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王翦篇(3)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字数:3378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39

破蓟城

秦始皇亡韩并赵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按照,秦国君臣制定亡诸侯的步骤,下一步该灭亡的诸侯:魏国。

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秦国和燕国打起来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秦国没亡魏,却和燕国打起来,就要提及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赵悼襄王的前太子公子嘉,另一个人是燕国的太子丹。

先来说公子嘉。

公子嘉的母亲是谁,史料没有记载。但,绝对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公子嘉也因此成为了赵悼襄王立下的太子。然,天有不测风云,赵悼襄王喜欢上了赵悼娼后,废长立幼。

公子嘉被废,公子迁被立。

赵悼襄王死后,公子迁,被立为赵王,是为赵王迁。公子嘉的待遇并不好,处处遭受打压,甚至被囚禁。也可以说,公子嘉是个悲剧且充满血性的人物。

秦将王翦,用离间计除去李牧,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王迁的兄长,公子嘉不愿降秦,带领宗室和可战的军力向北逃亡。

王翦好不容易把赵国打趴下,怎能允许赵国还有抵抗的力量,东山再起。一个现象出现了,公子嘉往北跑,王翦后面追。

公子嘉逃跑的方向,只有一个代郡。

为什么公子嘉要往代郡跑?

这就要涉及一个问题,赵国的三都制度:邯郸、晋阳、代郡。

晋阳是赵国的龙兴之地,赵襄子也是倚靠晋阳城的坚固,击败强大的知氏,守住了赵氏基业。邯郸是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赵国的国都,更是赵国应对中原诸侯的地方。代郡是赵襄子灭代之后,开拓的一块疆土,也是应对燕国、北胡最重要的一个军事重地。

如今的赵国,晋阳落到秦国手中,邯郸被破。云中、雁门,失守。赵国还没沦陷的疆域,只有代郡。公子嘉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往北跑,前往代郡,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赵氏的生命力很顽强,也很能打。再加上代郡,城高池阔,军备完善,甲兵数万,粮草充足,是有机会翻盘。公子嘉逃到代郡,被拥立为王。由于要和赵王迁区别,称为代王。

王翦也是意识到这一点,不给赵氏死灰复燃的机会,故而,穷追不舍,彻底扫荡赵军的残余势力。

代郡和邯郸,隔了一个中山国(被赵武灵王灭,有八百里,并修驰道,打通代郡和邯郸之间的交通要道),地势复杂。公子嘉利用手中的地图,逃到了代郡,并派人守住重要关口。

秦军没有地图,一路往北,没追到公子嘉,也没找到代郡,却追到了燕、赵边界上。

王翦见状,下令安营扎寨。一路往北追,也累得够呛。

秦军主力驻扎在燕国南境和赵国北境交界地区,这个信号,对燕国来说,不是好的信号。

秦国先灭韩国,再破邯郸。秦国下一个攻击的对象是谁?

接着再来说,第二个人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的人生更加悲惨,他虽是燕王喜的儿子,燕国的太子。但,先被送去赵国为质,认识了童年的秦始皇。随后,又被送去秦国为质,却被秦始皇奚落。

燕太子丹趁着秦国亡韩并赵,离开秦国,逃回燕国。

为了与秦始皇誓不两立,伐秦雪耻,燕太子丹做了一件事:收留秦国的叛将,这个人被称为樊於期。

秦国亡韩并赵,大军抵达燕赵边境,燕国朝臣会怎么想。尤其是燕太子丹收留了秦国叛将樊於期,有被讨伐的借口。燕国君臣,认为秦国下一步要灭亡的诸侯是燕国。

此时,燕国的王是燕王喜,于公元前254年继位。

燕王喜继位后,没干别的事情,就爱找赵国的麻烦,且发动了两次大举南下:

1、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以燕相栗腹、卿秦、昌国君乐间伐赵。

2、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趁着赵悼襄王继位,赶走了两大名将(廉颇、乐乘),以剧辛为将伐赵。

结果:燕国被赵国吊打,丢城失地。

秦国大兵压境,燕国君臣为了避免沦为韩、赵被灭的命运,也积极动员起来。这就有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刺客故事:荆轲刺秦。

在燕太子丹看来,只要刺杀了秦始皇。秦国国内局势动荡,就会大乱。诸侯伺机而动,韩、赵也会复国。只要没有秦始皇,就不会有战争。只要刺杀了秦始皇,战争就会结束,天下秩序安定。

至于燕太子丹为什么要选择刺秦?又为什么会收留秦国叛将樊於期?刺秦人物为什么选择荆轲?我在《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之《秦始皇篇》用了大量文字,这里就不多说。

因为燕太子的反击,以荆轲刺秦。最终,惹怒了秦始皇。愤怒的秦始皇,更改亡诸侯的顺序,放过了魏国,命王翦北上亡燕。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刚灭了赵,又将亡诸侯之剑指向了燕国。

