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章 赵盾登顶
回到家后,阳处父左思右想,把赵盾说的又细细回想了一遍。虽说“新人派”抢过风头,但是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君主是否随便给“新人派”几个名额了事,“老臣派”仍占据要职?或者是象征性的只给“新人派”一人入选六卿?
越想越不安,他彻夜难眠。下定决心,明天一早就要到宫里,以出使归来述职为由,面见国君,顺便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从夷地归来,襄公也是思虑万千辗转反侧。军队的诉求和先克一番感人至深的追忆令他十分动容。他当场便下定决心,要把“新人派”重新纳入“六卿”名单。先克说得对,“狐赵之功不可忘”。如果把他们摒弃,就是寒了举国忠臣贤良的心,试问将来还会有谁为晋国赴汤蹈火?
他继位之时懵懂无知,是谁助他坐稳国君宝座?先轸、赵衰、栾枝、胥臣的脸从他脑海一一掠过。临终前,父亲将他们叫到跟前,叮嘱他们要好好辅佐新君。吩咐他这未来的君主,要尊重老臣善待老臣,不可忘他们对晋国的赫赫功绩,遇事要以他们的意见为主。
果然,遇事听凭他们谋划,结果总是令人满意。他无比欣慰,以为自己与父亲一样,也是一代贤君,能力卓越。认真想来,父亲留给他的,除了晋国安宁祥和的大局外,最重要的财富,就是这些陪着父亲谋划方略、奋勇无畏的忠良。
狐偃是父亲的舅舅,除了因舅甥血缘之亲对父亲照顾有加之外,在晋国霸业的地图上,他曾书写过浓墨重彩。不幸,他比父亲早去一年。
他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叔叔狐射姑,正值壮年,论资历、出身、才华理应排名靠前。
赵衰,抛开他为父亲挡了一箭让父亲躲过一劫之外,他的为人,晋国上下人人赞不绝口。他为国举荐人才尽心竭力,满朝贤人一半以上均出自他亲自保举。这些人各有特长,各司其职。在其位施展才华,独当一面。他却甘愿做幕后英雄,深藏功与名。
赵盾是赵家继承人。多得父亲真传,为人稳重。参与过几次朝堂议政,虽只偶露峥嵘,却让人印象深刻。他也应该纳入。
说到先氏,襄公无奈摇头。先克真是命运多舛。爷爷战死疆场,父亲又英年早逝。虽出身显赫,无奈年纪尚幼,难赋重任。不过转念一想,既然狐赵不可忘,先氏就更不能忘。这十多年来,哪一场决定晋国国运、扭转乾坤的战役没有先氏父子的身影?先克同样也应被纳入。
至于栾氏、胥氏,暂时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功绩和影响都不如前面三家。
剩余三席自然要分配给“老臣派”。不能全部上位,起码没有全军覆没,不能让他们输得太难看。当初,襄公曾经设想过,两派各分派三席,又担心这样会加剧内部矛盾,所以才作罢。可是此时却不得不选择这条中间道路。形势逼人,只有这样才能平衡两方。思及此,襄公铺开布帛,将名字一一写上。
侍卫通报阳处父求见。襄公刚写完名单,笔墨未干,晾在一旁。
“见过君主。”阳处父向襄公行礼之后,被赐坐一旁。
