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作者:衣带诏 | 分类:历史 | 字数:8.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章:积蓄力量
在贩盐这种暴利行业做生意,如果不懂得提前投资,是很难走下去的。
而白莲教迟早要起义这一点,李景天是清楚的,所以和王伦打好关系是有必要的。
当然,如果自己的某些举动能产生蝴蝶效应扇动白莲教提前起义,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一边这样想着,李景天一边起身。
虽然王伦的信里没有提及借钱做什么,但是根据李景天对于这帮白莲教人的了解来看,很有可能是在暗中进行起义前的准备。
这种事情自然不会告诉自己这样一个外人。
这么一想的话,白莲教起义恐怕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心中如此想着,李景天决定去视察一下自己的武装。
没错,在穿越而来的这几年里,李景天虽然没有直接造反,但他一直在准备着,借助贩卖食盐和兴办煤田带来的巨大利润,通过传教得到的一批死忠分子,三年时间里,李景天手里足足有了六百多人的武装。
这些人平日负责押运货物走南闯北,一有空闲,就在宿州李家的庄园里练习军阵之法,其中三百人是李景天在淮北的流民之中挑选出来的孤儿。
在将这些孤儿收为义子之后,李景天给他们饭食住所,并且教这些半大小子读书识字以及一些基础的军事知识,当然,高深的李景天他也教不了。
三年时间已过,这些人也长成了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并且对李景天无比忠诚,一声令下可以直接举兵毫不含糊的那种。
“走,去看看全义他们,朝廷今年在西南和缅甸打的难解难分,四川的大小金川也不安分,山东的王伦也主动派人联系我们,不出我所料的话,天下大乱就这几年的功夫了!”
起身,李景天朝门外走去,一边走着一边搓着双手喃喃道,脸上一副事情大有可为的神色。
身边跟着的李德天、刘鹏、武元雄等亲信也都露出欣喜表情,他们和李景天是利益共同体,绑在一条船上的蚂蚱,并且也都接受了李景天所创建的天尊教教义。
“教首所言极是,这几年我等走南闯北,所见所闻和朝廷所吹嘘的什么盛世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乾隆老儿来一次江南,就不知道有多少穷苦百姓饿死,我看,这大清要完了!”
“听闻白莲教在湖广传的甚是厉害,时机一到,白莲教在西,咱们天尊教在东,还不得把这天下搅的天昏地暗?”
“以大哥手下这些人马,即使是现在起兵,旬月之内也能拉出上万人的队伍,淮河两岸吃不上饭的流民可多的是!”
听到三人越说越上头,李景天挥了挥手让他们消停一些。
“如今形势尚不明朗,我们还需伺机而动,拿下徐溪口的地后,整个淮河以北的煤炭生意就都在我们天尊教手里,不出三年,我便有进入扬州的资格了。”
“届时和江宁、扬州等地的官员搭上线,天尊教就能在江南传播。”
“江南,那可是天下要地!”
...
出了院子,李景天打马一路北上,来到宿州州城以北的龙脊山附近。
这里是整个淮北地界少有的丘陵地区,海拔不高,但多少能提供一些掩护,李景天所创立的天尊教教众们日常训练就在这里进行。
一路从符离集抵达龙脊山,中途所看到的景象完全和后世不同,出身本地的李景天对此深有感受。
乾隆三十三年的宿州包括整个淮河以北的地界,几乎都是一个字就可以概括。
穷!
穷到极致,穷到令人发指!
沿途所见,即使是在他李景天扎根宿州治病传教刻意收买人心之下,也能看到不少饿殍倒毙在路边,官道两旁的杂草中,若隐若现还能看到些许已经泛黄的尸骸。
放眼望去,左右则是一片荒凉景象,与传统中原之地遍布农田,异常肥沃的观念不同,这里竟然有着几分黄土高坡的色彩。
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沙砾覆盖,盐碱地无处不在,能找到一块正常的旱地,在这里都是奢望。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自北宋末年杜充掘开黄河致使黄河夺淮入海之后,开封府东南淮安府西北的这广大区域,就成为了黄河宣泄的口子,淮河河道狭小,根本无法承受黄河的冲击,河道不稳的后果就是黄河动辄决堤改道,两岸百姓苦不堪言。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景天才能在宿州站稳脚跟,几乎每年都有失去土地家破人亡的流民被迫逃难到别的地方,而这些人就是天尊教的生存土壤。
“呼!”
刚到龙脊山,迎面就吹来一阵裹着细细沙砾的风,李景天面不改色,继续深入龙脊山内部,最终在一处山间谷地停了下来。
“呵!哈!”
“呵!哈!”
正是初夏时节,天气还有些微凉,但在龙脊山内部,数百条汉子已然是浑然不怕的光着膀子操练起来。
入目,数百人组成一个大的方阵,在指挥人员的命令下,依次摆开各种阵形,随后就是分散组合,变幻莫测。
整体看来,让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像这样的训练,三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所以这些天尊教的教众,同样也是李家的家丁操练的异常熟练。
“教首来了!”
蓦的,正在指挥全员的一个方脸浓眉,一脸正气的年轻人看到李景天的到来,兀自喊道。
谷内的数百天尊教教众闻言纷纷看了过来,而他们也立刻异口同声的叫道。
“教首!”
声音整齐划一,显得铿锵有力,队伍更是已经有了几分近代军队的模样,李景天见到这样的场面,表面不动声色,实际上心中还是很高兴的。
“不要管我,继续训练!”
“全义,你过来一下。”
李景天招了招手,命令既下,谷内的数百壮汉便听从了命令继续训练起来。
而李景天则是将那个方脸浓眉的年轻人叫到身边,问起话来。
“全义啊,龙脊山这边的情况怎么样?可还都一切正常?”
名叫赵全义的年轻人面对李景天很是郑重,腰杆挺直的说道:“教首放心,各营兄弟都照常训练,火枪作坊也达到了每天五杆枪的速度,还有传教方面...”
“近日河南出现了一些旱情,从北方来了一批河南人,我遵照教首您的指示,尽量的把他们安顿下来了,目前在皇藏峪一带安置,后续工作还请教首安排!”
听着赵全义的汇报,李景天很欣慰,这个年轻人正是他收养的那三百名孤儿中最为突出的佼佼者,其人学习能力出众,对各种事物都抱有很强的好奇心,能力可以说不输于很多秀才。
最重要的一点是,赵全义对他极为忠诚!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李景天对其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