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零六章 把人往南方赶
牛弘一开始不跟他们说具体的设想,而是把自己的治乱观跟新班子再说一遍。自己亲政这几年,风调雨顺,上天眷佑大汉的同时,也给咱们加重了责任。从自己亲政到现在差不多两年半时间,尽管没有统计,但牛弘相信,帝国起码增加了两百多万人口(按年1。4%的自然增长率)。两百多万是个什么概念,现在帝国的西北所有游牧部族加起来大概也只有两百万左右。两百多万张嘴张着要吃饭。
这具体的数字让在座的官员们吃惊,也许他们从来没有在这个角度来考虑过。
牛弘接着说,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这种增长的趋势还会加快。在坐的都是帝国手握大权的官员,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那么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原就有上千万流民(主流历史学家都在胡说八道,说什么汉末的流民是豪族兼并土地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政治稳定,人口长期稳定增长,超过了土地产出能承受的极限)。
“如果形成这种局面,从朕开始,包括在坐的各位都是大汉帝国的罪人!”牛弘加重语气说道。
在坐官员除了太尉张奂,参议刘宠和御史卿李膺外,其它人还是第一次听牛弘谈这一观点。卢植和王允是帝国高官中的新星,他们现在才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帝国的发展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已经被逼到悬崖了。
“整天坐而论道,奢谈政治清明已没有太大的意义。要让帝国新增人口有饭吃,为新增人口的生存找出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牛弘说道。
牛弘接着说,两年前帝国的南方开发很成功,王家、窦家和尹家带领的北方豪族应该受到天下所有豪族的尊敬。下一步,帝国的南方开发的步伐要加快。今年秋收以后,要动员大批中原豪族到珠江流域,到会稽,到交趾日南开发。
牛弘接着说,现在帝国南方开发的中、东、西线三批豪族已经立足,下一步可以纳入当地的郡县管理了。帝国的外派机构应该南移,总指挥使衙门要移到苍梧郡,窦武的副指挥使衙门要移到会稽郡,尹勋的副指挥使衙门要移到交趾郡。
听到牛弘提出这样大的南迁计划,刘宠有点担心。怕没有那么多北方豪族响应。现在北方被边缘化的豪族已经不多了,这些年发展畜牧业使得北方豪族的收入增加较快,畜牧业产生的大量农家肥又使土地的地力增加,单位土地上的粮食产量增加,目前土地与人口的矛盾不是很突出。
卢植作为新任的首辅,很快领会了把南方开发进一步向南推进的意义。卢植说,如果现在不去动员,到中原出现大量流民就晚了。要大家一起想办法,开发南方,重塑大汉帝国。卢植表示,卢家将参与南方开发,把家族中的大部分迁往南方。
卢家是北方超级豪族,崔卢王谢四大家之一。
王允知道,天子有些话没有说。那些得罪人的话,只有他们来说。王允表示,不能光靠动员,帝国的税收政策上应该体现帝国的发展战略。除了赴南方开发的家族在土地上谁开发归谁所有,两年免税外,应该在中原人口稠密地区增税,增加田亩税和人头税。还要帝国监察机关重点监察这些人口稠密郡县,不让豪族弄虚作假。利用政策导向,把人往南方赶。
这话表面上看起来把在坐的人都得罪了,除了田丰家境一般外,在坐的都是北方大族或豪族,增加税收使他们利益受损。但天子开始的话使他们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是帝国将来一乱,没有国哪来的家,哪来他们这人吃皇粮的职位,这一点他们还是想得过来的。另一方面,如果王允不说,天子亲自说出来,他们脸上也不好看。所以王允一说,他们也都附议。
其实上一批参与南方开发的家族都是很成功的,自己原来的土地可以卖掉,南方的土地还白拿,又有帝国的政策扶持,可以说都发家了。这一点北方豪族也是知道的。他们不愿意走,纯粹是一种故土难离的情结。如果帝国动员,再在政策上推一把,相信他们中的一些家族就会动摇了,狠下心来动一动,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了。
牛弘说,既然能形成一致意见,那么先增加田亩税,中原人口稠密地区由原来十五税一增加到十二税一。人头税就先不增加了,只是瞒报的水份挤出来。田亩税从明年开始增加,瞒报的人口今年就要严查补上。
第二个议题是马上安排两万移民赴掸人区。这批移民本来早就征召了,只因西南四郡之乱而推迟了。只要大司农安排下去就行了。
接着,牛弘就抛出另一个大的议题。就是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百业发展。
牛弘说,只要帝国持续注重农业,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为期不远。随着粮食亩产的逐步增长和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就不需要整个帝国的百姓都捆在土地上,这些空出来的人力就可以发展百业。这几年,帝国的钢铁产量增加很快,水泥作坊也增加了很多,已经具备了搞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条件,同时带动这些产业发展。
牛弘说,基础设施重点搞两个方面,一是兴修水利,二是修路。
新安排的水利项目主要放在南方,与帝国的南方开发配合协调。北方主要在于原有水利项目的维护。
还有一个就是路网建设。现在帝国的路网特别是南方的路网很薄弱,很多地段都崎岖难行。应该配合南方开发把原来主干官道由七尺道加宽到九尺道,加大主干官道上桥梁的建设力度,改渡为桥。
在官道建设上,逐步改泥土路为水泥路。先在帝都洛阳的主干道修一条水泥路,并逐步在帝国主干道上推开,计划在十年之内把帝国的主干官道全部修成水泥路。
“水泥路?”王允问道,“那得多少水泥呀?”
王允原先在负责南方开发时接触过水泥,知道那是好东西。只是原先只用于水利设施的。
“要很多水泥,但值得。修起来后道路就通畅多了,不会象现在这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水泥不够,就会建水泥作坊,相关的产业就带动起来了。”牛弘说道。
帝国的官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交通的重要性,他们总认为把钱花在地上太浪费。不过现在帝国有钱,就当是天子异想天开,官员们也不会极力反对。
兴修水利的事由大司农负责,而修路牛弘把其划归百业府负责。
计划一定,就要建设或扩建水泥作坊。牛弘准备官营民营都上,官营的由作坊都监提出一个计划,看看要多少预算。民营就不用操心了,有钱赚自然有人会去建设。
整个会议期间,牛弘看到太尉张奂很少说话,怕这位老臣有什么心事。所以会议一结束,就把太尉留了下来。
“太尉,有什么不顺心的,跟朕说说。”牛弘对张奂说。
“没有,陛下。只是想着太傅就这样走了,很是伤感。”张奂说。
“朕又何尚不是。你知道,朕跟太傅和太尉是最贴心的。”牛弘说道。
“老臣惭愧,关键时侯没帮上什么忙。”张奂说道。
牛弘知道他说的是西南之乱。要是太尉年轻几岁,就不需要桥玄过去了,也就没有后来那一出了。
“太尉不要耿耿于怀。从太傅临走前举荐卢植接任一事来看,太傅早已知道大限将到,在准备自己身后的安排了。”牛弘说道。
“老臣老了,多谢陛下开导。”太尉说道。
“太傅跟太尉是一手把朕扶上来的,现在帝国高层来了新人,希望太尉象扶持朕一样,扶他们一把,让他们早日打开局面。”牛弘说道。
“老臣省得。”太尉说道。
太尉告辞后,牛弘也有点伤感。太傅一走,太尉也一下子老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