“阳爱卿辛苦了。”阳处父的眼睛有点肿,神态疲倦,襄公不禁有些心疼自己的老师。“想来这一路奔波受累了。”
“承蒙君主挂怀。”君主的殷殷问候,阳处父颇受感动。“微臣昨日回到绛都,歇息短暂,故此有些疲态。唐突君主,请君主责罚。”
“爱卿不需如此拘礼。”这位老师素来谨慎恭敬,有时甚至过了头,襄公有点无奈。“你匆匆赶来也是心系国事,何来责罚之说?寡人还要赏赐你呢。”
“臣不敢。”阳处父毕恭毕敬的说道:“既是出使归来,循例要向君主复命,此乃臣份内之事,不敢居功。”
“爱卿过谦。”襄公笑着说道:“除了向周王室传递我国尊王重礼的诚意之外,听闻爱卿还立下新功?”阳处父还没回到绛都,周王室已经遣人送信给到襄公。信中提到一个小小插曲,襄公才会提前知晓。
“让君主见笑了。”阳处父神情有些尴尬。
就在他回程的前一天,周王室的公子们正忙着比赛斗蟋蟀,战况相当激烈。周天子的弟弟找到阳处父,死拖硬拉要他想办法教他取胜。不得已,阳处父只得绞尽脑汁给他献上一计:分三轮与对方比试,前提是,要对方提前告知蟋蟀的出场顺序。
第一轮,如果对方出个头最大的,我方则出个头最小的;第二轮,对方出中等个头的,我方则出个头最大的;第三轮,对方出最小的,我方则出个头中等的。
结果,三局两胜,周王弟弟赢得比赛。赢家当然要四处张扬。不仅如此,他还交待信使把此事写进去,说是惟有如此才能表达他的谢意。
为了这件事,阳处父返程被耽搁,错过阅兵大会。心中十分懊恼,又不便发作。心想,周王室真是礼崩乐坏,难成气候。小小闲事还要在国事公文中提及,也不怕被人笑话?既然君主说起,他也不好说什么,只得应付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阳爱卿此言差矣,这叫小事见大本领。”晋国的聘问大夫使出雕虫小计就收服了王室贵戚,可见晋国人才济济。襄公只觉得面上有光,说道:“阳爱卿此举,不仅为此次出使添了光彩,也为我晋国争了面子。该赏该赏。”说着,他吩咐侍者拿出布帛绸缎,交给阳处父。
“谢主隆恩。”阳处父赶紧跪谢。
言归正传。接下来,阳处父便将此次出使所见所闻一一向襄公禀报。周王室内斗激烈,君臣离心,内部积弱,像是久病在床的老汉,床前已无孝子的身影。同是姬姓的晋国,身为中原霸主,还能派出使者来朝,这位久无亲情滋润的老人怎能不感动落泪?因为此行,周王室对晋国更是满心感激,感恩戴德。
听闻阳处父的叙述,襄公摇摇头,感慨良久,“国力衰微必定君臣离心各怀心事,君臣离心势必拖累国力衰微。”近一年晋国政坛地震,军队改制被迫提上日程。此事事关重大,如果没有安抚好各方,恐怕晋国也会君臣离心,国势也难免会削弱。想到这,襄公不觉心一紧。
“是啊,上下一心才能保国力强大。”阳处父出使周王室几次,眼见王室是一日不如一日。堂堂天子竟沦落到避乱他国请诸侯接纳,还要借助诸侯出兵助力才能重返故土。身为一名诸侯国大夫,阳处父忍不住要为周天子掬一把同情泪。
出使事宜汇报完毕,阳处父想试探军队改制之事。他假装漫不经心的问道:“臣出使在外,错过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不知三军将士可让君主满意?”
