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魏惠王篇(20)
名家惠施献策
马陵一战,名震诸侯一时的名将庞涓,带着遗恨离去。
他输了,彻底的输了。
对于,持戈天下的将领而言,战死疆场,是最好的归处。正所谓,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
无疑,庞涓是幸运的。至少,他是战死疆场,为国而死。
魏太子申率军前来驰援,不但,挽救不了魏国的颓废之势,也被齐军击败,自己还被俘虏。
马陵和桂陵一样,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它是一个地名,也是名将智慧的较量。
马陵不仅是名将与名将之间博弈的一个地点,还是庞涓葬身之地,也是魏国由鼎盛走向下坡路的起点,更是齐国崛起东方的标志。
马陵,代表了很多种含义。
马陵之战,打完了。但,第二次中原大战的余波,还没散去。
庞涓输给自己的师弟,也不算辱没鬼谷子的名声。
这对相生相杀师兄弟之间的较量,不仅是为了个人荣辱,还是齐国和魏国,大国之间的较量。
总之,马陵,为这对师兄弟的恩怨,画上句号。
孙膑念及同门之情,下令厚葬师兄庞涓。
他活着的时候,孙膑恨他。但,随着庞涓的死,他的恨也消散了。
当然,第二次中原大战,主战场先是魏、韩,后是魏、齐。
秦、赵、楚三国开辟的战场,虽不是主战场,却也分散、牵制魏国的兵力。
马陵之战,有何影响?
魏、齐马陵之战,齐国大获全胜,斩杀魏军十万。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成为东方诸侯,第一强国。
简单说:魏国走下坡路,齐国走上坡路。
按道理说,齐国击败魏国,应该加大攻势才行。
结果:齐国撤兵。
是什么原因导致齐国没有扩大战果,继续伐魏,反而撤军归国。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功高震主。
田忌两次率军伐魏,取得大胜。
有人高兴,有人就不高兴。
高兴的人是因为田忌为齐国争光。
不高兴的人是担心自己的位置,会被抢夺。
不高兴的人有两个:齐威王和邹忌。
按田忌的战功,裂土封国都不过分。封君拜相,简直是小事一桩。
邹忌担心自己的位置,会失去。
毕竟,他从一无所有,因琴音劝谏齐威王,走向人生巅峰。
一个人,一无所有不可怕。
可怕的是拥有一切,顷刻失去。
所以,邹忌害怕失去一切。
他要守住自己的一切,就要打压对手。
此时,田忌名声大噪,对齐威王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齐威王的父亲,是杀兄自立,得位不正。
此时的田忌,军功赫赫,会不会夺了他的君主之位。齐威王拿捏不准,也不敢拿捏。
再加上,国内弥漫着各种消息说田忌叛国?
一时间,齐威王不知道是真,是假。
那么,齐威王打压有功之臣,就不怕背负飞鸟尽、良弓藏的骂名。但,名声与他江山社稷比起来,显然是后者更重要。
田忌赢了,邹忌害怕,齐威王担心。这三人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田忌归国,遭邹忌诬陷,又不想背叛齐威王,主动选择,被迫流亡楚国。
田忌走了,身为军师的孙膑会怎么办?
孙膑和田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田忌流亡楚国,他在齐国也混不下去。孙膑来了一个消失无踪,不知去向。
马陵一战,改变了三个名将的命运。
庞涓死,田忌流亡,孙膑消失。这个时代,最显赫的人,都退出了舞台。
庞涓和孙膑之间的较量,总算画上了句号。
他们,都输了。
近六十岁的魏惠王得知庞涓战死,儿子被俘,十万将士,全部阵亡,口吐鲜血,老了几岁。
伐韩破赵,一统三晋,争霸天下,一统中原的伟业,还没有完成。庞涓,怎么能死。
庞涓死了,精锐亡了,魏国还能守得住诸侯的进攻?
齐威王忙于内政,逼走田忌等人。魏、齐之间,很有默契地停战。
赵国见状,也暂且收兵。
围攻新郑的魏军,也撤军归国。韩国自保还来不及,怎能惹事。
楚宣王也放慢进攻的节奏。
秦孝公也暂停进攻。
第二次中原大战,最终落下帷幕。
那么,十年前以邯郸之战,引发第一次中原大战。
战后格局由:魏国独大,变成两雄崛起。尤其是楚、齐成为制衡魏国新的对手。
十年后以新郑之战,引发的第二次中原大战。
战后格局是什么?
魏国走下坡路,韩国伤了筋骨,齐、楚、赵、秦,开始以强大的姿态登场。
一家独大,变成了群雄并起。
大战之后,中原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
当然呢?战争总会有输家,也会有赢家。
魏国是最大的输家,这是毋庸置疑。不仅折损名将庞涓,还阵亡十万将士,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难以维持。
齐国是最大的赢家,先有伐魏救赵,后有伐魏救韩,桂陵、马陵,前后两役击败魏国,俨然成为新的霸主。
赵国、秦国、楚国,也取得微末的战果。韩国新郑解围,保住了风雨飘渺的社稷,也是元气大伤。
此战之后,魏惠王显赫的荣光一去不复返,开启了‘西丧于秦八百里,南辱于楚,东败于齐,北输于赵’的悲剧人生。
庞涓之后,再无显赫的名将,帮魏国重拾霸业,回到巅峰时代。
魏国,一去不复返,终将成为过去。但,魏国有霸主根基,修养几年,又能重回巅峰。
当然,诸侯是不会给魏国再次崛起的机会。
因此,诸侯要趁机削弱、打压魏国。
那么,第一个对魏国出手的诸侯是谁?
