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魏惠王篇(5)
魏相公叔痤
秦献公在秦国大力推行改革,结果如何,自己说了不算。那么,该怎么办呢?
答案: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法则。
因此,秦献公改革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检验改革成果。
秦献公改革,颇为艰辛。按理说,为了守住改革成果,检验的时候应该挑个软柿子来捏捏。
也许,秦献公对于改革成果很自信,选择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魏国。
对于秦献公来说,欺负弱小,不是本事。
要打,就要打最强的。
也许,秦献公没有别的选择,魏国压迫秦国的生存空间,导致秦国丢了河西战略要地。秦国要东进只能找魏国扳手腕。打赢了魏国,他不仅能成为合格的君主,还能树立威信,点燃秦人的大国梦、强国梦的信心。
于是,秦献公将秦剑挥向了魏国。他要把河西之地收回来,更要把魏国施加给秦国的耻辱,千百倍的还回去。
只有这样,他才能证明自己是上天选的君主。
但,打魏国不是喊口号就行。毕竟,魏文候、魏武侯时代,魏国的战力太强了。
秦献公冒然出击,不但不能雪耻,还会再次蒙耻。
因此,打,是必要的。
但,要看准时机,还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迎来机会。这个机会,不仅给了他时机,还给了他一个出兵的理由。
魏国和韩、赵关系不好,还欺负周天子。
秦献公抓住时机,打着起兵勤王的口号,征伐魏国。
秦国在武都,击败魏军,取得首战告捷,军心大增。
这是秦国自从魏文侯出兵西河六十多年内,取得最大的胜利。此战获胜,对于秦国来说,意义是相当重大。
魏惠王忙于内政,也没搭理秦国。秦献公见魏国好欺负,加紧攻势,继续伐魏。
魏惠王被逼没有办法,又见秦国来得气势汹汹,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
可,魏惠王失算了。
改革后的秦国,军力大涨,战斗力十分彪悍。秦国竟能以一国之力对抗韩、魏两国,不落下风。
秦献公在洛阴,率领秦军,身先士卒,击败韩、魏。
周显王按捺不住寂寞,发来贺电,祝贺秦国取得的胜利。
秦国打赢了韩、魏,为什么是周显王发来贺电?
这是因为,周室也经历了君主大换血。
周天子历经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显王。此时的周天子,周显王于公元前368年继位。
三晋欺压周天子之事,周显王也是历历在目,倍感屈辱。
但,周室孱弱,连发声谴责的资格都没有。
如今,秦国击败韩、魏,又敬重周王室。周显王立马发去贺电,表彰秦献公正义之举。同时呢?周显王也传达一个意思,老秦,好好干,我是你坚强的后盾,周室的安危,靠你了。
当然,秦献公又不傻,他攻伐韩、魏是为了自己。因为某种需要,才打了拥护周天子的名号。
周天子无人待见,发张贺电,就要秦国替他卖命。那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里多说一句,公元前369年,周烈王甍逝,周显王继位。周显王见齐国国君,田齐恒公,竟然不来吊丧。这位周显王竟敢放言齐国:齐侯不来,我必斩杀之。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周显王是有脾气的周天子。
秦国击败了韩、魏,让周显王看到了曙光。遥想当年,三晋击秦、伐郑、败楚、破齐,诸侯都不敢惹。如今,秦国主动站出来,敬重周王室,还击败韩、魏。
周显王当然会送去贺电。
魏惠王没想到,一直被魏国吊打的秦国,竟然能够翻盘,击败魏、韩联军。
秦国,已经快速成长起来。
这是,魏惠王得出的判断。
秦国击败韩、魏,让秦献公看到了自己变法改革的成果,也看到了秦国崛起的希望。秦献公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征伐魏国。
秦、魏两国在石门,展开大战。
结果:秦胜魏败。
石门之战,魏国输得很惨,被斩首六万。
前方惨败的消息,传回安邑。魏惠王彻底醒悟了,以前被虐得掉渣的秦国,已经强大起来,有资格成为他的对手。
魏惠王连输三阵,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连忙向赵成侯求助。
赵成侯联合韩懿侯伐魏之后,也没有闲着。这几年,他打齐国,占领齐长城。又联合韩国,将周王室一分为二。战卫国,取得大胜。
魏惠王求助赵国,赵成侯会放下成见,携手抗秦吗?
答案:当然会。
三晋一致对外,力战诸侯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三晋内斗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属于三兄弟的家务事。听到有诸侯欺负,患难兄弟,怎可袖手旁观。赵成侯也想利用这次机会,证明赵国武力的同时,也想和魏国重修旧好。
魏惠王求助,这正是赵国炫耀肌肉的机会。赵成侯抓住这个机会,证明自己,助魏击秦。
秦献公见赵国出手了,很识相的撤军归国。毕竟,一个魏国,秦国很头疼。赵国来了,会更疼。韩国也加入,秦国会遇到更强的对手。
暂时撤兵,缓和关系,守住战果,才是最重要。
按理说,赵成侯助魏击秦,赵、魏两国的关系应该改善才行。事实告诉赵成侯,想得太多了。
魏、赵两国的关系,没有进入蜜月期,只是进入了短暂的友好期。
赵成侯被魏惠王骗了,骗得很惨。
公元前363年,韩懿侯甍逝,韩昭侯继位。秦献公看准机会,出兵韩国,战胜之。魏国不帮忙也就算了,竟然还和韩、赵交恶。
韩、赵两国见魏国太欺负人,都愤怒了,还说了一句话:魏国,这样的兄弟,我们不要了。
于是,韩、赵两国联起手来,征伐魏国。
魏惠王见韩、赵来攻,心想,“小样,逆天了。我还治不了你。”
魏惠王点兵点将,率军迎战。
魏国实力远胜韩、赵,在浍地击败了韩、赵。
魏惠王得知战果,沾沾自喜地说,“魏国还是三晋之中最强的。”
可,魏惠王还没高兴多久。
秦献公看准机会,果断出手。
公元前362年,秦、魏两国在少梁这个地方,又发生了大战。
魏惠王见秦国太过嚣张,这一次,也没跟秦国客气。
要打,就彻底把秦国打趴下,解决西边的隐患。
于是,魏惠王不惜下了血本,还派出位高权重的魏相公叔痤,亲自领兵,前去教训秦国。
那么,魏惠王为何以公叔痤统兵?这公叔痤又是何人?