“三军将士气势震天,寡人非常满意。”说到这,襄公是打心眼里的骄傲。想想晋国霸业,看看这威武之师,自豪感油然而生。
“臣不得亲眼见我晋国将士气壮如山,实在遗憾。”阳处父十分介怀,“不知军队改制结果是否已经宣读?”阅兵仪式结束之后本应当场宣读决定,这是例行的安排。阳处父见过赵盾,当然知道没有公布名单。他假装不知,才有机会引出话题。
“说来话长——”襄公把阅兵仪式上发生的事情简要的跟阳处父说了一遍,说完问道:“各方均有优劣,寡人实在难以定夺。不知太傅有何赐教?”阳处父是襄公的老师,教他课业,给他讲习前朝施政用人得失。这位博学多闻的老师,他是信得过的。
“臣斗胆陈说,如有不妥,还望君主勿怪。”阳处父先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听赵盾说起当时的情形,“新人派”应该已经占尽上风。既然如此,那就只提“新人派”。“先君归政,晋国去痼疾,用贤人,攘外敌,尊王室,革故鼎新,成绩蜚然。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目共睹。君主统领,国势更是蒸蒸日上,诸侯不敢小觑。”
先把晋国事业连同君主歌颂一番。接着,阳处父将自己的际遇引了进来,“臣一介布衣之时,眼见国力孱弱,民生凋零。亲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至今回想如同噩梦。幸得先君回国执掌大印,国家步入正轨,百姓耕稼如常,时时感恩得存。”
襄公不语,阳处父进一步引入正题,“先氏、赵氏、狐氏,可说是扶危匡正,济世救主的大才。这十多年来晋国的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们兢兢业业勤劳付出啊。”
“太傅言之有理。寡人也常心存感恩,这些忠臣良将实乃国之福将。”阳处父所说的民间疾苦,襄公虽未亲身经历,然今昔对比,也是感触颇多。当年父亲远游,他身为贵胄,虽也锦衣玉食,不曾吃半分苦,但是眼见流血冲突,内外交困,也是心痛非常。想想平民生活,必定更是艰难万分。
今天既然阳处父提到了这些过往,襄公想,重用“老臣派”一事定是已经流传出去。不如趁机摊开话题,问问阳处父对他们的看法。“先祖父当年定是胸怀壮志,才能将晋国基业开创光大。想来当时也是人才济济啊。”
阳处父捕捉到襄公的话中有话,他不紧不慢,“假道灭虢,开地六百里,辟国十七,的确是了不起的作为。”他话锋一转,“可惜‘骊姬之乱’发生后,太子被杀,公子出逃,丰功伟绩几乎被毁损殆尽。俱往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沧海变桑田,风流人物,还需看今朝。”
阳处父知道,襄公仍举旗不定。他不得不站出来提醒,文公前后的晋国可是天壤之别,不可混淆轻重。
话说到此,襄公已经豁然开朗,疑惑全部打消。大部分从文公执政时开始为官的大臣,都不愿意回首往事。或者当时他们还小甚至未曾出生,但是父辈的经历一定让他们刻骨铭心。谁愿意回到那个血染宫廷的时代?如果今天要重用打上时代烙印的“老臣派”,岂不是要将父亲以来包括自己这一代的执政理念一并抹煞?
“寡人已拟好名单,不如太傅一并参详?”襄公本来已经偏向“新人派”,但是又怕自己太过极端,所以又把“老臣派”摆出来试探阳处父。得知他的意思,仿佛多了个强有力的盟友在侧。所以请他帮忙尽快确定人选,以免节外生枝。
阳处父双手接过襄公递过来的名单。襄公补充道:“太傅可是第一个见此名单的,切不可外传。”意思很明显,此乃机密大事。名单是新鲜出炉的,不要轻易流传出去。
阳处父赶忙回话:“谢君主抬爱。臣不胜惶恐之至,必定严守秘密。”心下暗自庆幸,幸好清早就来面见君主,有幸成位第一人。
他低头看名单,从头到尾依次是:狐射姑、赵盾、先克、箕郑父、先蔑、荀林父。虽然未列名具体职位,但是依据常理,名字对应的职位应该依次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与他原先的设想一致,“新人派”集体复活,“老臣派”则一败涂地。虽有三人入围,却全部居下位。
这份名单大大超过预期。襄公的修改可说是翻天覆地,推倒重来。这个看起来优柔寡断的君主,一旦下定决定,往往剑走偏锋。幸好,这次剑锋偏向己方,阳处父大喜。
“君主英明。名单一出,忠臣之后闻之,定会壮志满怀,立志要延续父辈之风,继续为晋国霸业在所不惜。”阳处父还嫌不够,此处应该有更多的赞扬,“君主深谋远虑,晋国未来势必威震四方,国运不可限量。”
“看来太傅是十分赞成寡人的决定了。”阳处父说得眉飞色舞,拥护支持不仅溢于言表,神情语气更是表露无遗。襄公受到感染,心情大好,追问道:“排位可有商榷之处?”
