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燕昭王篇(7)
护送秦昭襄王归国
燕王哙禅让、子之之乱、齐国之祸、诸侯伐齐,这场在燕国的权力角逐,最终落下了帷幕。公元前312年,燕国又选出了一个燕王,这就是燕昭王。
燕王哙---子之---齐宣王---燕昭王,这场长达六年的权力角逐,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姬姓手中。
这也许,是上天给燕国开的玩笑。幸运的是上天没有抛弃燕国,再一次给它证明的机会。
燕昭王历劫重生,他就要承担起家国天下,延续姬姓宗庙社稷。此时,燕昭王二十四岁,但,不要小看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历经国破家亡,驱逐外敌,光复社稷。他的心智比一般人还要成熟。
正所谓,吃过苦的孩子,能够快速长大,能够早点当家。
此时的燕昭王,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浑浑噩噩,虚度光阴,这不是这个年轻人该做的事情。尤其是燕昭王这种拥有壮志雄心的人。
他不仅要中兴燕国,还要找齐国报仇雪耻。齐国之祸,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有人说,就是因为燕昭王这种小心眼,没有大局观,找齐国报仇,才让秦国做大,兼并天下。对于,这种从后来看历史的人,我不加评论。
毕竟,历史未来的发展,谁也不能预料。明天是怎样的,暂且不可预知,更何况未来乎?
好男儿,定然是活在当下。
有仇的,报仇。
有耻的,就要雪耻。
别人欺负了,让你家破人亡。你不报仇,不雪耻,这算什么男儿。在我看来,燕昭王伐齐,这是相当励志的故事。燕昭王不仅复国中兴,还用了三十年的光景,以积贫积弱的燕国,打赢了强盛的齐国。
就好像一个弱者,战胜了不可能打赢的强者,这是无法想象。
齐国亡了燕国社稷,迁移了燕国的宗庙社稷。若不报仇雪耻,怎能算是七尺男儿?
这个时候的燕昭王已经二十四岁,已经成年,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如果整天哭泣,吵着嚷着要找齐国报仇,却不干正事。
这样的人,注定是成不了大事。有志向的人,总会不言不语,悄悄拔尖。面对百废待兴、民生萧条,要什么没什么,一穷二白的燕国。
燕昭王要做的第一件事:安顿民心,恢复国力。
越王勾践历经亡国,没有自暴自弃,选择卧薪尝胆,二十年后灭吴雪耻,北上争霸诸侯,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名霸主。这也成为奋发向上的男儿,励志的一段佳话。
后人还留下了一句荡气回荡的话: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王勾践的传奇人生,也成为了燕昭王学习的榜样。他要卧薪尝胆,找齐国报仇。
燕昭王制定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拯救残破的燕国。根据,燕国目前的现状和实际情况。燕昭王开始了不插手中原战局,关起门来搞建设。
诸侯混战之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也为燕昭王提供了有利条件。国际大环境,对燕国也是有利。
赵武灵王心爱的女人死了,不插手中原战事。
齐宣王历经濮水惨败、燕国得而复失,伤了元气,需要休养生息。
中山衅王失去了名将司马稠,又在以儒治国,大力搞文化建设。
韩国、魏国在混战中,伐楚攻齐,占到便宜,需要稳定的环境,来消化、巩固战果。
楚国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也需要好好休养。
历经大战之后,诸侯都在休息,燕国更需要休息。可,战国时代,风云突变。你想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很困难的。
随着,秦惠文王甍、韩宣惠王甍,维持天下平衡的局势被打破。秦惠文王活着的时候,经常和诸侯干架。他死了,诸侯也打上了秦国的主意。
诸侯不约而同,携起手来,找秦国的麻烦。
秦惠文王甍,19岁的秦武王继位。此时的秦国,内政不稳,外患不平。齐、韩、魏、楚、越,五国诸侯跑去秦国咸阳,图谋秦国。
那么,燕昭王会如何选择?
答案:不去。
他的理由:燕国一团糟,哪有空管秦国。
诸侯相邀,你不去,就是不给面子,容易挨打。好在,不只是燕昭王不去,赵武灵王也不去。燕、赵两国都不去,诸侯总不能表现出很强横吧!