燕王喜从公元前251年---公元前229年,都在找赵国的麻烦。随着,秦国大兵压境。燕、赵冰释前嫌,结为同盟,共同迎战秦军。

燕国多次被孱弱的赵国吊打,秦国灭了赵国,自然看不起燕国。但,王翦身为名将,没有犯轻敌的错误。为了打好这一仗,击溃燕、赵联军,也周密部署。

这就是战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易水之战。

先来介绍一下,易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时间:公元前228年。

交战国:秦国对战燕赵(代郡)。

国君:秦始皇、燕王喜、代王嘉。

主将:秦王翦,燕赵没记载,燕、代两军最高的指挥官:代王嘉、燕太子丹。

战绩:王翦伐赵取九城、除掉李牧、破邯郸;燕国最近二十年没有打过胜仗,赵国邯郸刚被攻破,只剩下代郡。

从这份简历来看,秦国赢的机会要大些。毕竟,王翦刚除掉李牧,攻破邯郸,战功赫赫。燕王喜继位后,就没有取得一份显赫的成绩,相反,总是被孱弱的赵国吊打。代王嘉手中只有一个代郡,也无显赫的名将。

那么,王翦是如何对战燕、代两军,打好易水之战?

太史公留下了一句话:荆轲刺秦,王怒,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从上面这句话,给出了三个信息:

1、秦始皇伐燕的原因:荆轲刺秦。

2、秦国的主将:王翦、辛胜。

3、战争结果:秦胜,燕代败。

由于史料残缺,将易水之战,轻描淡写,不知道燕代联军有多少人,也不知道秦国出动了多少将士。也不知道,秦国取得了怎样的战功。但根据野史和残缺的史料以及发挥想象力,还是能够得到一些情景再现。

面对燕、赵联军在易水之边,安营扎寨,迎战秦军。

王翦兵分两路:

一路,自己亲自率领,正面与燕、赵联军主力交战,吸引燕代联军的注意力;另一路,由辛胜率领,从易水上游,绕道燕军右翼。

秦军和燕、代联军,在易水之西,展开决战。

对于,这场战斗,记载很简单:秦军胜,燕军惨败,代撤军。

易水之战,秦国真的赢得很干脆?

答案:不见得。

如果王翦打得很轻松,就该乘胜追击,攻破蓟城。然,王翦却干了一件事:等待援军,第二年才围攻燕国国都蓟城。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消息:易水之战,秦军损失也不小。

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1、王翦在等秦始皇攻伐蓟城的命令。

2、天气转入冬季,不利于作战。

3、王翦对燕国地势不熟悉,他的战术:求稳。

总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翦在易水之战,打赢了燕、代联军,却没有趁势进攻燕国国都蓟城。

公元前226年,王翦得到军力补充,大举进攻,又与燕国爆发了一场大战:蓟城之战。

易水之战惨败,燕王喜被吓得,往东逃窜,一口气,逃到辽东郡。

我在《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燕昭王篇》我讲解了,蓟城,这座数百年的国都。无论是燕王哙禅位,还是燕昭王破强齐,或者是燕武成王北伐东胡,燕王喜找赵国的麻烦,都是在这里发号施令。

齐宣王再燕国大乱之时,攻破过蓟城;赵孝成王也在燕王喜的时候,围攻蓟城。按道理说,赵国围困蓟城,燕王喜就挺过来了。秦军围困国都,燕王喜怎么逃跑了?

答案:燕王喜见韩、赵相继被灭,害怕了。

燕王喜没有君王死社稷,逃亡辽东。蓟城,军民大乱。王翦用武力,攻破蓟城。王翦没有罢手,追击燕国残军,又在衍水追上了燕太子丹率领最强悍的军队:卫队。

此战,秦军大胜,彻底消灭了燕军,可战、能战的军力。

王翦伐燕,打了三战:易水之战、蓟城之战、衍水之战。

这三战,彻底把燕军打残,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力量,进行有效反击。

燕王喜也因为这三战,不仅丢了大片国土,还丢了国都蓟城。秦军占领的燕国的疆土,设立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

燕国只剩下一郡:辽东郡。

燕王喜被打怕了,只能向秦国求和。求和需要诚意,还要表明态度。燕王喜为了求和,不惜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燕太子丹,并把燕太子丹的人头,送给王翦,谢罪求和。

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秦国答应议和。

号称为八百年的燕国,以及苦寒之地,最坚固的一座城池蓟城,被王翦所破。

破蓟城,打残燕国,这又是王翦取得的功绩。

那么,秦国大获全胜,占领了燕国大部分疆土,只剩下辽东郡。秦始皇为什么不趁势亡了燕国,选择议和?王翦破蓟城之后,又过了五年才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