一提起公叔痤,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心胸狭隘,嫉妒贤能。那么,真实的公叔痤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说他是坏人,主要是因为他干了两件事:
1、排挤吴起。
2、雪藏公孙鞅。
对于政治家来说,没有好坏,只有对自己是否有利。
所以,这两件事算是坏事吗?
以旁观者来看答案很明确:是的。
毕竟,吴起能力很突出,公孙鞅是后起之秀。
吴起亡楚,公孙鞅亡秦,导致了魏国人才流失。
可,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尤其是对政治家来说,这根本不是事。
政治家的斗争,那是很残酷的。
说他好,是因为他打了胜仗,没有独揽大功,反而很谦恭。
虽然是做做样子,但还是做了。
不像某些将军,立了功就觉得劳资天下第一。
所以,就多了两个词:桀骜不驯、功高震主。
对于公叔痤,你不能说他是好人,也不能说他是坏人,应该说他是一个懂取舍的政治家。
再说了,一个能独霸魏相二十年,历经两朝,屹立不倒,还深得君王之心。
光凭,你是好人这个光环,是坐不稳这个位置。
有人说公叔痤能够成为魏相,那是因为和领导(魏武侯)关系好。
简单说,他是巴结领导。
虽然,领导的提拔和赏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那只是短暂的。毕竟,领导只能提拔你。能不能继续混下去,还是要看自己的本领。
魏武侯这个领导走了,公叔痤还能混下去,前后加起来混了二十年。
你说他光凭运气好,显然是站不住脚。
因此,公叔痤是个有智慧,还有手腕,懂得取舍的人。他位居朝堂,二十多年,深得两代国君信任,这难道还不值得令人佩服。
讨厌公叔痤是没错,但也要看到这个人是很有能力。
秦国大举来犯,能够在危难之时,被领导魏惠王想起,这又说明什么了。
这个人有能力,很可靠。
秦伐魏,魏惠王选择公叔痤的原因:
除了他工作能力强,业绩不错,名声好(打了胜仗,不揽功)。
还有一点,那就是公叔痤和魏惠王是亲戚。
公叔痤为什么和魏惠王是亲戚?
那是因为公叔痤成为魏相,还娶了君侯之女(这个女人就是魏国的公主,但,不知道是娶的是魏文侯之女,还是魏武侯之女)。
能在魏武侯时期成为魏相,说明能力很突出。
毕竟,吴起横扫河西,都没成为魏武侯的国相。
能够迎娶魏国公主,没有点才华和长相,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人都有一个通病,站得越高,害怕的东西越多。
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你要公叔痤以天下为己任,天底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公叔痤利用职位之便,排挤一代名将吴起。公叔痤也因为排挤吴起,落下了不好的名声。
但,公叔痤只是排挤,打压,没有杀了他,这又说明什么呢?
说明他还是有点心胸。
他知道,吴起是有才。但,吴起横扫西河,功劳赫赫,是留不得。
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必须想办法打压他。
当然,吴起出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魏武侯。因为魏武侯的不信任,才让吴起心灰意冷,离开魏国。
吴起流亡楚国,再也没人能够威胁到公叔痤的地位。从此,公叔痤位居相国,执掌魏国权柄数十年。
除此之外,公叔痤不仅用脑袋(智慧)吃饭,还能打。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统军与韩、赵开战,并在浍水北岸交战,大败韩赵联军,擒获赵国将领乐祚。魏惠王大为高兴,公叔痤谦逊赏地,更得魏惠王重用。
总之,公叔痤能力不错(得魏武侯、魏惠王父子信任),智慧过人(排挤吴起的手段,举荐公孙鞅的方式),名声好(打了胜仗,不独揽大功),长得好、有点心胸,还知领导喜好,做人也谦虚,懂权术,也善武力。最主要的,他还是魏惠王的亲戚。
所以,一个人能混到这个份上,还是要竖大拇指的。
秦献公犯魏,出战秦国的任务,魏惠王自然交给了公叔痤。
此时,魏惠王身边没有出列拔萃的人。
出了事,魏惠王第一个就想到了很重要的人:公叔痤。
公叔痤又是好同志,肯为领导解决问题的人。因此,伐秦的任务,就落到了公叔痤身上。
当然,公叔痤也想再建功业,留名后世。
那么,公叔痤出征,能否为魏惠王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铁腕改革君主秦献公VS老谋深算公叔痤。
谁,将会取得胜利,迎来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