因此,在秦武王继位的时候,齐、楚、越、韩、魏,五国诸侯派出使者,去了咸阳。
战国七雄,去了四个:齐、楚、韩、魏。
唯独燕、赵两个,拒绝参加。
燕昭王是为了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赵武灵王因为失去了心爱的女人,正在渡情关。眼见,新的一场诸侯混战,即将上演。谁也没想到,却被秦武王这个十九岁的小娃娃轻易化解。
秦惠文王十九岁继位,腰斩商鞅,稳定朝局。秦武王十九岁继位,破五国之谋。这对父子,一个比一个刚烈,都是不好惹的主。索性,秦国是燕国的盟友,还是朋友。
燕昭王,本以为天下太平的日子,将会持久一些。他怎么也没想到,秦国哪位英明神武的少年君王,连续干了几件大事,却在洛邑举周鼎而死。
秦武王的死,各种小道消息,接踵而至。但,燕昭王不相信,这个少年君王的死,不是自己作死。他是为了更高的目标:取周而立。
秦武王死了,秦国又发生了内乱。
秦惠后、秦武后VS芈八子,这场动乱,持续了三年。
按理说,秦国与燕国相隔千里,又不接壤。秦国内乱,跟燕国没有半毛线联系。然,一个人的出现,又让燕国和秦国产生了联系。
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
这几年,赵武灵王不顾世俗,成为叛逆之君,推行胡服骑射。
打中山,收复河西,攻林胡。
现在,赵武灵王又把注意力放在了秦国的身上。
赵武灵王见秦国内乱即将结束,为了让赵国获得更多的利益。打算扶持一位秦国公子,加剧秦国新的一轮局势动荡。
几年前,赵武灵王扶持燕昭王。几年后,他又扶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昭襄王。此时的秦昭襄王正在燕国为质。
对于秦昭襄王何时去燕国为质,史料记载,并不完善。
野史和小道消息说:秦惠文王甍之前,为了保住秦昭襄王,所以把他送去了燕国。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去燕国,是在秦武王继位之前。对于这个消息,我只能说是中伤秦武王。毕竟,秦武王继位,没干杀害兄弟的事情。
秦武王的兄弟被杀害,不是别人,而是芈八子。
秦武王死后,引发了秦国长达三年的动乱,也叫季君之乱。这场动乱,嬴姓子孙,遭逢劫难。秦惠后被诛,秦武后被驱逐,芈八子成为大赢家。
按理说,秦武王死后,秦惠后才是合理的发言人。支持秦惠后的人,大多是嬴姓宗室。秦惠后被诛,嬴姓子孙的下场,也会更惨。也可以说,祸乱嬴姓子孙的人是芈八子。
话题,扯远了。
那么,秦昭襄王是什么时候去燕国?
根据,秦惠文王一生轨迹,可以得出一些线索。秦昭襄王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325年。这一年,也是秦国行王道的一年。
公元前323年,中原诸侯,发生了五国相王的运动。随后,魏惠王甍、齐威王甍,秦国借道韩、魏,远征齐国。
结果:秦国输了。
公元前318年,魏国号召诸侯,五国伐齐。
公元前317年,休鱼之战,秦对三晋。
后来的伐韩、伐赵、伐楚。
秦昭襄王被送去燕国,应该是在秦惠文王远征齐国失败之后。也就是说在318年之前。如果是公元前318年之后,秦国对战诸侯,是没有时间。
再说了,秦惠文王送儿子去燕国为质,不是为了去玩,而是为了结盟。既然是为了结盟,总是要对付一个强敌吧!那么,秦国的强敌,只有一个那就是齐国。也就是说,秦惠文王送儿子去燕国,是为了结盟,对付齐国。
魏惠王、齐威王甍,秦惠文王远征齐国失败,送儿子去燕国结盟,牵制齐国,这也是必要的。
综上:秦昭襄王去燕国为质,应该是在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8年,这个时间段。
从侧面来说,秦昭襄王被送去燕国,年龄小,还不得秦惠文王喜爱。
子之之乱、齐国之祸,也让秦昭襄王,饱受战争的痛苦。也可以说秦昭襄王是不幸的孩子,同时,也是幸运的孩子。
因为远在燕国,秦昭襄王没有经历秦国的季君之乱,从而被赵武灵王选中,成为了秦国新的王。
赵武灵王派了使者,去了燕国,做燕昭王的思想工作。此时,燕昭王掌握主动权。赵武灵王要人,放,还是不放。决定权,在燕昭王手上。
于公:赵武灵王的口号是为了结束秦国内乱。
于私:赵武灵王匡扶燕国,对燕昭王有恩情。
无论是公,还是私,燕昭王应该放,也没有理由拒绝放。但,对于君王来说,国家利益,是放在首位。个人感情,是次要的。
燕昭王不放有什么坏处?
1、留下忘恩负义的名声。
2、得罪赵国。
燕昭王放有什么好处?
1、还赵武灵王人情。
2、交好赵国,牵制齐国。
3、巩固秦、赵、燕三国之盟。
燕昭王还有自己的原因:秦昭襄王按辈分,还是燕昭王的舅舅。
支持一个熟悉的人,才能巩固同盟。放秦昭襄王归国,对燕国的利益,才是最大化。
秦昭襄王这位苦命的质子,因为赵武灵王和燕昭王的帮助下,踏上了归国之路,也成为秦国的王,被推到了历史的面前。那么,护送秦昭襄王归国后,燕昭王接下来,又会做什么事,中兴燕国?
燕昭王的人生之路,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