。
“让哀家来试试”,窦妙走上前来,好奇地猛拉手把,风箱出风口一阵强大的气流把案台上的竹简全吹地下去了。
“好大的风啊!”窦妙惊叹道。
“要是在哀家宫里安一个,夏天肯定很凉爽。”窦妙想用风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这风太硬,对人吹会丧身体的。”牛弘解释说,“这是生火的炉子上鼓风用的”。
“好,好,那会使炉火更旺。”窦妙嘴上虽这样说,但对风箱的兴致锐减,闲聊了几句就回去了。
牛弘到不在意,也不想在奢侈品上动脑筋。相对于平民百姓,大汉贵族的生活已经太腐败了。
太傅陈蕃看了风箱后,立马认识到这项发明对帝国的重要性。缺乏强有力的鼓风设备不仅让工匠们头痛,也让帝国官僚们头痛。发生在涿郡的冶铁高炉大爆炸至今让帝国官员们记忆犹新。直径两丈高三丈的大型冶铁高炉在那次大爆炸中炸成八块,铁水四溢引起的火灾把高炉附近方园几丈范围内的冶铁装备全部烧毁(我很佩服汉代冶铁工匠和操作工在危机面前的反应速度,据史料记载,在那次大爆炸中,操纵这台冶炼高炉的十三人发现异响后全部逃离现场)。
事后据工匠们分析,造成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高炉的鼓风设备风压低,风力穿透力不够,使得高炉内铁水温度偏低,炉顶投入的冶料不能及时熔化,堆积后垮塌,掉入铁水后引起爆炸。
大爆炸后,新打造的冶铁高炉为了安全不得不缩小尺寸。这沉重打击了帝国官员们想通过扩大冶铁产量,打造强大帝国的雄心(自杜太守发明水排后,帝国官营冶铁作坊的冶铁高炉越做越大)。
太傅与牛弘反复讨论风箱的其它用途,越谈越投机。两人甚至商定,等风箱在帝国各大冶铁作坊试用一段时间后,让每个官营冶铁作坊派一个工匠来帝都洛阳开个会,研究冶铁设备和工艺的改进。
“太傅,以后这风箱就叫牛氏风箱吧。”牛弘心想,技术专利就免了,总得留个名吧。
“为什么叫牛氏?”太傅一脸的不解。
“要让天下子民吃饱,帝国以农业立国。牛耕地的力气大,所以叫牛氏。”牛弘总不能说自己本来姓牛。
“陛下爱民如子,乃天下百姓之福。”原来太傅也会拍马屁。
当太傅说准备让尚书台有关曹室议诏推广时,牛弘突然想起一事。
“太傅,陈奂老将军送来战报后,尚书台有没有去回书。”牛弘问道。
“等尹端、董卓围剿叛羌部落有了结果再议”,看样子尚书台连表扬信也没有写一封。
“太傅替学生写封信给张奂将军,说张将军与部下将士作战勇猛,朕心甚慰。另外,如果夏天战事不紧,草原又闹蝗虫的话,让他多捉些蝗虫回来。用热水烫死后晒干装袋,帝国按每石十五线收购。”牛弘心想,要是今年夏天洛阳不闹蝗虫的话,自己的蝗虫利用计划就要往后拖了。
“真是吃蝗虫呀,陛下”,太傅想到吃蝗虫,心里就直哆嗦。
“学生只是想在皇家劝农庄里建一个大型养猪场,作个示范”。牛弘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十五钱一石是不是太贵了?”太傅觉得现在帝国粮食也只有六十钱一石,作猪饲料就用不着这么贵。
“不贵,蝗虫值这价。”牛弘心想,那可是含75%昆虫蛋白、5%昆虫脂肪的超级饲料,比肉的营养价值还高。
诏书没几天就拟好了,报太后用玺后就下发了。
这技术推广诏书的内容还挺多的。第一项是说天子心系万民,发明“牛氏风箱”造福万民。还特别说明“牛氏”的意思是象田里的耕牛一样力气大,效率高。省得天下吃饱了没事干的,整天研究“微言大义”的酸儒乱做文章。
第二项是针对帝国官营冶铁作坊的。要求他们通过试用,根据高炉和炒铁炼钢炉的大小找出最佳的风箱尺寸。
第三项是商人每卖一个风箱需上交帝国二十钱的税。
第四项是要求帝国边境关隘严查,不准风箱出境的。长期以来,帝国对属国和番邦的钢铁政策是卖铁不卖冶,实行技术封锁。
还有一项附件是风箱结构图。
不到一个月,牛氏风箱就风糜洛阳城。不光铁匠作坊竟相购买,就连那些达官贵人家里也纷纷改造灶台,用上了风箱。平时从不进厨房的达官贵人也亲自到厨房去看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灶台生火时满厨房的烟没有了,生火快,火力猛,炒出来的菜味道更美了。
洛阳人生活太乏味了,这多少成了他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因为这是帝国下旨推广的,连帝国显官的家庭沙龙里也把风箱成了话题。
洛阳的大小木匠作坊当然赚的盆满钵满,帝国也收到了不少的税收。
牛氏风箱在洛阳太学里也引起了不小的冲击波。
帝国的教学是分两级。帝都洛阳有太学,各郡都设有郡学。
帝国的官吏选拔是推举制的,每年由各地郡守举荐当地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为孝廉郎,叫举孝廉。
太学生经考试合格也有出仕的资格。
帝国规定,食秩六百石官员的子弟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地方上一些大儒开设私学,大儒有资格推荐自己的学生进入太学。贫寒之家的子弟也可以通过帝都和地方的选拔进入太学。太学生成份复杂,数量庞大,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
孝武皇帝开设太学开了国家办教育的先河,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创举。但学科的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主要是五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和《春秋》。可以说,主要是为了统一思想,为官吏选拔服务的。基本上没有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课程。太学生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出仕做官,要么回家当个儿童的教书先生。
相对来说,通过举孝廉出仕的比例高,因为能够被举孝廉的子弟要么家里有富有,要么有背景。而太学生出仕的比例小得多。这使得太学生这个群体对社会有些怨气,成了帝国天然的反对党。
先前天子“天道常盛,在于变;天进,道也必进”的说法传入太学已经引起了太学生们的思考。这次天子发明“牛氏风箱”的事例更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些太学生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在出仕和教书以外找到第三条出路。
帝国太学里的编制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位隶属于太常的太学祭酒(太学校长),还有十四位五经博士。太学祭酒和太学博士在大汉帝国的品秩都是六百石。在大汉帝国,六百石是官吏职位高低的分界线,达到六百石就属于帝国的高级干部。他们享受着高干的待遇,没有就业压力,在帝国学术界又有较高的名声。所以,天子的新说法和新发明对他们的冲击不大。他们只是注意到了这些事情,还在观望。
而在建章宫的牛弘也开始考虑帝国的教育问题了。想建设强大的帝国,没有方方面面的人才是不行的。而帝国的教育体系还不能适应帝国的发展,必须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