刚才写名单时,襄公正追忆“新人派”祖辈的丰功伟绩,一时激动难捺。回头再看名单,新老两派优劣高下泾渭分明,又觉得似乎对新人太过偏爱。如果新旧将佐搭配,又怕形成掣肘,摩擦增多。思来想去,苦于没有两全之策,又生疑问。
在阳处父看来,“新人派”占据前三才是彻底的胜利。“老臣派”被踩在脚下正是他们的宿命。属于“老臣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朝廷上下大部分人都不主张重用他们。只是某些人被利用,利欲熏心,才会有不同声音传入襄公耳中,影响了他的判断。
襄公提到的排位,阳处父有话要说。
从情感上来说,赵衰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当投桃报李,将赵盾扶上位。既然已经入选,虽屈居第二,也算是万万人之上,他本应不再介怀。可是狐射姑位在赵盾之上,阳处父却是大大的不乐意。
狐射姑为人桀骜不驯,行事乖张。其父狐偃智慧机变不假,却是个贪婪小人。狐射姑没有继承父亲的深谋远见,反倒是贪婪势利有过之无不及。难见容人之量,常见刻薄峻急之嘴脸,得罪的人不少。一旦由他上位主事,阳处父将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反观赵盾,阳处父接触较多,足够了解。他深知,赵盾有心要做一番事业,想要革除积弊,锐意进取。一旦他主政,定会以国家利益为优先考量。这一点,从他读书行事已露端倪。
狐射姑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就算他身居高位,恐怕也难服众。弄不好还让“老臣派”借机翻身。这是阳处父不愿意看到的。他与“新人派”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条绳的牵头人,必须是个行事稳健,能操控大局的。否则,整条绳上的人都会被连累。谁都想荣华富贵长长久久,谁也不想半途被迫退出。
“说到排位,臣有小小异议。”阳处父说得小心翼翼,一边说一边观察襄公的脸色。“排名第一的中军元帅,位高权大,主领三军辅助君主。理当要选亲和得人、各方认可的能人贤良担任。”
没想到,阳处父关注的竟是中军元帅的资质能力。襄公颇感意外,问道:“依太傅所言,何人足堪中军元帅重任?”狐射姑排在第一,主要是考虑狐偃的功劳。再加上,狐射姑还是襄公的叔叔,他的从政资历经验也比赵盾丰富。
“狐射姑乃狐偃之子,依父辈之功,位列第一无可质疑。只是——”阳处父说道:“论起为人处事性格才华,赵盾亲和宽容,谦虚好学,近年政事活动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他深怀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更是难得。这一年,我国痛失治国栋梁,元气大伤。选择一位深孚众望且能力卓著之人作为六卿之首,才是上上之选。”
阳处父的一番话提醒了襄公。狐射姑性格孤僻清高,不怎么合群。他曾听闻,他与大臣在政事上有争执。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人各有性格,政见不一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只是跟赵盾相提并论,赵盾的沉稳内敛似乎略胜一筹。
阳处父已将名单还给襄公。襄公盯着名单想了想,说道:“太傅言之有理。眼下的形势,的确需要一位胸怀大志的元帅引领众卿。”他指了指名单,朝阳处父努努嘴,“不如太傅替寡人修正,待誊写之后,寡人再对外发布。”
阳处父声称“不敢”,襄公笑笑,“既然都说出口了,何不一并写下来?如果寡人所记不错,太傅可是写得一手飘逸出尘的好字。”
推托不过,阳处父只好接过布帛。划掉“狐射姑”三字,写上“赵盾”二字。划去“赵盾”二字,写上“狐射姑”三字。
“好字,好字。”襄公赞不绝口,“以为政事繁忙,疏于练习,没想到太傅的字不但没有减退,反倒日益精进了。”
阳处父摆手摇头,谦虚说道:“君主过奖。”阳处父对女儿要求严格,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松懈。他深知今日来之不易,从来不敢放松。仍旧保持着当年做记室的习惯,抽空便要写上几篇。
二人说说笑笑,阳处父见目的已达,很快告辞而去。
君臣说笑间,一个改变晋国命运的决策,由此而生;一个改变阳处父命运的决定,因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