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吴起篇(3)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字数:3582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39

杀妻求将

曾申为什么要驱逐吴起,并与之划清界限?

有以下原因:

1、吴起的行为,与儒家的仁、孝理念背道而驰。

2、曾申个人原因,他是孝子。

3、鲁国是礼仪大邦,君王父母死尚且守孝,何况平民?

吴起为什么在母亲死后,不回去守孝?

也有以下原因:

1、吴起的血誓:不为卿相,不复卫,不见母。

2、吴起在卫国有案底,不能回去。

3、吴起把孝字放在心中,激烈自己奋勇向前。只有早点完成心目中地理想,才能对得起母亲。

那么,曾申和吴起,谁的做法对?

曾申接受的教育理念,认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对的。毕竟,吴起不孝,是逆子。这样的人,不配成为他的学生。将他驱逐、划清界限,才不会玷污了自己的名声。

吴起心中的信仰,也认为自己做出选择是对的。他没有混出个模样,是没有脸面回去见母亲。

曾申有理由,吴起也有理由。只不过,这两个人的理念发生了碰撞。最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彻底终结。吴起也踏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弃儒求兵。

此时的吴起才二十五岁,承受住相当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外界的眼光:不孝、弃徒。

吴起坚信不在儒家,也能混出个模样,也不会被这些困难打倒。用现代语来说,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要你高攀不起。这件事也磨练了吴起的意志,让他迎难而上。吴起苦研兵道,三年有余。就在吴起被正人君子所不齿,失去一切的时候,有一个人相中了他。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丈人。

对于,这个老丈人是谁,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老丈人是齐国人,身份还不一般。不久后,吴起和一位女子结婚了。

对于这个女人的身份,有三种说法:

1、田氏宗族之女。

2、田氏富家之女。

3、齐国出生的平民女子。

对于,男人来说,择偶是一件大事。选对了,后半生一起看夕阳西下。选错了,后半生天天华山论剑。

吴起从小有大志,又爱学习,曾投在曾申门下,还是得意弟子,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择偶标准,也不会太差。虽不说,这位女子的出现,给他的事业锦上添花。但,也不能让这个女子拖后腿。

优秀的男人,宁缺毋滥,也不会选择将就。

吴起被儒家逐出师门,失去了一切,却收获了两个意外:

1、 求兵。

2、 成家。

对于吴起而言,世人懂不懂他,无所谓,哪怕是被世人看轻,他也不在乎?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要成为封君拜将的男人,这点痛苦和磨难是打不到他,反而会给他很强的斗志。虽说被儒家除名,对他来说打击很大。但,齐女的出现,又给了他前所未有的信心。

不甘平庸的吴起,总算等来机会。

这是什么机会呢?

公元前412年,齐国攻伐鲁国。

此时的鲁国国君是鲁元公,齐国的国君是齐宣公。

齐、鲁两国世代交好,王室之间通婚。齐鲁两国也会因为利益纠葛,产生摩擦。齐、鲁两国从西周建立、携手共渡春秋,一起熬到了战国。就连齐恒公最强时代,也没欺负鲁国。为什么进入战国时代,齐国会攻打鲁国?

此时,晋国的魏氏注意力在秦国,赵氏的注意力在内部,韩氏的注意力在郑国。

齐国田氏效仿韩、赵、魏架空晋君的手段,着手架空齐宣公。尤其是田襄子时代,逐渐掌控齐国。此时田氏宗主是田庄子,他要继承先辈遗志,架空齐宣公。

但,鲁国和齐国,关系向来友好。为了断绝齐、鲁宗室之间的关系,田庄子对鲁国,发动了战争。

田庄子选择打鲁国,有几个原因:

1、 鲁国弱小,好欺负。

2、 提高田氏的威信,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3、 离间齐、鲁宗室之间的关系。

齐国来犯,迅速攻占了鲁国几座城池。齐强鲁弱,这是不争的事实。鲁国谈论学问,如何治国,还得行。可,打仗就不行了。

面对,齐国来势汹汹,鲁国君臣乱了手脚。这时,站出来一个人,鲁国的国相公仪休。这个人,在国难当前,举荐了一个人:吴起。

那么,公仪休是谁?他为什么会举荐不孝、儒家弃徒的吴起。

现在,就来说说,改变吴起命运,助他实现封君拜将之志第一个人:公仪休。

公仪休,是春秋、战国交界有名的人物。

一个人出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有一种情况很少见。因为拒绝收礼,而出名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公仪休身居高位,因为清正廉洁,不收礼物,遵纪守法,留名后世。因此,对公仪休的评价都是正面的:敏而好学、才华横溢、廉洁奉公、为人正直、不与民争。

归结起来四个字:好人、好官。

公仪休的背景、家世是怎样的,没有记载。但,他的文凭很高是博士。不仅如此,官居国相。

公仪休人品好、学历高、一国之相,最主要的是这个人身居高位,不仅廉洁,还十分公正。他留下了一个有名的故事:公仪休拒鱼。

公仪休不贪财、不好色,但喜欢吃鱼。当公仪休为相时,有很多人络绎不绝前来送鱼。

身居高位,有人送礼,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公仪休这个人很有底线,坚守原则。有人送鱼,对别人而言是件小事。对他而言,这是件大事。为了拒绝收鱼,他说了一句话:我官居国相,买得起鱼。

如果你给一个人送了点普通的东西,对方不收,还说了一句:我有钱,买得起。

你听了之后,会有什么表情?

