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五三章 皇帝 富人 穷人
现在帝国的高官和士人阶层,出现了一种积极参与帝国的各类产业为荣的氛围,这是牛弘乐见的。任何改革或发展,都有利益在里面。如果一项发展计划只有皇家受益,或者只有大汉帝国的官营作坊受益,官员的积极性是不会高的。
帝国的产业发展现在还处于初期,越多的人参与越好。
关于蒸汽机的应用,牛弘说了几点。
一是兼顾基础产业和百业的发展。基础产来主要是指官营冶铁作坊,钢铁加工和水利方面的大型泵站。这三方面的试点和铺开由百业府负责。积极鼓励民间运用,技术上共享。
二是通过大量的运用逐步提高蒸汽机的技术水平。
三是注意锅炉的运行安全。
田丰提出,蒸汽机在大汉帝国的全面推开是必然的。洛阳太学尽管有相当多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但一旦推开相关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建议办一所机关动力学校,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于这一提议,大家表示赞同。
牛弘知道,现在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周到是不现实的,先有个大致的框架再说。大汉帝国已经站在社会产生突变的门槛上,几个月就有一项新技术问世,连牛弘都有点应接不暇。就这几个方面统一认识后,牛弘就让各部门回去落实。
也许是巧合,现在大汉帝国每有重大事件,皇宫也有一些事件作呼应。牛弘一回到建章宫,张让跑来了。
“贡喜陛下,季娘娘生了。生了位皇子,母子平安。”张让在汇报这一类信息时总是兴高采烈。也许是职业习惯,也许是这几年张让在皇宫里过得确实舒坦。
“鄂儿生了!朕去看看。”牛弘说道。与黛儿相反,鄂儿已过了预产期十几天了,牛弘这几天还真有点牵挂。大汉帝国的医学还不发达,女人只能自然生产,牛弘作为皇帝也是有劲使不上。
一踏进鄂儿房内,里面还挺热闹。董氏,徐芸和郭仪都在。董氏现在已养成了习惯,凡是牛弘的嫔妃生产,她必定亲临,指挥下人做这做那。似乎不这样做,就觉得对不起孙子或孙女。徐芸和郭仪是孩子的干娘,早就预认了。
“母亲,你的儿媳妇有本事吧,一年多就帮你添了十几个孙子孙女。”牛弘笑着对董氏说。
“不嫌多,越多越好。咱们养得起。”董氏说道。那当然了,皇宫的开支现在编入大汉帝国的预算,不要说十几个,千儿八百的都养得起。
“见过陛下,臣妾告辞了。”见牛弘来了,徐芸郭仪就起身告辞。
“好,你们回去休息吧。”牛弘说道。
这时牛弘才发觉,那一句话没有说好,让她俩受委曲了。董氏因为她俩没怀上,本来就对她俩不待见。牛弘的笑容有点不自然,流露出欠意。
两人会意,示意牛弘去看鄂儿。
“陛下”,鄂儿看到牛弘说喊了一声。产后身子有点虚,神情还是很开心。
“辛苦了,鄂儿。”牛弘说道。
小家伙眼睛没睁开就知道找吃的,红朴朴的小脑袋在鄂儿胸前拼命地拱。鄂儿发觉后赶紧喂他,要是再找不着,肯定就要啼哭了。
看到母子俩配合得这么好,牛弘心想,这都是天性,母子连心哪。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陛下。”鄂儿说道。这已经成了牛弘的任务了,每个嫔妃生产后都对牛弘说这句话。
“大汉帝国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力,这五皇子就叫刘力吧。”牛弘说道。
“刘力,听到了吗,父王给你取名字了。”鄂儿对怀中的婴儿说道。
小家伙才不管牛弘与鄂儿说话,一个劲儿地吸吮。吃饱后就慢慢睡着了。
牛弘陪鄂儿说了一会儿话就告辞了。鄂儿也累了,应该多休息。
一路上,牛弘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说这婴儿吧,出生的时侯都是差不多的。但出生在什么家庭会对人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要是不出意外,自己的孩子将来个个能呼风唤雨,那可不是一般的角。
当然,地位高了责任也就大了。这个世界是平衡的,拥有某种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有道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谁叫你是高个子来着。生在帝王家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越是想有所作为,越有可能惹来漫骂声。誉满天下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谤满天下。
就说自己吧,穿越后做的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引来非议,丧葬改革,重用方士等专业人才,乃至帝国的靖边政策。或者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或者大大地改变了人的习惯,没有非议才怪,只是别人不敢当面说出来而已。
虽说是皇帝拥有天下,但任何一个当权者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拥有天下只是指权力,天下每一个芸芸众生从这个社会中得到的回报是不均等的。作为当权者,必然时时面临政策向那一部份人倾斜的问题。
亲政这三年多来,自己也做了几件普惠天下的大事,如基础医疗义诊,免费基础教育,乃至南方开发,都是全民受益的。但总的来说,富人得到的更多,赚到了更多的钱。贫富差距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难道做皇帝就必须跟富人同穿一条裤子,为了坐稳江山就必须跟富人站在一起吗?
大汉帝国从今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计划,使得更多的老百姓识字明理,这一方面能加快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有思考和分析能力的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会不会象当初的洛阳太学一样,新生的知识分子又会成为大汉帝国的反对党,不安于现状,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催化剂呢?
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大汉帝国一旦碰上了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恶化,自己这个皇帝能做什么,还是站在富人的立场上吗?
牛弘一时还想不清楚,只能到时侯碰到具体问题再做出判断了。
开春以来,中原基本上没有下雨,加上去冬的雪少,有春旱的迹象。牛弘不敢大意,第二天就找来了大司农曹嵩,要他对全帝国的粮库进行全面的核查,确保有足够的粮食储备。特别交待,用于饲料加工的粮食必须是陈粮,新粮既使超储也不要调出去。
现在曹操的老爹曹嵩很听话,牛弘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表面上看起来,大汉帝国现在国库存粮比三四年前多一倍以上。但牛弘在考虑粮食安全时,还要把另外一个因素考虑进去,那就是现在豪族存粮少了。一些新发起来的大户豪族甚至不建粮库了,秋收时把粮食卖给帝国粮库,平时又从帝国粮库买粮吃。
要真是遇到大旱,中原肯定要大规模欠收。目前大汉帝国的技术能力还不能做到旱涝保收。特别是旱灾,河里都没水了,建泵站都没用。
事关大汉帝国的粮食安全,牛弘一直不敢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