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赵孝成王篇(5)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002 更新时间:2025-01-25 01:40:32

秦国伐赵,赵入齐结盟,齐国群臣为什么一致反对?

这里有几个原因:

1、五国伐齐,赵国也出了力。齐国对赵国是充满仇恨。

2、齐国遭逢大难,复国之后,和平,两个字深入人心。

3、齐国想要秦、赵相互争斗,坐收渔利。

甚至,有的人提出,不助赵抗秦,而是联合诸侯伐赵,也让赵国尝尝被诸侯欺凌的滋味。

齐国宫廷上下,骂声一片。五国伐齐之时,赵国落井下石。齐国君臣对赵国没有任何好感。再加上对于他们而言,和平才是齐国首要任务。赵国和秦国,谁胜谁败,皆不会影响到齐国。论家国,齐襄王还是不想与赵国缔结盟约,共同击秦。但,感情这一关,他又过不去。

然,大臣的一句话,刺痛了齐襄王敏感的神经:询问安平君的意见。

当今的齐国,没有齐襄王,只有安平君。安平君的威望早就超越了齐襄王。

安平君想废掉他,自立为王,也会得到很多人忠心的爱戴。齐太公取代姜氏齐国、齐恒公取代齐废公,那些往事,是不能忘。

朝堂上大臣的言论,让齐襄王感到不安。齐襄王继位已经有十几年,现在的他,得了大病,身体不好,对于齐国来说,也不是什么秘密。

一个人得了大病,最害怕的就是死亡,也会胡思乱想。有责任的君王,他在死之前,会安排好后世。

此时的齐襄王,也知道自己大病,不能痊愈。他害怕闭上眼睛之后,再也不能醒来。他更害怕自己死后,安平君专权,太子田建坐不稳王位,导致江山易主。

齐国好不容易复国,若又亡国,或者导致江山易主。他岂能对得起先祖的在天之灵。

这些年,他选择忍辱负重,战战兢兢地活着。

他也想过,打压安平君的势力。可,收效甚微。毕竟,安平君对齐国是有大功的,威望也高。

齐襄王不管臣子和百姓是怎样看他。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宗庙社稷。然,安平君是他心中一根刺。他想拔出,又不敢轻易拔出。

时机选择不对,就会事与愿违。

也许,齐襄王应该简单点:杀了安平君。

但,齐襄王是一国之君,考虑问题要周全。他诛杀安平君,不仅会留下诛杀功臣的骂名,也会令国人寒心,更会威胁到齐国的江山社稷。

齐襄王既想打压安平君,又不想用阴谋除去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原因:

1、齐国光复,安平君功不可没,是挽救社稷之臣。

2、齐襄王于心不忍。毕竟,他对安平君还是有感情的。

还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齐襄王对安平君的势力有所忌惮。

如果,齐襄王还有二十年的时间。他可以和安平君和睦相处。可惜,他的时间不多了。齐襄王临走前,他想的是如何为自己的儿子铺平道路。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能够坐稳王位,守住齐国的江山。

赵国入齐,缔结盟约,让齐襄王看到了另外一面:是与赵国改善关系最好时机。

今天,他帮了赵国,施了大恩。他死后,安平君专权,想要谋夺齐国的江山。他可以借助赵国的力量,稳定自己儿子的王位。

但,有些话,他又不能说出来。有些事,他想做,也不能做。

此时的齐国上下,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尤其是现在,朝臣都反对联赵抗秦,对赵国抵触很大。他虽是一国之君,也不能忤逆朝臣的意见。

齐襄王说了悲悯的话,既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又照顾了朝臣的情绪。

“秦国攻伐赵国,赵太后向寡人求助。寡人想要的是齐国和平。寡人不想卷入秦、赵两国之争。”齐襄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想助赵国,也不想卷入中原战事,他爱好和平。

