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点水成冰
作者:芜湖小灰灰 | 分类:历史 | 字数:31.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3章 没有一个有用的
“陛下到!”
太监尖细的声音传来,文武百官纷纷跪下。
“恭迎陛下!”
李世民身穿龙袍上殿。
坐在龙椅上,看着朝下重臣。
今天来了很多人,没有告假的,真是个好日子。
再加上终于可以从五姓七望身上撸一把羊毛,开心的不行。
杜如晦先是对各地灾情做了总结,大旱一天比一天严重,好在杜如晦居中调度的很好,到目前为止,除了大量流民居无定所,还没有太大的损失。
不过,杜如晦也说到,灾情越来越严重,如果再没有应对措施,整个大唐饿死者恐怕会成千上万。
朝堂上,百官有人眉头微蹙,似乎在担忧,也有人闭目养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将这一切都收入眼中。
望着那些老神在在的世家大族,眼中有一丝寒芒,如今的世家大族于大唐已经成了毒瘤,他们把控着所有官员晋升的通道,同时富可敌国。
虽然李世民是大唐的皇帝,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命令在这长安之中还能作数,若是到达那些世家大族的地盘,可能就完全不管用了。
所以,对于世家大族,他一直想惩戒一番,这次征粮倒是成了很好的机会。
他想要借机敲打敲打那些世家大族。
面对各怀鬼胎的大臣们,李世民咳嗽了一下,吸引到众人的注意,他才开口问道:“众位爱卿,面对灾情,你们有什么办法?”
倒是真有几个这几天苦思冥想的。
户部有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觉得如今整个大唐的粮食都吃紧,但是还有部分地区有些余粮,不如以义仓的名义多征收一些,然后发向全国。”
义仓自古以来就有。
甚至,之前就有许多次有人提起过义仓,主要就是为了防止灾害的。
但是,李渊之前并没有同意。
在大唐成立之前,整个中原大地可以说都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那个时代,人能够活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别说多余的粮食。
自己家里吃还紧巴巴的。
现在大唐成立,百姓们好不容易安稳了几年,再建立义仓,给他们增加赋税,那是逼他们去死。
从成就上来看,唐高祖李渊打天下的时候基本靠着李世民兄弟三人,大唐成立后,他还向匈奴称臣和亲,更是坐上皇位没有几年后,儿子们就自相残杀,被逼的禅位。
可以说,李渊这个人在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名声,每每谈论到,也就是一些不好的事情。
但是,李渊在位的几年却给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位期间,广屯粮,积极发展内政,若是没有李渊的底子,李世民上位的第一年都未必能撑下来。
所以,李渊还是有远见的。
李世民心中对义仓没有太大的感觉,但他此刻也知道远水解不了近渴。即便有些地方再怎么丰收,能够解决的了十三州灾民的粮食吗?
况且,那些农民平日只有丰收才能勉强养活自己,想要余粮建立义仓,他们就必须饿肚子。
李世民虽然经常在宫中,对这一切却也心知肚明,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义仓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即便建立义仓,也供不上这么多张嘴吃饭。”
那名户部官员也知道自己提了个馊主意,当即退到一边。
接下来,又有几人站出来说了几句,不过被李世民纷纷否决。
这些人要不就是胡说八道,要么就是想要继续压榨平民,让李世民听得火大。
“哼,这么多朝廷重臣,竟然连一个像样的主意都想不出,朕要你们何用?要是你们都没有办法的话,不如明天开始去种地,最少也比这里一事无成好!”
众大臣纷纷变色。
金口玉言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若是李世民真的发火,不说让他们所有人都去种地,最少去个三五个还是有可能的。
朝堂上的文官可大多是世家大族的人,从小锦衣玉食,别说种地,恐怕连作物都认不全。
几人刚想要说话,房玄龄却先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有事启奏。”
众人看见房玄龄走出来,也是松了口气。
若是房玄龄能够把话题引到别的地方,自然是极好的事情。
李世民眼睛却是亮了起来。
他等这一刻可是等了整整一个早朝了。
这群该死的世家大族,出的都是些什么破主意?
若不是整个朝廷还脱离不了这些人,他非得把他们全部罢免了不可。
“玄龄,有话直接说吧。”
李世民装作不知道房玄龄的要说的是什么事情。
“陛下,昨日臣碰到一位高人,他说陛下所排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让人心生敬意,但是,二十四功臣毕竟只有二十四人,虽然让人仰望,却如同明月高悬,陛下乃是千古明君,不该厚此薄彼,应该以天下人为己任,排列《百家姓》供大唐千万子民诵读。”
房玄龄不愧是大唐明相,故事编的滴水不漏,更是将李世民高高捧起。
李世民听了也是龙颜大悦,这房玄龄真的是会说话。
如此会说话的人,整个朝堂都找不到几个。
不过,他还是配合地问道:“玄龄啊,这《百家姓》乃是何物啊!”
众大臣见李世民露出笑容,也是纷纷松了口气。
更是对房玄龄佩服不已。
不愧是右仆射,区区几句话就让陛下恢复笑颜,同时,他们也对所谓的《百家姓》感到好奇。
什么事情能够让房相用来转移陛下对于赈灾的注意力。
房玄龄毕恭毕敬地说道:“《百家姓》就是百家姓氏排行编成的文章,有利于弘扬我国姓氏之文化,微臣建议,以后《百家姓》可以列入科举之中,让天下读书人传颂。”
此话一出,立马有些心思通透的人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光是列入科举,与让天下读书人传颂两件事就让不少人呼吸急促起来。
这得是多大的功勋,多大的荣耀啊,简直可以说是光耀门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