很生气、很愤怒。

公仪休用得罪人的方式,拒绝收礼。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公仪休拒鱼,是因为官居国相,买得起鱼,不近人情,看不起人?还是说,另有隐情。

公仪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用现在的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别人来求你办事,你也不能拒绝。一旦,你做了违法的事情,被贬后,就没人理你。所以,倚靠别人,还不如靠自己。

公仪休因小见大,拒不受鱼,而传出美名。

吴起的运气好,遇上了一位公正廉洁,不收礼的国相公仪休。所以,吴起才能改变命运,出现在鲁元公的面前。吴起才有机会,封君拜将,有用武之地。毕竟,此时的吴起拜儒家曾申所赐名声很糟糕:不孝、弃徒。

在一个看重名声的鲁国,你名声差,想要封君拜将,是不可能的。所以,公仪休举荐吴起,承担了很大地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政敌抨击的对象。从侧面说明,公仪休举荐吴起,对他很信任,也肯定对方的能力。也可以说,公仪休是吴起的贵人。

那么,吴起得到国相公仪休的举荐,封君拜将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但,对吴起而言,上天,总爱跟他开玩笑。

从小立有大志,却从卫国,流落鲁国。拜在儒家,却被除名。这一次,上天给吴起开了什么玩笑?

公仪休把吴起的简历,递给了鲁元公,说了一句话:吴起善兵,欲解国难,非他莫属。

总之,公元前412年,齐国出兵伐鲁,连战连胜,大举南下。鲁国君臣,陷入一片惊慌。就在这时,公仪休站了出来,举荐吴起,并说了一句话:能解国难者,起也。

国难当前,关乎社稷存亡安危。鲁元公很矛盾,想有人站出来替他办事,又怕站出来这个人没本事,祸害社稷。所以,君王在面对国家存亡的时候,要找一个信得过且有能力的人。

鲁元公好久出生,年龄有多大,史料没有记载,只留下一句话:公元前437年,鲁悼公去世,子嘉立,是为元公。元公死后,其子立是为穆公。

也就是说,鲁元公继位是公元前436年,死于公元前411年。通过残存的史料信息,推断出鲁元公在位的时间:公元前436年---公元前411年。

那么,鲁元公在位二十多年,做了那些事,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鲁元公继位时,鲁国发生了一件事:三桓还不把国丧当回事,大吃大喝。

父亲的葬礼,不被臣子当回事。鲁元公见状,不生气,是不可能的。所以,削弱三桓之势,执行孔子堕三都的策略,是鲁元公要做的事情。

鲁元公在位二十多年,政治经验相当丰富。三桓之乱,也在鲁元公时代,势力大大被削弱。这也是为什么晋国有卿大夫专政之乱,齐国有田氏之乱,鲁国没被三桓之乱取缔的原因。但,晚年的鲁元公,早已经不是雄心勃勃的君主,变得敏感多疑。

鲁元公也相信公仪休举荐的人是不会错。就在他想拜吴起为将,出战齐国,他从其他朝臣哪里得到了一些吴起的黑历史:怒杀乡邻、不孝、儒家弃徒。

这句话是最致命,差点断送了吴起封君拜将:吴起卫国人,其妻是齐人。以他为将,不会替鲁尽力。

这些人不愧是读书人,没有直接站出来反对以吴起为将,而是揭露了吴起的黑历史,并让鲁元公考虑,是否要用他。

鲁元公给吴起出了一个难题:表明忠心。

这些人也给吴起出了一个选择题,答案只有二选一:妻子和仕途。

吴起选择妻子,不能表明态度,就会错过建功立业、封君拜将的机会。选择仕途,就会抛弃妻子。吴起陷入两难,选择仕途,就会失去妻子;选择妻子,就没仕途。

最终,吴起选择了仕途。

对于吴起而言,年少之志,离他只差一步。抛弃妻子就能实现志向,完成对死去母亲的承诺。

吴起不知道,对于鲁国而言,仁、爱、孝是治国之本。吴起抛弃妻子,太过冷漠,也得不到重用。无论吴起选择什么,等待他的结局都是一个悲剧。

那么,吴起在鲁国君臣,抛出的选题,毅然地选择了仕途。等待,吴起妻子的命运会如何?

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诞生了: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杀妻求将,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