齐襄王又说了一段话,表明自己很为难:赵太后以家书的形式向寡人求助,我不能不救。我若不救,会伤了齐、赵之间的和气,更会伤了我和赵太后之间的感情。

齐襄王言语真切,打动了诸臣的心。

齐襄王复国后,的确对中原战事漠不关心。此刻,齐襄王表现出不想插手秦、赵之争,也不想卷入中原战事。但,齐襄王说得于情在理。

赵太后是齐襄王的姐姐,他若不救,人情太过冷漠。

齐襄王和赵太后,从小关系最好,齐国君臣皆知。救与不救,这个问题摆在齐襄王面前,着实难以抉择。

齐、赵两国交恶十几年,赵国主动前来缔结盟约,让齐襄王看到了机会。齐国君臣需要和平,如何说动诸臣,又不表露出自己的心意,这也是摆在齐襄王面前的难题。

就在此时,有个人看穿了齐襄王的内心所想:齐襄王是打着情感的旗帜,以救赵之名,压制安平君。

这个人就是齐国有名的谋臣:鲁仲连。

鲁仲连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本事。

鲁仲连是齐国,狄邑人。他是齐襄王的客卿,爱云游,不爱在朝堂为官。但,他的功绩可不小:他助安平君复兴齐国,一书下聊城。

齐襄王复国,鲁仲连也是献计献策,出了很大的力。

安平君攻不下的狄邑,却在他的帮助下,轻而易举攻克。一书下聊城,更让鲁仲连名声大振。奇怪的是,这个人拒绝了齐襄王封君拜将,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齐国有难,他会挺身而出。国难解除,他又选择功成身退。鲁仲连在齐襄王心中有很高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发言权。

针对,目前的现状,鲁仲连说了一句话:我国和赵国交恶,已经十几年了。长此下去,对齐国不利。赵国前来缔结盟约,也是齐、赵两国改善关系的时机。

鲁仲连这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纷纷发言,诘难他。这些朝臣说的话,汇成一句:拒绝和赵国改善关系。

也对,赵国对齐国的伤害太大了。一时间,想要他们放下心中的仇恨,改善两国的关系,的确很难。

齐襄王见众怒难平,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下面,我就摘抄几句在《赵孝成王英烈传》,鲁仲连是如何说服齐襄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改善齐、赵两国的关系。

鲁仲连说了齐国目前的局势和困境:

1、地理位置不好。

东面是大海,北面是燕国,南面是楚国,西面是三晋。

2、敌人很多。

燕国和齐国是世仇,仇恨难消;楚国羞辱先王,和齐国不共戴天。北面和南面被诸侯围困,只能和三晋交好。如果和三晋交恶,齐国就会被诸侯围困,齐国如何能复兴祖业,争霸诸侯。

3、放下仇恨。

仇恨,让人愤怒,同时也容易迷住我们的双眼。我们应该知耻而后勇,而不是与诸侯交恶,自绝出路。

鲁仲连又举了一个案例:学习赵武灵王,主动放下仇恨,与诸侯交好,知耻而后勇,不能因为仇恨,蒙蔽了双眼。

“我没有赵武灵王的气魄和胆量;我也没有他的雄心壮志、万丈豪情;我要的是齐国境内和平,守住先祖的基业。”

齐襄王很生气地说了另外一句:

“我要的是如何拒绝赵国结盟之事,不是要你告诉我如何成为一代合格的君王。”

朝臣看到了齐襄王的愤怒,但,鲁仲连却读懂了齐襄王真实的内心。鲁仲连献策:让赵太后送长安君来齐。

接着,鲁仲连说出了为什么要赵太后送长安君来齐国为质?

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喜欢的小儿子。

齐、赵缔结盟约,齐国以长安君入齐为质为条件,赵太后必不会同意。长安君不来齐国为质,齐国就有理由,拒绝结盟救赵。齐襄王也觉得这样能够光明正大拒绝赵太后,还能守住自己的底线,相当满意,问了朝臣的意见。

赵太后给齐襄王出了一个难题。齐襄王也要给赵太后出个难题,才行。

众臣觉得此计,既可以缓解王上的情绪,又可以拒绝赵国结盟,表示拥护。还是有人提出了疑问:赵太后送来长安君入齐为质,齐国该怎么办。

鲁仲连的回答:不可能。

理由:赵太后刚烈的性格,是不会把小儿子送去齐国为质。

那么,鲁仲连提出这个苛刻的条件,这不是为齐、赵两国增加麻烦,咋会促进两国关系友好呢?

表面上看去是增加麻烦,但,他的计策,符合齐襄王的内心,也安抚住了齐国朝臣。鲁仲连不怕麻烦,他也相信自己的战友(主张齐、赵同盟的人),会共克难关,早日实现,齐、赵两国正常的交往。

在鲁仲连的斡旋下,齐襄王答应求和,附加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送长安君入齐。

面对,齐国这个苛刻的条件,赵太后(赵威后)又会如何?