答案:秦孝公。
为什么是秦孝公在战后对魏国,第一个出手。那是因为秦国的河西之地,还在魏国手中。
秦国为了收复河西,花了几代君主的时间。秦孝公是秦国的国君,伐魏复疆的使命,就落到他的身上。
当然,还有秦献公的死。
魏国和秦国是世仇,不仅有国恨,还有家仇。
魏国好不容易被诸侯联合起来打趴下,秦国自然要趁着魏国一蹶不振之时,继续打压,伐魏雪耻。
秦孝公见魏国输得很惨,元气大伤,采纳公孙鞅的建议,大举攻魏。
魏惠王只能被动挨打,不敢反击,他的苦日子来了。
齐国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伐魏没有商量。
赵肃侯和魏惠王之间也有国仇家恨,他继位以来,除了夺地平叛,征战诸侯,就爱找魏国麻烦。
齐、秦、赵三国很有默契,组成联军,出兵伐魏。
结果:魏败之。
此时的魏国,没有吴起、乐羊、庞涓这类显赫的名将,也没有能征善战的魏武卒。
魏国对战的都是诸侯的精锐,落败是可以预见。但,魏国凭借强大的根底,还是保住了江山社稷,避免了魏国被诸侯瓜分。
话说,齐、赵、秦都在揍魏国,楚国干什么去了?
楚国没有出兵征伐魏国,落井下石,不是楚宣王仁善,而是因为楚宣王听到上帝的声音,甍逝。
楚宣王死,楚威王继位。
楚国换主,忙于内政,没空搭理魏国。
此时的魏国,元气大伤。没有楚国的加入,诸侯照样能打魏国。
秦孝公伐魏,吃到甜头,继续攻伐。
次年,秦国攻打魏国河东,公孙鞅欺诈魏将公子卬,击败魏军。
此时的秦国,不在是任由魏国欺负的诸侯。
秦国,已经站起来了。
公孙鞅因建功被封为君。
这个出生在卫国,学习在魏国,流落秦国的人,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割地封君。
由于,公孙鞅被封的地在商於。因此,这个人也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商鞅。
赵肃侯见魏国太弱,绝不含糊,出兵伐魏。
毕竟,魏、赵还是有国耻。
谁叫魏惠王趁着国力强大,北伐邯郸,欺负赵国,他老爸赵成侯还因为签下彰水之盟,郁郁而终。
振兴赵国,称雄北方,攻打魏国,这也是赵肃侯的目标。
此时的魏惠王,太可怜了。
不是被秦打,就是被赵打,齐国也看他不顺眼,就揍他。
又过了一年,秦国伐魏,岸门俘虏魏将魏错,包围郃阳。
赵肃侯也再次攻打魏国。
庞涓死后的几年,魏惠王的处境是相当可怜。
面对诸侯进攻,他只能防守,不能反击。
然,上天对他还是不错。
替他带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走了,年仅十九岁的秦太子驷继位,这就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人:秦惠文王。
随着,秦孝公的离开,秦国忙于内政,减少对魏国的进攻。
赵肃侯也得了第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也开始内修国政,没有攻伐魏国。
齐国、楚国也忙于内政,没有搭理魏国。
韩国呢?韩昭侯被魏国打后,雄心壮志大减,避宫不出,郁郁而终。
公元前337年,韩昭侯甍,其子继位,这就是韩国第一个称王的人,韩宣惠王。
总之呢?要么,诸侯国换主,如楚、秦、韩三国。要么,诸侯忙于内政,如赵、齐。还有的不关心中原战事,如燕国。魏惠王过了几年,安稳又舒心的日子。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这几年,魏惠王也在想一个难题,如何让魏国走出窘境。
齐国打他,楚国打他,赵国打他,秦国打他,韩国也找他算账。长期下去,魏国非被诸侯打垮不可。
名家惠施给魏惠王出了一个主意:联齐,交韩赵,抵秦国。
在惠施看来,秦国日渐崛起,会成为魏国威胁最大的敌人。魏惠王也想交好齐国。可,齐国会愿意跟他交好?
这个难题,考不住惠施。惠施建议魏惠王去齐国,尊齐为王。
魏惠王觉得这个提议,太丢脸面,不肯答应。
惠施问,“要脸面,还是想爱揍。”
魏惠王想了想,也深感无奈。要脸面,就挨揍。魏惠王称王被诸侯揍,齐国称王会不会被揍?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魏惠王还是卑躬屈膝,答应了这个条件。
为了摆脱魏国的困境,魏惠王踏上了东去齐国,尊齐为王的道路。那么,名家惠施指出的道路,能够解决魏国的麻烦?
这条道路,能够让魏国重回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